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上个世纪的一段往事
——丁月秋和曹秀卿的师生情
今年十一月三日,是西南联大建校七十五周年纪念,我很幸运参加了纪念大会,聆听了清华·北大·南开的老校友专家学者们的讲话,尤其是能亲眼见到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还能听到他的演讲,心中无比激动。杨振宁在演讲中说道:“最近有很多文章讨论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这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我想有一条原因还较少被提及的,那就是当时正处在世界各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转型时期。西南联大和许多校友在这个转型中,抓住机会干了一些事。今天,世界又处在一个大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正如联大校歌中所唱‘中兴业,须人杰’。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联大精神,抓住时代机遇,创造更辉煌的‘中兴业’”。我一边听他演讲,一边很自然地回忆起我的母亲丁月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和杨振宁先生的岳母,杜聿明先生的夫人曹秀卿女士的一段师生情谊。因此也想抓住机会,等会议一完,能和杨振宁先生合个影留念。没想到,杨振宁先生耐心地听我说明情况后,他微笑着爽快地答应了。我真是太激动了!
我的母亲丁月秋要是还在世的话,今年应是一百一十三岁,而杨先生的岳母,曹秀卿女士还在世的话,今年也有一百一十岁了。在上世纪的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我母亲和曹秀卿女士,曾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师生关系,因此也有缘结下了友谊。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父亲柯仲平、母亲丁月秋正在昆明读中学,他们受新思想影响,积极响应“云南学生爱国会”的号召,参加“反帝”、“反军阀”、“反封建”斗争,母亲还创办了女子义务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教书,后来越发感到不能再受封建的压迫和束缚,决心和父亲偷跑到北京去上大学,母亲考取了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父亲考取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同去陕北榆林,母亲在榆林中学、榆林师范和女子小学教书。1927年女子小学改为女子师范,学校从外地请来不少教师,对当地的妇女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进步教师大力宣传反对妇女缠足、吸大烟、做小老婆,甚至还挨家挨户去抽妇女的裹脚布。我母亲和女师的学生曹秀卿、李仙峰等也积极投入宣传活动。
在杜聿明的支持下,曹秀卿在米脂女子学校上两年学后,又到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曹秀卿思想开放,追求进步,想有所作为,在榆林加入了共产党。杜聿明则入黄浦军校加入国民党。由于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四一二”清党,曹秀卿被清了出来。后来,一直跟随丈夫杜聿明在家带孩子。我的母亲在清党时,得到学生李仙峰、曹秀卿的帮助,同曹秀卿一起到米脂住在她家。曹秀卿家以师生之礼相待。随后又到绥德呆些日子,直到学校叫他回校,母亲回到榆林中学,整个气氛已完全变样,不久他也离开了榆林。
想不到1944年后,曹秀卿、杜聿明夫妇来到昆明,两位师生碰巧又相遇了。曹秀卿不忘尊师之礼,常来拜访,我母亲自然也去回访。我母亲向曹秀卿介绍了云大附中的情况,她的女儿杜致礼(杨振宁先生的夫人)曾到昆明龙头村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上过学,正好我也在云大附中上学,致礼大姐比我高几班,我们也就认识了。在昆明,曹秀卿每次宴请大学教授、校长们吃饭,请帖上都用他两夫妇的名,当时我母亲在云南大学工作,每次宴请也都要请上我的父(继父尚钺)母,她总是以礼热情相待。记得在淮海战役期间,曹秀卿夫妇宴请吃饭时,在酒筵前,曹秀卿当着客人的面说:“我的丁先生是我的好老师”,她又说:”今天光庭(杜聿明先生的号)不在家,先生要替我招待客人啊”,言罢,在座的教授和校长们均十分惊讶,梅贻琦的夫人更感诧异,便询问起曹秀卿和我母亲的年龄经历等,言下之意,丁月秋怎么可能是曹秀卿的老师呢?
我虽然没有机会上西南联大,但在云南人的心目中,她是民主堡垒、学术堡垒,她的师生带领大中学生参与过“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他自由的学术空气,让人向往。我的哥哥尚嘉齐、嫂子伍骅,还有我爱人丁贻礼,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学子。他们牢记每一位名师的名字:吴晗、闻一多、费孝通、张奚若等。所以,只要说起西南联大,就倍感亲切、难忘。
历史的长河,带走了无数往事,岁月无情,人有情啊。丁月秋和曹秀卿两位师生,若是还健在的话,我深信他们的师生情,不会因门户之见而淡,却会友谊常青!
丁静 2012年11月8日于北京
西南联大建校七十五周年大会丁静(左)和妹妹尚嘉兰(右)与杨振宁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