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朱光亚院士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举行

2004-12-28 |
朱光亚院士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举行

朱光亚院士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举行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12-28

   我校校友朱光亚院士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12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座谈会和命名仪式。

   我校副校长龚克代表清华大学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朱先生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清华师生最敬重的师长之一。朱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不仅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物质贡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而且以他们的为人为学也为民族振兴做出了不朽的精神贡献,为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朱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忠于祖国的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和辩证唯物、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代表清华大学全体师生祝愿朱先生身体健康,为国家、为人民、为科技再立新功!

   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会上宣读了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决定。并向朱光亚颁发了“朱光亚星”命名证书,并赠送“朱光亚星”图片。

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举行。国家党政领导,有关部委、解放军四总部、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工集团公司的负责人,参与“两弹一星”建设的部分老领导、老专家,以及部分著名科学家等出席会议。

人物链接:朱光亚——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生于湖北宜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学习,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技术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建立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为保证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的正确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决定性的重大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朱光亚1985年、1988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转自清华新闻网)


附 件:


相关新闻

  • 252014.12
  • 272021.05

    朱光亚:“回去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摘自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1949年年底)朱光亚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在“两弹一星”的精神谱系中,朱光亚标注了光彩夺目的精神坐标。“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

  • 252008.08
  • 282012.02
  • 042021.09

    从活泼到缄默 什么工作改变了朱光亚的性格?

    总结对父亲的感觉时,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很坦率地提到两个词“敬仰”和“神圣”。“我父亲一生平平稳稳的,好像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可说。但是我后来想,研制核武器这么大的一个事儿,让他干得平平稳稳的,就是最圆满的结果。”

  • 062007.08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季羡林4位老学者

    8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家,看望这位曾经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232020.10

    朱光亚的公开信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无人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世界都为之一震,大地中仿佛钻出一头洪荒猛兽,眼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盛开于半个天空,久久不落,凝结如一团火炬。一双眼睛,在远方,注视着这朵云,注视...

  • 252024.12

    朱光亚:“一辈子主要做了一件事”

    1946年9月2日,22岁的朱光亚被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作为“种子计划”成员之一前往美国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一同被选中前往的还有李政道、孙本旺、唐敖庆等后来著名的科学家。历经13天的海上航行,“种子计划”成员终于到达美国。然而,他们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绝无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寻出路。1949年冬,朱光亚参加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冬令会时留影朱光亚选择到吴大猷的母...

  • 132015.02
  • 26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