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让人再次想起一所伟大的大学——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中,一个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的学子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和人文大师,可谓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西南联大的学子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与磊落胸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像校训教导的一样“刚毅坚卓”,潇洒自信、踏实坚强。
在西南联大的学子中,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心怀天下,是那个时代的风骨。
查良铮 —— 从诗人到翻译家
查良铮先生,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穆旦。
穆旦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读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他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
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当穆旦以翻译家身份出现时,他用的是查良铮这个名字。翻译是穆旦除诗歌创作外另一项十分钟爱的事业,这也是他对诗歌事业的坚守与追求。
穆旦主要致力于对国外优秀诗歌的翻译,主要包括有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布莱克、丘特切夫等诗人的诗作,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歌的翻译,是穆旦在遭受政治运动冲击的逆境下完成的,如《唐璜》《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上、下)》《拜伦诗选》《普希金叙事诗选》《英国现代诗选》《丘特切夫诗选》《拜伦、雪莱、济慈诗选》等。翻译是穆旦回国后事业追求的倾心倾力所在,这甚至是他当初急切地从美国回国的重要动力。
许渊冲 —— 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先生1938年入读西南联大外文系,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钱钟书先生在看到他的《李白诗选》的英译本后曾说:“太白能通夷语……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
许先生说:“自豪使人进步,自卑让人退步”。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对诗词翻译的挚爱;在工作上,“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凸显。这位老人,用诗词贯通古今,享誉中外,现在依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前行。
赵瑞蕻、杨苡 —— 文学翻译伉俪
赵瑞蕻(1938-1940外文)和杨苡(1938-1940外文)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在文学翻译领域有很大的贡献。
赵瑞蕻先生是著名作家、翻译家,笔名阿虹、朱弦等,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师从吴宓。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任教。1953年至1957年曾去得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大学人访问教授,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
赵先生曾参与成立《南湖诗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发起人之一,他是小说《红与黑》的译者。
提起西南联大,杨苡曾回忆道:“外语系的主任是叶公超,谢文通教英诗,陈嘉教莎士比亚,吴宓教欧洲文学史。最精彩的是中文阅读课,由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刘文典等先生轮流任教。闻一多和朱自清先生的课我们都比较爱听。”
戴乃迭、杨宪益(杨苡哥哥)、杨苡、赵瑞蕻、萧亦五在南京合影
杨苡先生是小说《呼啸山庄》的译者,“呼啸山庄”这个译名也是她首创。关于“呼啸山庄”译名的由来,杨苡先生回忆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阵疾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我感觉自己正住在约克郡旷野中的那所古老的房子里。我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灵感突然从天而降!”我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后来,这四个字也成了国内出版的各种译本的通用译名。而她的译本在出版后,一纸风行60年,至今仍被许多读者视为经典。
何兆武 —— 西方思想史翻译集大成者
何兆武先生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外文系读研究生。在联大,何先生先后读了土木、历史、哲学和外文4个专业。他说:“求学的话应该面要宽广一点儿,不能太窄了。太窄了,你就看不见全貌。比如说,你是中国人,当然要知道中国的历史;可是,如果你整个世界历史都不知道的话,你这中国历史了解得也不深刻。”
何先生与西南联大的渊源深厚,爱人、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毕业于西南联大。他在西南联大的7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一天会比一天更好。”在他的《上学记》一书中,记录了西南联大的往事。译鱼曾与中国网合作采访过何兆武先生,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西南联大和翻译故事。详情见寻匠之旅丨第二期:何兆武 — 无论什么工作,你一定要有兴趣才好
何先生的学术翻译,以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演进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年轻学子经由“何译”而领略了西方学术的魅力,从而进入了西方学术的殿堂。“何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汉语学界“西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何先生译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
金堤 ——《尤利西斯》中文首译者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尤利西斯》于1922年巴黎首次出版后,直到1993年底首个中译本才出现,它的译者就是翻译家金堤。金堤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同年开始任美国驻华新闻处翻译。1947年任北京大学英语助教及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后,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回到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转业北京《中国建设》英文杂志社从事编辑、翻译工作;1957年转到南开大学执教;1977年调往天津外国语学院,历任翻译、审稿。
对于翻译,金堤先生的主张是,“在整体效果上要追求最大可能的相当性。虽然文体不能完完全全地翻译过来,但内文的意思是可以准确地译出,虽不至百分之百,但亦可以极其所能,取得最大的相等效果。”
翻译“天书”《尤利西斯》曾令中国翻译家们望而却步达半个世纪之久。1978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翻译课的金堤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尝试翻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后,金堤用一年时间才完成了5000字的《尤利西斯》译稿,填补了我国翻译《尤利西斯》的空白。1982年,金堤前往美国之后开始潜心翻译《尤利西斯》。1993年底,金堤在台湾出版了《尤利西斯》上卷,这是首部《尤利西斯》中文版。
1994年4月,萧乾夫妇合作完成的《尤利西斯》(上卷)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当年10月,《尤利西斯》全译本推出,而金堤的全译本直到1996年才姗姗面世。而翻译界对这两个版本《尤利斯西》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萧译本基本上属于直译,采用的语言比较通俗直白。而金译本对一些句子做了一定调整和变化,语言比较流畅,更具有文学性。
名校乃是国之重器,名校生更肩负让国家相信真理之重任。身为西南联大学子,大师们的时代风骨、文人风貌、学术思想,依旧留存在这个时代、这片土地。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