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文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2002级校友返校庆祝毕业20周年

2024-05-07 | 撰稿:何朝霞 摄影:翁建斌 | 来源 人文学院分会 |

2024427日,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2002级的部分校友组织返校,与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格非在蒙民伟人文楼21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青春依旧,人文日新的毕业20周年座谈。

2002级编双同学们布置座谈会场

“清二代”积极投入活动筹备

早上,天南海北赶到清华的同学们忙着在教室挂上横幅,让人非常感动的一幕是,年龄跨度从4岁到16岁的清二代们也热火朝天地投入现场活动筹备。

格非教授

何朝霞主持座谈活动

格非老师到达之后,座谈会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下开始了。在北京星辰大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何朝霞校友的主持下,座谈活动主要以三部曲交织展开:忆往昔,享当下,追未来。2002年,风华正茂的编双学子,怀着无数的憧憬,开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习,在清华园,撒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2024年,同学们已经成了各自行业领域的中流砥柱,在中央部委、航空航天、传媒出版、质量检测、金融银行等领域默默耕耘,无问东西。

倪夙致辞

亦庄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倪夙作为当年编双的班主任兼辅导员,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感谢格非老师的出席,感谢同学们从湖南、青岛等地返回母校,共叙师生情谊。

格非翻看何朝霞二十年前的写作课笔记

格非老师回忆自己于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02年即出任编双班的写作课老师。写作是他的乐趣,更是他生命中的光,但他自认最高的成就是做一名老师。

适逢秩年相聚,格非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关于时间的感悟。格非老师表示,我们能够真正经历的就是现在,过去通过现在的回忆才能浮现,未来还处于未知的状态。现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跟过去紧密相关,现在既是回忆过去的节点,也是筹划未来的节点。所以在校庆之际,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共度快乐时光,这就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肯定和祝福。

格非签书

同学们真诚感谢格非老师给予自己的沉浸式写作教学体验,人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就在一次次看似天马行空的授课之中,润物细无声地洒进了同学们的心中。真诚而温馨的氛围之下,每个人都在分享着自己的记忆拼图,共同拼出当年美好难忘的校园生活。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之下,清二代们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格非老师耐心地跟孩子们签书合影,鼓励孩子们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热爱。

座谈现场

科学出版社的金蓉校友说:返校活动筹备的时间虽短,处处看到专业组织的细节,出乎意料。与优秀的老师们和一群优秀的同学,一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校园时光!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李潇校友说:这次校庆活动办的真好,有倪老师和格非老师的温暖相聚,有同学们的快乐共度。期待每一次的相聚!

天津广播电视台的杨悦校友说:活动确实办得真好啊,尤其适合社恐人士,特别温暖特别专业,大家毫无隔阂,仿佛回到了宿舍小楼,泪目。

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庆华校友说:兄弟情深,师生谊厚,依依惜别,来日方长!

青岛出版社的刘怀莲校友说:感觉此行收获满满!不但部分找寻回过去那个青年的自己,还感受到现在仍然热烈、温暖的师生情、同学情,也让孩子们这些未来的希望融入一个积极、友爱的大家庭,真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聚!

北京星辰大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何朝霞校友说: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很多光。2020年我们联合出品了首部北极的纪录电影《光语者》,今年即将联合出品一部南极的纪录电影《独步南极》,讲述一个普通人,无助力无补给徒步南极的故事。虽然人生而孤独,但是,当我们在一起,就好像很多点点闪烁的微光,照亮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倪夙老师会后即兴赋诗一首:时光流转已廿年,师生幸会更无前,人文日新情依旧,身似菩提心是缘。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未来的时光里,让我们继续结伴同行,日日常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