新闻中心

【抗震 清华人在行动】第一线的清华人

2008-06-01 |
林皋:79岁院士为紫坪铺水库大坝“会诊”
林皋,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我国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我国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抗震专家,林皋院士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他牵挂着位于灾区的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安全。521,国家水利部派出专家兵分六路,前往地震灾区勘察水利设施的震害情况,会商修复预案。已是79岁高龄的林皋院士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面板堆石坝专家十人左右紧急集结,赶到紫坪铺水库考察大坝的实际情况。
地处岷江­大峡谷,都江­堰上游9公里处的紫坪铺水库,承担着为成都平原­百姓生活供水发电和1086万亩良田灌溉用水的使命。水库工程浩大,库容量为1112亿立方米,拦河大坝高156。坝址距离震中17公里,从地震一发生,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安全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林皋说:“如果大坝一旦出现问题,那是不得了的事。这不仅关系到下游广大的庄稼大地,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要受到波及,相当于在成都广大地区人民头上悬了一大盆水,其严重性可想而知。”林院士是大坝抗震专家,临行前,他最担心的就是地震给坝体造成的损坏程度,亲眼目睹后,才多少松了口气:“没有想象的可怕,大坝虽然遭受到远远超过设计水平的地震作用,由于设计和施工质量好,大坝仍具有比较高的抗震能力,破坏的程度并不严重,因为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型,建设中堆石经­过重型碾68遍碾压,实际看起来,只是混凝土面板局部接缝处有挤压损坏,周边接缝发生错动,有的面板翘了起来。”
­过实测,专家组给出的评估结果是:大坝整体结构稳定安全,局部有损坏,但无大的隐患。必须密切监测,趁水库水位较低时抓紧抢修,赶在雨季和主汛期到来前加固修复,以保障大坝安全蓄水。
林皋院士不无忧心地再三强调,“现在的大坝虽然受损程度不重,但目前水库水位较低,汛期迫在眉睫,一旦洪水到来,水库水位上升后,隐患就会加剧,如果再有余震,上游地区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对大坝就要构成新的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赵勇:率领长虹青年突击队两进北川抢险
赵勇,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9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事长。
512,长虹¶­事长赵勇一行在赶往北川开会的路上遇到地震,原­本准备打道回绵阳,闻听北川灾情后,他们毅然继续前行,希望能尽自己力量抢险救灾。车进北川,严重的灾情让赵勇一行非常震撼:“我们去的人简直是±­水车薪!”赵勇决定立即连夜返回绵阳总部,组织公司青壮人员前往抢险救灾。
13日凌晨,赵勇一行返回绵阳后,组织青年突击队前往北川。很快,报名者达500余人。赵勇带领长虹500人的青年突击队,再次奔赴北川。长虹的高层和员工是第一批到北川的救援队。进入北川后,突击队和北川灾民一样遭遇降温,但寒冷没有让他们退却,他们仍然坚持在一线抢救。直到解放军出现在北川时,赵勇所带领的长虹500青年突击队才返回绵阳。
徐麟祥:最早进入灾区的72岁工程设计大师
徐麟祥,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长江­委员会枢纽设计处科长、设计局副总工、设计院总工。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4月被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一位72岁的老人,从13日赶赴地震灾区以来,一直坚持在一线,从未离开¡­¡­
12日晚上11点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总工杨启贵打来电话询问徐麟祥身体状况,问他第二天能不能去趟都江­堰的紫坪铺水库,徐麟祥当即就表态同意。放下电话,徐麟祥才想起要征询一下老伴的意见,老伴没说什么,叮嘱了一声“注意安全”后就默默地为徐老收拾了一些简单的换洗衣物、常备的降压药和安眠药。
13日一早,徐麟祥从武汉出发,先飞到重庆,辗转至成都后得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和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已赶至紫坪铺水库。
“当时了解到绵阳发现了堰塞湖,情况不明”,徐麟祥说:“我们当即决定改道去绵阳。”当晚,徐麟祥一行冒着大雨赶到绵阳,由于路断,原­计划实地察看的堰塞湖只能暂时作罢。顾不上吃饭,徐麟祥当即决定赶往沉抗水库,他说:“坝顶有点裂缝,但漏水量并没有增加,我们判断大坝整体还是安全的,稍微放心了点。”由于绵阳市区多数的酒店因为地震而暂停营业,徐麟祥一行只好在一家酒店的大厅里打地铺。
其后几天,徐麟祥又马不停蹄地察看了四座中小型水库。随后徐麟祥来到紫坪铺水库,经­过认真察看并询问了水库已采取的降低水位、加强观测和加强防渗处理的紧急措施后,徐麟祥认为,紫坪铺水库受损情况不算太严重,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反映了我国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建设水平的提高。
本来随行人员考虑到徐麟祥的身体状况,为他买了18日的回程机票,可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灾区继续工作,他说,“我要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回馈长江­、回馈人民。”
截至28日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道:“您准备什么时候回家呢?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位一直奋战在抗震第一线长达16天的72岁老人平静地这样回答。
徐长法:奋战一线的北川县副县长
徐长法: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从512地震发生之日起,徐长法就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徐长法自2006年起任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分管经­济、环保等工作,妻子在四川绵阳工作。
512地震发生时,徐长法正好在成都省委党校学习。当晚,他就赶回了北川县城,可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在这场大地震中,北川县因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超过15000余人,这意味着北川县总人口的10%在地震中消失。县政府驻地曲山镇城区面积0.7平方公里,在地震过后,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无一楼体可以继续居用。
作为幸存下来的副县长,徐长法来不及悲伤,马上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当解放军、武警、地方政府救援力量以及民间志愿者等组成的救援队伍把通往县城的公路贯通之后,大型工程设备随后陆续入城,救出了一个又一个被埋者。从抗震救灾以来徐长法一直坚守在临时指挥部,每天从一大早忙到次日凌晨两点多。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
刘宁,辽宁丹东人,清华大学水工建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水文水资源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历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总工程师、水利部副总工程师、水利部总工程师。
53122,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全面打通,原­定高方案目标任务提前完成。61一早,水利专家、武警水电抢险部队开始陆续撤离。6118,刘宁登上飞机离开唐家山。
5269来到唐家山,刘宁在这里战斗了153小时。作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宁带领水利专家们,负责整个唐家山堰塞湖抢险避险方案的设计、修订以及施工指导。
接到上山的命令时,刘宁还在震损水库大坝上勘查。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刘宁迅即赶赴绵阳,与长江­委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们紧急汇集。
521,在突破重重困难后,直升机首次飞抵唐家山,然而,留给刘宁等人勘察的时间却只有短短1个半小时。进行实测后,水利专家表示,如果蓄满水,库容量将高达3亿立方米。而1亿立方米的洪水,足以吞噬一座50万~1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为尽快拿出方案,刘宁和专家们昼夜奋战,一天基本上就睡3个小时左右。在此之前,刘宁还担负了处置紫坪铺、都江­堰险情的重任,片刻也不得休息。“来不得半点犹豫,把险情、灾情降到最低,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刘宁的话掷地有声。
525日凌晨,唐家山应急排险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完成。526一早,简单收拾行囊,刘宁开始了唐家山现场工作之行,9时,刘宁踏上唐家山的土地。
上山之后,刘宁和专家们发现,唐家山堰塞湖的结构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施工实际与原­定方案也存在很大不同。更大的难题是,因为地震滑坡导致深山峡谷中交通中断,施工机械进场无路可Ñ­,唯一的通道就是空运。然而,那几天却很不凑巧,天气非常不好,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尝试,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
值得庆幸的是,26日,云开雾散,天空放晴,飞机可以降落了。当日1113分,第一台挖掘机顺利投放。然而,刘宁深知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他们只有短短10天的施工时间,在没有图纸、计算机、打印机等最基本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让所有抢险人员统一认识,让普通的武警战士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形,理解施工要求,高效率展开施工,这是刘宁深夜里还在思忖的问题。
“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镇脚”。在反复研究之后,刘宁把方案的中心思想编成了顺口溜。为了掌握施工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刘宁每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泄流槽施工现场去勘察,一天至少要走五六趟,从堰体下游走到上游,反反复复。
27日,随着挖掘机、推土机以及油料、物资给养的陆续到位,唐家山堰塞湖会战全面打响。
为了在短时间内降低泄流槽底部高程,让湖水泄流出去,有效减少上游对堰体的冲击,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要求是:停人不停机,风雨无阻。“别无选择,只能跟时间赛跑,跟老天爷拼速度。”刘宁说,工程早一天完工,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少一分威胁。
作为水利部的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7天来,刘宁始终坚持在堰顶,与战士一样,住帐篷、吃干粮。因为所有物资都是空运,给养相对紧张,水更是金贵。上山以来,刘总就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服。因为长时间持续工作在工地,他的皮肤被晒得红黑。
610,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电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对成功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一个特大威胁表示慰问,称赞他们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汤云柯:铿锵更向前行
作为上海东方爱心基金会的秘书长,汤云柯(1982级汽车)率基金会志愿者小分队于2008519进入灾区。在7天时间内,他考察了什邡、绵竹、江­油和北川四地的中小学校舍捐建,用诗词和图片记录了灾区之感。期间,他拜会了校友、北川县副县长徐长法(1984级机械),直接向灾民发放了海外清华校友募捐的资金,并代表东方爱心基金会与当地有关部门签定了捐建3所学校的合约。
王雷雷:用手也要把人挖出来
王雷雷,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TOM在线首席执行官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晚上,王雷雷就带20余人赶赴成都,14日救援队伍在都江­堰参与救援。在奔赴灾区救援的同时,王雷雷个人捐款200万元。
在都江­堰救援期间,王雷雷发现人手不够,于是迅速发出呼吁:在救人的最佳时机,提供帮助的最好方式是现场实施救援,希望召集到更多的人赶赴灾区。
接到电话后,奇虎公司¶­事长周鸿祎等人与王雷雷一起到达绵竹汉旺镇投入救援。整个救援行动一直持续到16日晚上10点。当晚回到成都稍事休息后,第二天他们又赶赴都江­堰,参与新的救援行动。
“去了,就是挖人,也没什么好说的。”王雷雷说,因为现场只有两种方式管用,一种是动用大型机械,一种是用人力手刨。于是他们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用双手在废墟中搬运着一块块碎石,挖出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
尚世锋:在读博士架设“生命之桥”
在四川地震灾区,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济南军区某机步旅官兵依据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显示的一个个坐标和信息,迅速有效地展开一场场营救生命的战斗。架设救援官兵与遇险群众“生命之桥”的,是正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旅自动化站技师尚世锋。
12日下午,尚世锋突然从广播中得知汶川发生地震,“我必须到一线去,那里就是战场!”军人强烈的责任感,让尚世锋热血沸腾。13日上午,正在义务献血的尚世锋听说自己所在部队即将开赴灾区,立即找到导师要求奔赴前线。514,尚世锋登上了前往四川灾区的飞机,当晚与部队汇合。
15日凌晨,近百辆军车载着尚世锋和3500余名官兵,紧急赶往震灾严重的彭州市龙门山镇。机步旅承担的任务,是到门山镇分布在重重群山中的2个乡镇13个村庄救援。在灾区,最让他揪心的,是被阻断的道路、损毁的电力设施和几乎完全中断的通信。“这将严重影响部队救援的速度。”尚世锋说。
有人建议,使用某型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实施救援。于是尚世锋主动请缨,调试卫星导航系统,连接指挥系统和每一个终端机,把灾区最新数字地图输入服务器¡­¡­不到2小时,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便调试完毕。
当天下午,工化营搜救分队在距离指挥部约5公里的一处废墟中发现3名被困群众,立刻使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传送求救信息,指挥系统的地图上显示出具体的救援位置和路线,旅政委彭玉斌迅速安排医疗队前往救援。

2小时后,指挥系统收到救援分队回信:被困群众全部获救!随着救援逐步深入,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效果不断显现出来。不到3天,尚世锋所在旅的数十支救援队伍利用这种系统,就抢救出20余名被困群众。

(《清华人》2008-3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