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校友在2023-2024学年度清华大学校友励学金大会校友励学金大会上发言
尊敬的邱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叫张帆,清华水利系1989级本科入学,在毕业30年的秩年活动上,能够被邀请参加本次校友励学金大会,无比荣幸和激动!
我是从湖南湘西大山深处最基层的生产队走出来的,经历过辍学,做过农民,干过各种农活,但是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让我在1989年成为沅陵县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清华的人。记得当年从老家走路几个小时到沅江边的码头,逆水行舟坐船7-8个小时到县城,然后从县城坐5个小时的汽车到怀化市,再转绿皮火车42个小时到达北京站。
来到清华,那个时候我的个子很瘦小,水利系的老师们对我特别关心照顾。大一我就得到了学校的助学金,大二开始有了奖学金,大三开始我在学校做勤工俭学,经济上就基本独立啦。我们的宿管员向家兰老师,当年对我们每个学生都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们在水利系的学习和生活都特别开心和温暖。这几天我电话联系了7位退休老教师,希望和同学们去登门拜访,其中就包括这位向老师。
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大一年级我成了我们班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后来到系团委、大三开始做学生辅导员,带91级的学生。在清华水利系学生中“传帮带”的做法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做辅导员双肩挑,非常锻炼人,让我终身受益。受清华蒋南翔老校长的教育理念影响,我在大五毕业那一年还写了一篇小文章叫“猎枪伴我去战斗”,被登在新清华的报纸上。是清华真正改变了像我这样一个贫困乡村孩子的命运。
我的成长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毕业后,为了将这份感激和爱意传递下去,我一直用自己的收入持续地开展公益活动。2001年我在我的家乡母校湖南省沅陵县一中设立了一个助学金,开启了乡村教育公益之路,至今已经23年。2008年我又拿出300万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去做乡村教育公益,我说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乡村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真的太不容易啦,我是非常幸运的。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读书天赋的乡村孩子能够延续寒门出贵子的示范和信念。
今天面对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我想将我这些年的一些感悟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的成长有一些启发。
清华人有自己的韧劲和执着,如果是认定要做的事情就早点开始行动,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在40岁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会对一个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要做好更是不容易。公益经常是从感性出发的,但是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把工程师的严谨和创新带到了公益实践中,把做企业的很多经验带到了公益组织中,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下半年到2020年底,我暂时放下商业全身心投身教育公益,成为一个全职的公益志愿者。5年多的全职公益投入,打开了一个工科生人文社会的一面,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到哈佛肯尼迪学院,从美国乔治城大学再到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打开了我对公益和社会发展的认知,五年中我跑遍了湖南110多个县,每年20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乡村学校的校长、老师、孩子们在一起,以一个工科生工程学的思维调查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现状和痛点,不断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从2001年开始,我们长期资助了7000多名贫困乡村孩子,其中2944人考上了大学(包括清华13人,北大13人,50多人成为博士),1200多名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超过15%的毕业生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回到了家乡成为老师。弘慧资助的一位学生叫石富,他很幸运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任教于西南大学并刚刚获评副教授,他工作之后积极参与弘慧的乡村教育公益事业,去年弘慧教育基金会换届成立第四届理事会和监事会,石富作为弘慧的受助学生代表成为监事会成员。
“想大事,做小事”,要将大的格局与视野,同具体的行动结合起来,行胜于言。回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虽然非常封闭贫困,但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内在凝聚力的熟人社会,那种有归属感、有根的、有韧性的乡土文化滋养了我的底层人格。乡土中国几千年的生息繁衍孕育了有信仰的中国文化,但是过去40年的城镇化洪流瓦解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底层凝聚力。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大时代中,我们躬身入局,主动回归和融入乡土,做服务乡村社会落地生根型的公益机构,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激发和依靠本地人来解决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过去二十多年的乡村教育公益实践给了我两个最重要的认知,第一,乡村社会要从传统血缘宗祠走向现代社区,需要有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本地人向上向善的公共事业,教育公益是最好的选择。第二,乡村振兴需要重建乡土文化中“守望相助、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而本地化的现代教育公益基金会能够实现“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家园”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也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弘慧教育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本地化的公益路线,以贫困县域为单位落地生根。基金会目前有23名全职员工(其中2人为弘慧资助的学生)和1000多名长期稳定的志愿者,被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组织”,连续评估为5A级基金会,连续11年名列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榜首。
找到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业,选择和对的人在一起。30年前走出清华校门,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没有今天同学们想得比较多的人生职业规划,真的是一张白纸。什么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业呢?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你很享受自己做的事情,不知疲倦。第二就是你做的工作能够长期滋养你,可以让你变得更有力量、更丰富、更加美好(自己更喜欢自己的那种美好)。我做公益和做投资都有这种体验,我经常对弘慧基金会的全职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简单地依靠情怀和奉献来做公益,一定要在艰难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成长和快乐,让自己变好才能持久。所以弘慧基金会的价值观坚持立己达人和教学相长。实际上针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活着的内驱力问题,中国文化中早有答案,那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公立言。个体生命的道德修养、服务于社会和对未知世界(真理)的探究发现这三类事情创造的价值是超越了人的肉体而不朽的,是生命意义的归属,是人活着的内在驱动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活得更有意义就必须远离消耗你的人,选择和对的人在一起。做到这一点看似很难,想明白了也简单,那就是吸引力法则。我走出校门毫无社会关系,也不善于交际应酬,但是这30年中我遇到了很多贵人,我相信这是吸引力法则带来的效果。发挥吸引力法则我认为第一是做到真诚,贵人一定是比你更聪明、更智慧、更有眼界的;第二就是正确而且坚定的价值观,坚持做对的事情往往很难,但是用价值观吸引和聚集对的人是最可靠、最长期主义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和投入程度。过去23年的乡村教育公益,让我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比我优秀很多的人,包括很多清华校友,也包括公益圈和教育圈里最有影响力的前辈和大咖们。
乡村教育公益是我的事业,但是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我也一直力所能及的回馈清华的培养之恩。2011年,我参与捐赠清华新百年基金;2014年,在毕业20周年秩年活动中参与捐赠89级励学金;202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长期参与捐赠清华校友君子文化公益项目。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承受了贫穷和落后带来的各种压力,在封闭的乡村环境中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我最想对现场的学弟学妹们说的是,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带着老师和学长们的期待,放下包袱,砥砺前行!习总书记来清华寄语清华学生要“立大志、明大理、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我们生逢盛世,也肩负重任!
“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衷心祝愿清华校友励学金不断壮大,祝福母校广育人才,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