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纪念建院60周年

2016-11-03 | 美术学院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6年11月2日电 |

11月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在大礼堂举行。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顾问王明旨,国内外兄弟院校代表,清华美院离退休教师代表,校友,在职教师、在校生代表等近1000人出席。大会由美院党委书记李功强主持。

校长邱勇致辞 记者 张宇 摄

邱勇在致辞时指出,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树立了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的“衣食住行”艺术化服务的办学理念,先后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的室内装饰设计与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地铁站台的壁画设计等工作,汇集了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祝大年、张仃、吴冠中等学贯中西的名师大家,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从垦荒走向繁荣,并使艺术设计成为当今社会创新驱动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并入清华后,在秉承原有办学优势及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篇章。不但为清华增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还大力推动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多个院系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与科研合作,积极参与艺术博物馆建设和新雅书院的教育教学,在艺术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陈旭等出席纪念大会 记者 张宇 摄

当前,清华大学正在向“更国际、更创新、更人文”的目标迈进,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创意创新和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向未来,邱勇对美院师生提出三点期待:一是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光荣传统,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发展理念。既要扎根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也要学习国外优秀艺术经验;既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也要放飞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二是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卓越的创造力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杰出人才,使美术学院的优秀传统和精湛技艺薪火相传。三是进一步推动文理渗透。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培养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启迪思想、拓展学术空间。

邱勇表示,相信美院全体师生一定会发扬创新实干的精神,凝聚共识、携手共进,不断推动美术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艺术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鲁晓波报告美院发展情况 记者 张宇 摄

美院院长鲁晓波全面回顾了学院6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他说,甲子重开,面向未来,美院将继承和发扬学院传统和文脉的基础上,以设计学科为主体,形成三个一级学科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以开放、包容、科学、创新为发展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科学结合,继续推进向研究型学院转变。学院将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通专融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意识、勇于探索创新的设计艺术人才,为清华大学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做出独特贡献,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世界著名美术学院。

常沙娜在大会上发言 记者 张宇 摄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回顾了学院初创阶段的故事和发展历程,缅怀了学院创办者和前辈大师,并引用了学院创建者之一庞薰琹先生的诗作《光华路》,鼓励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奋发向前。

校友代表刘绍荟发言 记者 张宇 摄

1965届校友刘绍荟谈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代代恩师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品格深深影响着学生,受益于大综合、大美术教育的理念精神,很多学生树立了一生的艺术追求目标和方向。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走过了辉煌的60年,如今美院设计、美术和艺术学理论三大学科板块令人刮目相看,作为校友倍感振奋、衷心祝愿母校更加辉煌。

保罗·汤姆逊发言 记者 张宇 摄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保罗·汤姆逊(Paul Thompson)作为兄弟院校代表发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清华美院有着悠久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两所院校强强联合,共同开展了多项教学和研究项目,师生往来交流频繁。未来两所院校还将致力于人类文明、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高素质国际人才的培养。

纪念大会现场 记者 张宇 摄

参会的各界校友和师生代表 记者 张宇 摄

纪念大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落幕。会后,所有与会嘉宾、校友在大礼堂外拍摄无人机合影留念。

美院师生校友们在大礼堂外摆出“60”的造型

背景资料: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高等学府,汇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民族民间艺术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和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设计家,他们不仅是学院历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现当代多元设计和美术创作开拓者。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服务的办学理念,履行“服务国家,贡献人类”的历史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融合古今中外艺术精华,促进艺术与科学结合,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学院师生在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发挥了学院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的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 212021.04

    涵德颂华——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校友艺术展开幕

    4月18日,第三届“涵德颂华”——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校友艺术展在京开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何玉如(1956级建筑),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所长吴亭莉(1959级建筑),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杜钰洲(1960级建筑),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深圳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朱黎明(1960级建筑),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刘巨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谢喆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与校友办主任郭林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关东海、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祝卉、绘画系副教授丁荭,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王春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著名艺术家吴强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032022.11

    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主办“2022校友当代具象艺术展”

    为庆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6周年,2022年10月21日,由北美清华美院校友会主办的“2022校友当代具象艺术展”在北美地区在线展出。本展览邀请到海内外10位清华美院杰出艺术家的全力支持,他们是袁加(1983级)、宿利群(1981级)、梁雄德(1982级)、郑学武(1991-1992)、陈流(1992级)、时向东(1990级)、徐芸(1979级)、叶山林(1994级本、1998级硕)、孙淼(1999级硕)、顾复(1985级)。旅美艺术家时向东校友题写展序:...

  • 272018.08

    张仃:当“毕加索”遇上“城隍庙”

    张仃先生是我国20世纪以来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创作丰富多彩,更与中国现当代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休戚相关。他是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奠基....

  • 312007.10
  • 052015.1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59周年值年校友大会举行

    11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59周年值年校友大会举行。1965届、1985届、1995届、2005届的216位校友欢聚在院庆现场,师生聚首、同....

  • 032020.11

    校友重逢,共叙光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1960届毕业六十周年、1970届毕业五十周年校友座谈会

    11月1日上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4周年之际,学院召开了1960届毕业六十周年、1970届毕业五十周年校友座谈会。本次座谈会邀请到了老院长常沙娜....

  • 292022.09

    纸上展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2 届毕业生作品展(上)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0.09

    清华大学核研院建院60周年总结纪念大会隆重举行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6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200号”)建院60周年总结纪念大会在新清华学堂隆重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秘书长华建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 062018.1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开幕

    2018年10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开幕。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其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并服务于刚刚建立的共和国的发展建设。值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院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甲子沧桑水木清华建筑不朽 同仁砥砺走向世界再塑芳华”的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活动。开幕式现场开...

  • 182022.11

    纸上展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2 届毕业生作品展(下 )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