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舟
5月14日,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因病去世。这位88岁的老人,把自己生命中70多年的时光都献给了深深热爱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他以睿智宽广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国际化的视野,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广泛尊敬和爱戴。
在中国文物保护的重大实践活动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到大型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包括长城保护和大运河申遗等,都可以看到罗老的身影,都有他在其中的全力推动。罗老或许没有留下关于中国文物保护的理论著作,却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留下了巨大的、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
自16岁起,罗老便跟随梁思成先生,参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工作,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参与梁先生主持的许多重要项目,其中为人熟知的如国徽设计等。由于罗老进入文物保护行业比较早,经历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最初的发展,这些工作经历使罗老形成了非常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他宽广的国际视野。
20世纪80年代,“文革”之后,对文物保护而言,那时影响保护工作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我们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如何认识和评价它们的价值。1985年3月,罗老与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这四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正是由于这份提案,我国得以于1985年12月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并在1987年成功申报第一批遗产项目——北京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发展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它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迅速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接轨,使得我国能够快速、直接地引进当时国际文物保护运动中主流的保护技术、管理经验,也使得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体系促进了我国对自身文物古迹价值的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罗老不仅参与了我国世界遗产最初的工作,而且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整体形势,与世界遗产保护带来的国际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接轨,共同构成了我国文物保护发展的整体氛围。在这一时期,罗老开始强调文物保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开始强调如何在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上,包括世界遗产的保护中,体现、融入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他在许多场合不断重申:中国自己的、传统的观念,应当在文物保护中得到充分的表达。提出这样的观点,充分反映了罗老对中国文物保护发展方向的思考,反映了他的睿智与视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对他的影响。1994年通过的《奈良真实性文件》,更促进了罗老对中国应当形成体现自身文化特征的文物保护理论的思考,并且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罗老的观点引发了中国文物保护界广泛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意见与激烈的讨论,罗老总是报以他的宽容和微笑,对于后辈的不同观点,他从来都是以平等、探讨的方式与后辈们讨论,甚至鼓励后辈们的思考。他的这种努力促进了2005年以后中国文物保护理论的新探索,影响了2007年由国家文物局、相关国际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和实践国际研讨会”最后文件《北京文件》的形成,也影响了2008年关于彩画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会议结论。
文物保护是一项社会事业。文物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保护文物的技术问题或理论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文物保护行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依靠社会的普遍关注。罗老对这一问题始终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而他晚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投入到了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工作当中。
申报、评审、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文物保护的一件重大工作。罗老参加了从第一批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评审工作,他总是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申报更多的项目,在评审过程中也是强烈支持把更多的项目列入名单。罗老是一个很少和别人争论的人,但在评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时却经常和老同事、老朋友们争得面红耳赤。罗老总是强调:这些文物都面临着消失的威胁,能多保一处,就给后人、给我们的民族多保留一份遗产。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罗老为文物保护而奋斗的一生。
对于他认为总体上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事情,罗老总是给予热情的支持。晚年的罗老已经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面旗帜,已是无论是否认识他的人口中都满含敬意的“罗公”,各地政府、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都喜欢邀请罗老出席,而罗老只要觉得有利于文物保护,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就不拒绝。80岁高龄时,他仍然会独自一人连续奔波几个地方,而从来不说疲倦,也从来不向邀请他的单位提任何要求。也正是这样,在罗老的身边总是集聚着各种各样关心文物保护的人们,罗老也从不用行业内外、专业与否、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去分别对待,他总是用同样的诚恳和热情对待每一个来访者,这也使他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文物保护的信息;而他一旦知道哪里存在文物保护的问题,便会马上挺身而出,去批评制止,而哪里有文物保护的成绩,他也会第一时间由衷地支持和鼓励。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热情地鼓励地方政府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对价值重要的文物,他更会鼓励申报世界遗产。事实上,罗老用他自己的实践、用他自己的品格,建立起了一条文物保护的统一战线,团结了社会各个阶层参与文物保护的工作。
罗老走了,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融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走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从社会的角度:团结、凝聚社会各种力量,建立广泛的文物保护统一战线,更多地保护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
2010年10月,经历5.12地震灾害劫难的世界遗产组成部分都江堰二王庙修复完毕,罗老不顾86岁高龄,亲自赴工地现场验收工程,他高度赞扬修复工程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的特点,建议国家文物局给予奖励。这是罗老一生中一个平常的瞬间,但对文物保护的后辈来说,却会一直激励我们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
后记:此文写完,好像突然明白了一点老人家的智慧,心里很难过。大有不知深浅的人在傻干,老戏骨却微笑着以宽容之心在旁观之感。谨以此文纪念罗哲文先生!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转自《文汇报》201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