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宗师——徐舜寿

2007-08-28 |

纪念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徐舜寿诞辰九十周年

徐舜寿于1917821出生在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徐一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08年从日本回国,与同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徐舜寿深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养成了坚毅、好学和进取精神,他学习勤奋,酷爱数学,曾获得吴兴县数学竞赛第一名。

  19339月,16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19376月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轰炸杭州笕桥,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19449月派往美国实习,19468月回国,1949年春,他所在的南昌第二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台湾,徐舜寿便以送妻小回乡为由,毅然摆脱了国民党的桎梏,在姐夫伍修权将军(解放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指引下,携妻子宋蜀碧和女儿来到上海,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越过封锁线,辗转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从此,他以满腔热情投身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中。19568月在沈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徐舜寿任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任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室成立不到两年,便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19583月,徐舜寿会同总设计师黄志千和陆孝彭提出了强五飞机的初步设计方案;19618月任新成立的601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为该所的创建和技术储备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亲自组织领导了米格-21飞机的消化摸透工作,狠抓专业建设,为后来歼八飞机设计成功打下了必要的技术基础;19647月,调往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前身之一——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任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为运七飞机正确选型和总体设计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民用飞机的研制走出了一条路子。

  鲜为人知的是,徐舜寿为两弹一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领导了核爆炸试验用的取样器的设计任务(代号为09工程)和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代号为816任务),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为中央下决心用飞机投放氢弹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的言传身教,狠抓基本功和专业建设,也为中国飞豹飞机研制成功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196816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致死,终年51岁。

  徐舜寿是国家最早的二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为我国飞机设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写了《飞机性能捷算法》,编译了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字典》,翻译出版了《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学》,这两本书是当时中国唯一引进的飞机设计准则和方法,被先后成立的航空院校选作教材,而徐舜寿将所得的全部稿费捐献给了抗美援朝。就是在文革被批斗的逆境中,仍抱病编译了《飞机寿命》一书,并合作选编了《疲劳译文集》,首次系统地向国内介绍结构的疲劳问题,以及安全寿命设计原则。他非常重视科研队伍的培养,亲自组织编制了各专业的《基本功大纲》和《设计员手册》,是当时国内唯一可行的飞机设计依据。

  更为可贵的是,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才,如两院院士顾诵芬、工程院院士屠基达、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工程院院士管德、工程院院士陆孝彭、副总设计师程不时、陈嵩禄、郭松林、黄德森、高忠社、钟定逵、陈绍猷、吴克明、龚国政、付大卫等的培养和指导,是他慧眼识才、知人善用的历史明证。他认为,飞机设计需要两种人才,用他的话说就是:常规的快手,关键的专家。设计时要做到六快(即构思、查表、计算、画图、论证、总结要快),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大练基本功,多看技术资料,多看型号图纸,多画图,多练仿宋字。他有一句口头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他鼓励年轻人要坐下来,钻进去,冒出来,争当技术尖子。他特别欣赏苏联专家克拉西莫夫的小狗游泳论,对人才坚持优先培养,自然淘汰。徐舜寿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刚直不阿,总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直言不讳,从不随波逐流,确实难能可贵。

(转载:《学习时报》2007年第380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