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3级

用心实现人生的目标 ——清华大学[1983级] 王曦 访谈实录

2016-03-18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有志则有为,有勤则有才,有恒则有成,有创则有新。只有聪明不够,比聪明更重要的是勤奋;只有志向不够,心里面要常想着祖国。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去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用心实现人生的目标

——清华大学[1983级] 王曦 访谈实录

工程物理系  谢文庆


【王曦简

王曦,男,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并获得学士学位。1994年在澳大利亚工作,1996年赴德国研究所工作。1997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博览群书,用心努力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对于这个问题,王学长有着相似的看法,他说:“很多人生下来可能脑袋比较聪明,但是我觉得聪明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勤奋学习和用心努力也是必要条件。”

   王曦学长中学毕业于培养出了20位院士的南通中学,这所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学校,让他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王学长说他读书时,清华大学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我当时在学校不属于活跃分子,比较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学习,毕业那年学校里流行跳舞,但我每次只是负责放音乐。当时班主任还风趣的说,你不跳舞就好好学习吧。”

   1994年王学长到澳大利亚工作一年多,1996年赴德国研究所工作,在清华养成的好学勤奋的习惯,也陪伴他度过了在国外岁月。王学长说:“在国外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动手做实验。我们现在研究生可能动手能力欠缺,大家都喜欢做模拟,我觉得这一点比较糟糕,你必须动手。这方面国外确实给我们很好的机会,当时无论在澳大利亚还是德国所有设备都是亲手搭的。现在学生可能更多的把样品送到所谓工程上测试然后进行模拟分析,我觉得这个远远不够。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技能学习也很重要。”现在研究所做管理工作的王学长,依然在学习。“有些时候觉得很多知识不够,就继续不断地学习。”王学长认为“知识多了才会融会贯通。我现在也是一直对我的研究生讲,只要你身体好,你就一直工作,你将来一定会通过工作有回报。”


  • 心怀祖国,成就大志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放弃德国优厚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到中国时,王学长说:“我们也不排斥由兴趣导向出国的物理学家,但是我们可能更加要想着和国家需求结合,跟国家需求结合以后将会受益匪浅。”

   1997年,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在德国开会时,与王学长谈起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希望更多同志回到研究所开展工作。当时王学长正在德国工作得如鱼得水,“科研学术环境很好,压力也不大”。王学长说:“那个时候,东、西德已经合并,那个德国教授是所长,希望更多的从外面来的人能够留在研究所,能够改变原来前东德研究所的作风。因此他给我提供的岗位的前景也是相当诱人的,留下来肯定会有好的预期。”但祖国的召唤就是命令,王学长毅然拒绝了德国教授的挽留,决定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他说服了爱人,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孩子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王学长从实验室主任开始做起。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认为回国时正确的决定:“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势不可当,我这样的科研人员有用武之地。清华大学在全国来说科研投入非常大,工科学校排第一,竞争力很强。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中投入也非常大,我本人除了领导研究所之外还负责国家16个重大专项之一,每个重大专项的经费大概有800多亿。

   王学长清晰地记得1993年从国外开始拿的第一个赞助金是9万块钱,当时非常高兴。他说:“现在我们的经费非常多。只要你有能力、有团队,你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回来以后的舞台就很宽广。现在从科研角度来讲,你只要开展工作跟国家需求相结合,天地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国家到底有什么需求?很多人走到哪算哪儿,这也是很多教授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不是不聪明,他是没有目标,他是根据兴趣来的,所以一定要跟国家的需求联系在一起。”

   王学长用他所在的研究所,来说明“国家需要”与科研成功之间的关系: “我本人是做一个SY材料,这个材料注入半导体以后作为微电子的技术材料,这个研究所我们做了20年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我在1998年回国以后带了一个团队把这个技术工程化变成一个产品,最后取得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我带了一个团队几个人去创业,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决定。”

  • 执着目标,永不言败


   在创业初期,王学长遇到过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资金问题,创业以后不能向国家要钱。”王学长,说“我们通过各种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当时有8个年轻博士跟着我创业。最后我们融资6千万,把这个公司启动了,这里有很多的艰辛,但是我们没有放弃。”

   在技术问题上,王学长说:“实验室到工程化也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验室搞研究工作,和搞工程化、搞产品不一样,我们做的样品做了有一年多,表面总是有麻点。后来也是我们通过非常多的努力,现在做出来的产品非常好,跟国外标准质量是一模一样。”

   另一个困难是市场问题,当时王学长的团队创立企业的出发点是IBM公司98年宣布这个产品产业化。他说:“当时我们非常激动,但现在回过头想想,那时候非常的幼稚,从融资、设备引进、技术开拓、市场开拓等等都充满了很多艰辛,但我们不能放弃。”

   当年王学长带领8个年轻博士创业,在科学院引起轰动,因为科学院博士几乎都不愿意创业。对此王学长有自己的看法:“团队当中有很多的交流和沟通,当时我们也是几个人,每个周五都要聚会、交流发言。我觉得团队的协作精神非常关键,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的团队也成熟起来了,我现在也回到研究所做领导,我们的团队也获得中科院杰出科研成就奖。”

   访谈的最后王学长用一句话跟大家共勉:有志则有为,有勤才有才,有恒则有成,有创则有新。他希望各位学生珍惜在清华读书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勇于创新,大则为社会、小则为个人的目标努力奋斗!


【同学感悟】

  在与学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一直被学长的坚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学习与事业、团队与国家,学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目标。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是很理想的一种说法,但接触了学长之后,我突然感到我自己也可以坚定和执着地接近崇高、接近纯粹。每一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我们的学习、我们的事业必将与祖国紧紧相联!

——景繁凡

   听王学长讲话,最大的触动有两点。一个是真正看到了“入主流、上大舞台”而有所成就的现实例子,深刻的感觉到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时刻心怀祖国;第二个是学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动了我,王学长将研究技术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带领博士创业,突破重重困难获得成功。这种勇气和魄力不是人人都有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记住王学长的话,做一个有志有为,有情有才,有恒有成,敢于创新的清华人。

——谢文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