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轮椅上的清华博士”回家乡任教,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

2024-08-27 | 陈绪厚 汪健 | 来源 澎湃新闻2024-08-23 |

陈斌在上课(本文图片 受访者供图)

陈斌2016级博,社会科学学院)入职两周后,学校给他安排了一次讲座,主题是“科学认识压力”,59个名额很快被学生们抢光。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挺能讲的”老师。

每次上课,坐在轮椅上的陈斌都会提前到,不想因为自己的特殊让学生等他。

小时候的陈斌

他出生于广东惠州一个普通家庭,7岁时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这是一种罕见病,会使人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12岁时,他丧失了行走能力,但他和父母没有放弃,完成了一场人生逆袭:19岁考上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3岁进入清华大学读博,30岁回到家乡成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一名心理学教师。

一位学生说,陈斌讲课很认真、很有耐心,课程内容很丰富,会用一些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

如愿回到家乡,陪在父母身边并成为一名高校老师,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和教学,陈斌对如今的工作、生活很满意,也很感激这一路上帮助他的热心人。

陈斌的故事曾被媒体多次报道,鼓舞了很多人。少年时,他曾在日记中写下,“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他说,后来他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点,你就会成功。”这激励了他,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

陈斌向澎湃新闻表示,他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会长期关注罕见病群体,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亲身经历,为这一群体带去温暖与希望,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与误解。

最近,陈斌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一个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了。

在陈斌眼中,是妈妈把他“背”进了大学

“妈妈背着我上学”

7岁那年,陈斌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这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缺陷性疾病,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文章介绍,DMD活产男婴发病率约为1/5000-1/6000,我国每年有400-500DMD男婴出生,累计患者7-8万人。该病会导致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还可能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脏、骨骼、呼吸和胃肠道等部位的病变,严重的危及生命。

年幼时的陈斌不懂,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战胜病魔,他每天坚持跑步、骑车,期待自己能彻底好起来。

陈斌的家庭很普通,他患病后,母亲没有工作,专门照顾他,全家经济来源靠父亲,父亲什么活都干过,进厂打工、送货、搬运、开出租车、当保安……

陈斌说,在早期,由于对疾病缺乏认知,治疗走了很多弯路。他曾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四肢和躯干被扎300针左右,但这种治疗并没有让病情好转。

12岁时,陈斌彻底丧失了行走能力。刚开始,他还期待着第二天就好,就能走路了,但他一次次失望。当时,他们家住5楼,没有电梯,每天上下楼,都要母亲李惠云背。每背一趟,李惠云都要休息好几次。

靠着坚持,陈斌的上学之路没有中断,母亲把他“背”进了大学。2012年,陈斌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录取,他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被外界熟知。

2016年,他以总评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经保研成为清华大学的直博生。读博期间,他曾荣获清华大学2019年学生年度人物。

陈斌说,在求学道路上,学校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如高中时,学校特意把他的教室调整到楼梯口,还腾出一个房间作为他中午的休息室;在中大和清华,学校都为他们母子安排了一间宿舍。

“即便疾病禁锢了我的身体,但拥有家人与朋友的关爱,我的梦想一样可以展翅翱翔。”陈斌说。

陈斌正做康复训练

30岁回到家乡当心理学教师

2023年,陈斌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他很早就在想,自己能做点什么。

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能兼顾科研和教学,是陈斌想到的最理想的工作。他投了一些简历,也得到了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关注,但没能通过面试。

同年年底,机缘巧合之下,陈斌成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一名心理学教师。据惠州日报此前报道,该校党委书记钟文宇看了陈斌的简历,了解他的情况后,当时就被他的经历感动了,“陈斌的经历本身就非常有教育意义,如果他能到我们学校来当老师,就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校生2万多人,是惠州办学规模最大的职业院校。对于陈斌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仅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还回到了家乡,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找到工作后,陈斌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几经波折最终找到并开始工作,打开了人生新篇章。”

为了方便陈斌工作,学校对他日常教学、研究、办公和生活的地方都做了无障碍改造,如增设教学楼的轮椅坡道,将原有坡度过大的坡道进行坡度改小;在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改造无障碍卫生间;办公室改变桌椅布置便于轮椅通行;一个报告厅配备便携无障碍坡道便于陈斌上下讲台等。陈斌透露,当时每个地方进行改造前都征询过他的意见,改造后他也实地去观察过。

目前,陈斌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每一次到教室讲课,都有人在背后默默支持。”陈斌说,由于四肢肌肉无力,他无法独自去启用教室里的话筒、音响、屏幕等设备,所以每次上课前都需要有人帮助打开这些设备。

肌肉无力带来的另一项教学挑战是,他坐着轮椅,上课时缺少丰富的肢体语言,他通过在课程内容方面下功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陈斌的学生梁秀梅告诉澎湃新闻,陈斌来上课不太方便,但每次都会提前到达,“什么都提前准备好”,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而要学生来等他。而且,陈斌的每节课,内容都很丰富,尽管一些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也没有认真听讲,但陈斌还是很有耐心,认真讲解,并通过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

梁秀梅记得,有次上陈斌的课,讲到人际关系。那会儿她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她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处理,陈斌刚好讲到了对应的心理和处理方式,这让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好地理解了情绪的起源、表达和调节。

在学生的印象中,陈斌时常面带微笑,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正当没有信心的时候,想到老师的经历,这么艰苦都熬过来了,那我们这种条件为何不去拼一拼?”梁秀梅说。

希望带动更多人关注罕见病

陈斌说,在患病早期,他们对罕见病的认知很有限,没法通过网络快速去查找病症信息,只能依靠电视播放的新闻、看病过程中的医生、其他病友的家属、书店里的医学书籍等渠道,一点点地获取信息,非常低效。

陈斌的病,让他的肌肉力量一步步减弱,从而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给他带来很多困难,比如翻书困难、写字慢,影响学习和考试;穿衣、洗漱等生活琐事,都需要他人辅助才能完成;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导致出行不便,影响日常社交。

作为一名罕见病患者,在社交中,陈斌还会遇到一个“小尴尬”,自己经常需要向他人解释,他的疾病会给他的身体造成哪些影响。

他举例说,第一次认识一个人时,通常需要握手问好,但因患病,手部的力量缺失,无法主动伸出手,这时他会担心,害怕没有及时解释,会让他人产生误解,认为他是一个不礼貌的人,或者瞧不起对方。但是,在社交场合,突然向别人“科普”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常常也会导致气氛尴尬。

陈斌一直在努力,让大家更加了解罕见病群体。在大学期间,他就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活跃于中学、社区、医院,传播心理学知识,为有需要的人解答生活困惑。他还到全国多个城市参加教育公益项目,用经历和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奋进的心态。

“相比于过去,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程度是越来越高的。”陈斌告诉澎湃新闻,大概5年前,他参与过一个罕见病公众意识的调查宣传活动,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80%的人愿意帮助罕见病群体,大约同样比例的人认为罕见病患者面临着健康威胁、公众的接纳态度等多种挑战,但在关于罕见病基本知识的调查中,比如罕见病的诊断、整体发病率、药物可及性等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正确率只有50%多。

那时陈斌就意识到,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比较“感性”,在“理性”上仍需加强。人们能够感受到罕见病群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但不清楚罕见病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结合自身的情况,陈斌说,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需要在疾病诊治、康复、社会参与等方面得到外界的帮助。罕见病的治疗康复费用往往较高,而且能够诊治特定罕见病的医院和医生较少,很多罕见病患者需要异地就医,因此很多罕见病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需要完善针对罕见病的医保政策。此外,罕见病患者的身体状况特殊,需要辅助支持,一般的出行规定、体检标准、考试流程规定等,会把罕见病患者排除在外,让他们难以融入社会。他希望,相关政策规定能够针对罕见病群体灵活调整。

成为一名心理教师后,他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为罕见病群体带来温暖和希望,让公众更加了解罕见病群体,消除公众对罕见病群体的偏见和误解。

陈斌希望,今后加大对罕见病的宣传,特别是对罕见病基本知识的科普,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让公众更加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

近年来,陈斌一直都在关注DMD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基因治疗的发展很快,让我觉得治愈DMD的疗法可能就要问世了。”陈斌说,2023年第一款DMD基因疗法药物在美国获批准上市,虽然这种药物不一定对他的情况适用,但这一消息仍然让他感到振奋,因为这让他看到了人类攻克DMD这种疾病的希望,并且自己愿意相信DMD患者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陈斌参与公益活动

“他能够学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年少身患重病,并丧失行走能力,还能像学霸一样,一路逆袭。很多人被陈斌的故事所感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开始被确诊的时候,我们是不了解这种疾病的,当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疾病发生在我的身上。”陈斌说,大多数罕见病患者家庭一开始都会无法接受,怀疑诊断结果,之后会承认事实、感到痛苦,不断寻医问药,最后振作起来,面对现实,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会应对疾病的挑战。

患病以后,陈斌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除了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也和父母的付出分不开。母亲李惠云曾说,“儿子,你不用害怕。只要你还想上学,我都会陪你上学,背你上学,我为你保驾护航。”陈斌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底。

母亲的背,支撑着陈斌日复一日的上学路。陈斌说,“我觉得给我最大支持和鼓励的就是我的母亲。”经媒体报道后,李惠云的事迹也备受关注,她荣获了“2012年度感动广东十大人物”、第四届广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接受采访时,陈斌多次说,在对抗病魔时,自己依靠父母、亲朋好友、身边人的关爱,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用这种方式保持心态。

陈斌双手的力量正在缓慢地丧失,以前能正常写字,现在握笔都有点困难了,但好在能正常用电脑。陈斌说,他每年都会复查,医生也认为他目前的情况保持得很好。

陈斌非常重视康复运动,这是他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他觉得,不管做什么,都得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他做事,会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事项,并尽可能提高效率。

如今,陈斌的心愿是,好好工作,回报社会,并多存点钱,回报父母,想早点买一个属于全家的房子。母亲李惠云表示,“现在陈斌有工作了,能够学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陈斌这么努力,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希望,以前再辛苦都值得。”陈斌的父亲陈远昌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前,他们总是聚少离多,现在有点苦尽甘来的感觉,“有时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到楼下散散步,我就感觉很幸福了”。


相关新闻

  • 302008.05

    清华大学恢复建立心理学系

    【新闻中心讯】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清华大学学科设置,加强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恢复建立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隶属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文名称Department of Ps...

  • 012008.06

    清华大学恢复建立心理学系

    为完善学科设置,清华大学决定恢复建立心理学系,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文缩写:PSYC。

  • 012008.10

    清华大学举行心理学系复系大会

    10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大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202008.10

    清华大学举行心理学系复系大会

    乘国际合作之风 跨院系交流之势  10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大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252021.10

    《逐梦“中国牌”心理学——周先庚传》出版

    作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第七批出版书籍之一,《逐梦“中国牌”心理学:周先庚传》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该书是以周先庚先生千余件学术成长资料为基础撰写出其心理学生涯的历史传记。作者是阎书昌、周广业、高云鹏。全书共计29万字,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后附有周先庚年表、周先庚主要论著目录

  • 182020.03

    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李卓宝逝世,享年91岁

    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清华大学原党委委员、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原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理学院原领导小组组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长李卓宝教授于3....

  • 202008.10
  • 262021.09

    周先庚:汉字心理学研究,必须是中国人做

    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近60年里,他在汉字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以及军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是我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

  • 192023.04

    马积良 | 从山东到清华,从程序员到教师——一名“小镇做题家”的30年

    马积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9级校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学术共享空间负责人,是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统筹学校科研项目孵化工作,他的相关实践教学成果获海淀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起他担任导师,积极投身班主任工作,至今共家访近80户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深受学生和家长信任,相关事迹被《中国教师报...

  • 112019.12

    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积极心理学校友联谊会

    12月4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校友联谊会在文津国际酒店举行,此次联谊会旨在丰富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的学术交流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增进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