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杨超是1959届动力机械系学长,对母校感情深厚,曾捐赠叶企孙基金会和蒋南翔奖学金,非常关心上海校友会读书活动。杨超学长的父亲杨逢挺先生是我校物理系31届唯一一个毕业生,曾得到叶企孙先生的一对一授课,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影响不可谓不深。父子两代清华人,身体力行地贯彻了叶企孙的教育思想,两人共同参与编写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帮助无数时代青年找回了“失去的十年”。正所谓早年无心之因,竟成后世之果;江山更迭,时代流转,唯科学精神永存。
杨超是1959届动力机械系学长,对母校感情深厚,曾捐赠叶企孙基金会和蒋南翔奖学金,非常关心上海校友会读书活动,不能亲到时多次写信致意。今次有幸当面采访,杨超学长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一开口就抛出了一个陌生词“量子纠缠”。这本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概念,指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杨超学长将此引申到人生际遇——“中国人老早就说过了,叫‘前世有缘’”,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正是这一个宇宙现象的实验证实。回顾下学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确实让人油然而生此感,有缘的主要人物,一为叶企孙先生,二为蒋南翔校长。
介绍杨超学长必先从他的父亲杨逢挺先生讲起。杨逢挺祖籍江苏宜兴,1907年生,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1年毕业。多少有点戏剧性的是,他是物理系31届唯一一个毕业生,创造了清华历史上的一项“之最”!这是因为当时的物理系淘汰率极高,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原因在大一大二就转入其他系学习,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惟有杨逢挺一人!杨逢挺在清华创造过两个记录,一是入学英文满分;二是男子400米中栏,他的记录一直保持到1952年才被打破。毕业后杨逢挺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至1956年在上海中学任物理教师;1956年调任上海师范学院筹建物理系,1960年被评为副教授。杨逢挺经清华同学周同庆教授推荐,加入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曾任理事兼副理事长。
上海中学建于1865年,一百多年来培养的人才济济。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今中国的院士中间,若以他们曾经就读的中学排名,上海中学则可拔得头筹,共49位。杨逢挺在上中执教近二十年,曾被评为上海市中等学校优秀教师,于有功焉,毋容置疑!
除了教学工作,杨逢挺编写了大量教材,1947年编写《力学图说》,1965年参与编写《辞海》第一稿物理部分。1956年和张开圻教授一同主持编写《高中物理教学参考资料》,还著有《运动学》,《功和能》,《高中物理复习资料》,《曲线运动》,《稳恒电流》,《几何光学》等多本著作。名气最大的当数杨逢挺参与主编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该丛书共有17册,于1964年首次出版,文革期间惨遭毒手,被认定为“修正主义路线的毒草”,杨逢挺也因此受到多次迫害。“文革”后第一次重印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后多次重印,先后发行了435万套共7395万本,已成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2012年上海广播电视台摄制了纪录片《上海故事》,其中有一辑专题《一代人,一套书》,一代人指的是77-79级 “老三届”,一套书指的就是这套丛书。
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无数被时代耽搁的知识青年以这套书为自学教材备考大学。1978年安徽阜阳高考,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东风和万曼影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满分500分,他们分别考取了443分和402.5分,如今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夫妻教授,将当年高考的功劳归结于这套丛书。上海市妇联党组书记焦杨,光电专家蔡祖泉之子,从小木匠到数学家的郑伟安都明确表示,自己是靠这套书考上了大学。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套书而发生改变,是谓“一代人,一套书”。
从学生时期就已翻译出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热机”一书的杨超,也参与编写与主编却没有署名;原因很简单——彼时他被列为“极端右派分子”,见不得光。在“反右”和“文革”两次政治风潮中,杨超分别被扣上“极端右派分子”和“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文革”中更是被长时间羁押在上海徐汇区看守所。在看守所中他不断琢磨如何改进物理教学方法聊以遣怀,看守人员一度以为他在写“黑密码”,后来干脆认为他有精神疾病。后来又在上海普发厂被“监督劳动”。
“文革”后,杨超的母亲黄静涵女士多方奔走,向蒋南翔求助。1978年蒋南翔的上海之行才最终为杨超摘掉了这两顶帽子。蒋南翔与杨超的父亲杨逢挺同为江苏宜兴和桥官庄人,有总角之谊,两家交好多年。杨超说,救命之恩,切不敢忘,故有后来的捐赠蒋南翔奖学金之举。杨家与钱伟长钱家亦有旧交;时代风波中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纠葛,回首望去,是是非非、造化弄人,令人不胜唏嘘。
查阅1929年至1938年,即清华物理系的“民国黄金十年”的毕业生名录,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均为如雷贯耳之名号,为何杨逢挺作为31届硕果仅存的毕业生,却投身了看似平凡的中学教育?这主要是受到在清华早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叶企孙先生的教诲和影响。叶老的这一布局,在“一代师表叶企孙”及“中国科技的基石”两书以及2010年朱邦芬在中国教育网上的文中,都有重笔提及。这才是创建“清华精神”以“为国为民”作生命支柱的、真正大师级的“师慧、师德、师为”!
叶企孙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他于清华园就读五年,先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20年夏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攻读博士研究生。叶企孙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测量结果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是年叶企孙年仅23岁。叶企孙的另一科学成就是液体静压力对典型的铁磁性金属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在这个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受到当时欧美科学界的广泛重视。被梅贻琦聘任清华任教后,他一手创立了清华物理系以及清华理学院,只用几年时间,便从一个草创班子迅速升格为中国第一等实力的理科教育高地,十年间培养的学生日后有很多都成为共和国的科学脊梁。
叶企孙的成就其实远远不止于此,他和吴有训教授等一起精心谋划学生毕业后的出路,这种谋划不仅从学生个人出发,而且从中国科学发展需要出发,为中国未来科学发展规划蓝图、排兵布阵,他们日后成长为气象学专家,兵工弹道专家,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专家……纷纷成为各自领域的或奠基者,或开创者,或中流砥柱,而这些领域恰好是年轻的共和国所急切需要的。叶企孙的这一影响深远的成就足以让他荣获“中国科技规划的总设计师”称号!
叶企孙最主要的教学理念反映在如下这段文字中:“在教课方面,本系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使能于毕业后,或从事于研究,或从事于应用,或从事于中等教育,各得门径,以求上进……”。1929年至1931年杨逢挺由叶企孙传授热力学和电动力学,因为只有一个学生,是一对一授课,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影响不可谓不深。也正是因为杨逢挺毕业后听从了叶企孙先生深谋远虑的安排,他才能在物理教学的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为几代中国青年人的成才教育输送了宝贵的基础能量!
杨超在中学阶段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高考时生物成绩是满分,他的志向原本是当个生物学家!但是作为清华人的后代,他最终还是按照父亲的愿望跨入清华园。作为杨逢挺之子,杨超学长从小就从父亲的口中知道“叶企孙”这个名字,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掌握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他曾是《数理化自学丛书》最年轻的参与者,以至于后来这套书的修编工作他就成为了主角。七十年代后期,香港两书局印发杨逢挺主编的各种书,都直接找杨超联系。父子两代清华人,身体力行地贯彻了叶企孙的教育思想,两人共同参与编写的自学丛书帮助无数时代青年找回了“失去的十年”,正所谓早年无心之因,竟成后世之果,江山更迭,时代流转,唯科学精神永存。
作为一位与清华大师叶企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与老辈清华人有着血缘关系,与清华历史上重要的“十七年”有直接关系的杨超学长,可以说是命运与清华“纠缠”在一起的罕见清华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杨超对什么是真正的清华精神,如何去传承清华精神有着独到的话语权!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杨超学长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生物学家,也没有按照杨逢挺老先生的愿望成为物理学家,但是他却凭借着对清华精神的独到理解,凭借着扎实的数理化功底,无怨无悔地为“身在其中,血肉相连”的中国社会做出他的应有贡献!
从1990年代开始,杨超受到以“恢复沙漠土地原来生态”为核心的美国沙漠治理技术启发,开始关注我国土地沙化的治理工程。他受邀担任了“中华原生态治沙工程联合会”首席顾问,与“中科院兰州寒旱所”、“上海侨商会”等多个单位合作,在十几年时间里奔波于美国技术与产品的引进,治沙资金筹集,在甘肃敦煌、武威,内蒙阿拉善右旗、乌海等多个沙化灾害地的实地考察和技术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9月杨超学长受邀参加“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治沙工程联合会”也荣获“技术先进奖”。
从2010年开始,杨超学长在继续关注我国沙化治理工程,为恢复沙漠生态奔走鼓呼之外,又参与了“三峡机组润滑优化工程”,并且长期在四川德阳实地驻守。要知道此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却仍然以一颗赤子之心参与着一项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清华人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在2014年即将来临之时,我们衷心祝愿杨超学长身体健康,新年吉祥!在继续发扬“老骥伏枥”精神的同时,能够向年轻的清华校友们传授更多的“正能量”,让真正的清华精神代代相传!
供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 作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