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续稿》(天津大学出版2010年1月第一版马国馨著)一书,正如马国馨院士在它后记中的定位:“这是继2008年《学步存稿》之后的另一本全集……绝大部分收录了与清华大学有关的内容,诸如清华风物、清华旧事、清华师长、学友唱和、同窗情谊、业余生活等”。马院士在文中表示,是清华精神、清华学风影响他50年的建筑与文化人生,我认为这一点恰恰是他著作该书的初衷。我是在2010年放假前一天拿到样书的,在浓浓春意暖心扉、新年不负旧年勤的春节长假中,我认真品读了它。从中,不仅追寻到建筑设计大师清华成长的足迹,也触景生情地感受到春节特有的味道。
该书以独到的记忆方式,传播了与清华大学相关的精神与文化,其中最为动人之处是展示了共计20余位已逝的清华学人的风采,使读者不仅感到名师坚忍不拔之志,超然物外的平常心,还学习到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的心境。这些重要人物有:马院士为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作五十年”纪念会上所作的“负笈毋忘炼身心,少时播种勤耕耘;白首同论报国路,教诲重温意深深”的诗文。教育及散文家朱自清,诗人闻一多,清华大学第一届大学生、1926年3月18日惨案牺牲的韦杰三所作的纪念诗文。清华艺友合唱团去台湾专访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专门祭拜曾任清华大学校长31年的梅贻琦的墓园,马院士为此作诗“谒梅园”以表纪念之情。建筑学师长、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马院士为她的诗句书法题。马院士曾任莫宗江教授所授中国建筑史的课代表,为此,值莫先生80岁诞辰,特贺诗一首“辛劳耕耘几十秋,芬芳桃李遍神州。遥祝莫师多珍重,岁岁矫健忘白头”。并提供了珍贵的莫宗江、罗哲文、梁再冰(梁思成之女)的合影照片。倪天增于清华建筑学毕业,后任上海市副市长,书中马院士利用在杭州参加第二届建筑师与文学家研讨会到西塘,特过倪天增学长祖居,并赋诗一首。马院士曾攻读汪坦先生博士,书中不仅有在2001年汪坦先生追思会上的诗句,还有与恩师的合影,表现了作者“薪承火传志未已,德言风节遗后人”的心情。建筑学教授汪国瑜于2009年赠马院士《半窗墨迹》,并出版九十年诞书法集,书中记载下马院士为老师所作诗歌一首。建筑师魏大中先后主持、参与并指导了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60多项工程,“长安长富誉京苑,粉彩丹青名作传。盛世富康逢甲子,华章再读锦绣篇。”这是为祝贺魏大中60寿辰而作的诗作。“悼亘龄兄”一诗是作者为同窗学友殷亘龄所作诗作,“时近重阳凛风罡,亘公西行痛天殇”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情。此外在作者的追忆中还有结构专家陈芮学长,清华学友王海先生,清华大学音乐室周乃森教授,清华艺友王乃庆等人。这其中既有恩师与学友的音容,更有风哀云悲的痛楚,我以为它给读者带来的不单纯是一种文化追忆,更是一种人情味十足的“清华学史录”,是一份殊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学步续稿》在仅仅15.2万字的篇幅中,作者利用诗歌、书法、美术、摄影、篆刻、音乐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建筑学大家的文化产业视野。它是诚意的创作,因而滋养灵魂;它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耕耘者,兼容并包、吐故纳新;它的朴实的创作中之所以透出内涵无穷的精彩,在于作者从大处着眼,寻求建筑文化为中心的突破,并自然地坚守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属性,创造出新的融合、与众不同的建筑文化与“大文化”的表现方式。
该书告诉读者,在信息多元、声音多样的时代中,建筑“大文化”的声音要做大做强,不仅要培育吸引力,更该从文化生态处着眼。无论是用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及态度去揣度诗词,还是用生鲜优柔的时下文化艺术形式,都是探求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点。从此种意义上出发,书中的情景交融的含蓄是人类文化及共同情感的表现,而景中寓情、人中寓情的表达,更体现了作者天地山水般的胸怀。正基于此,我以我的视线将这篇并不成熟的读后感抛出,希望有更多的人用文化的心态关注万物生息的更迭、体会世间百态,不仅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长河去遐思,更要从建筑设计大师的字里行间体味荡漾诗心的原味。
马国馨,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转自 中国建设报 201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