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友代表郑方在清华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22-06-27 | 郑方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22年6月26日 |

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在清华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建筑学院1996届硕士、2014届博士校友,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设计总负责人 郑方

郑方发言 张晓峪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建筑学院1993级硕士研究生、2009级博士研究生郑方。感谢学校的邀请,让我代表校友,见证各位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真诚祝贺你们以非凡的韧性和毅力完成了学业,即将带着青春的热情和梦想,肩负起清华人的责任和担当,奔赴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将由你们的品格、学识和经历塑造而成。

硕士毕业之后,我跟从庄惟敏院士,参加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的设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建筑形式和力学性能、空间设计和大跨结构的统一。那段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回馈母校的欣喜。恰好,2014年夏天,我就在这里参加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内心无比激动。这是值得我铭记一生的时刻,也让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感谢母校教会我们不断学习、持续思考、勇于创新,感谢母校赋予我知识和勇气,使我拥有了一双看不见的翅膀,从此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天地翱翔,并亲手为我读书、成长、热爱的城市描绘壮丽的图景。

20017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我会和奥运结下那么深厚的缘分。2003年,我开始参加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设计游泳馆,而水立方有非常复杂的建筑结构、体育工艺和奥运会赛时运行功能。工地一刻不停地施工,我和中外设计团队的同事们一起,日以继夜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先后解决了数十个前所未有的难题。经过4年建造,水立方终于成为书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奇的地方。赛后,我又主持完成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设计,使水立方从竞赛场馆转变成一个兼有大型活动、社区健身和商业运营的多功能时尚中心。这个设计展现了可持续技术所能达成的工艺和美学高度,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观念。“水立方”的设计建造过程塑造了我对建筑设计的新认识,并使我深深地被理论探索的魅力所吸引。奥运会赛事结束后,我下决心回校,跟从庄惟敏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之后5年的学习为我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57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那时候我博士毕业刚好1年,再次和奥运发生了奇妙的联结。为了树立可持续策略,北京冬奥会主张利用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场馆,将水立方转变成冰立方,承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同样,这是我第一次设计冰场。新的挑战来临:游泳馆是高温高湿的环境,而冰场是低温低湿的环境,如何让两者相互转换?在母校江亿院士、庄惟敏院士的支持下,我和团队一起,研究装配式冰场的实验方案、环境标准,攻克了冬夏场景转换的关键技术。此外,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选址在我曾经主持设计的曲棍球场、射箭场这两个临时场馆的位置。我和同事们从冰场的绿色低碳策略出发,用时9个月完成概念设计,并且为它起了一个刚柔并济的名字——“冰丝带,这一设计方案在国际竞赛中获胜。经过上百个数字模型找形、迭代优化和视觉测试,它最终获得动感的建筑效果、高效的钢索结构和绿色节能策略的统一。冬奥会期间,速滑运动员在冰丝带”13次打破10项奥运会纪录、1项世界纪录。冰丝带的冰面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冰

如果说奥运场馆是运动员挑战身体和意志极限的舞台,那么,挑战工程技术和科学认识的边界,便是属于清华人的舞台;面对最新、最难、最前沿的课题,迸发改变世界和未来的能量,是我们身为清华人的自觉。愿诸位能够将个体的努力融于永恒科学的命题、融于伟大时代的命题,犹如水滴汇入海洋后的永不干涸,这会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共享梦想成真、相互依存的感觉。到今年冬奥会结束,我完成了两届奥运会7个竞赛场馆的设计任务。坐在自己负责设计的场馆里观看比赛,见证新的纪录一次次诞生;看到这盛大的场景传遍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感受体育的激情和荣誉,这时我再次想起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坚持,瞬间觉得都值得了。北京的场馆,从设计、建造到运营,都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奥运场馆的最高水准。我时常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是何等幸运:能赶上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经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能肩负使命,尽己所学,建设“双奥”之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理想之花绽放在实践的沃土中,我想我未曾虚度光阴。我相信,你们的人生也必将贡献于这个时代,创造一个真正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

祝各位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