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易仁英:子孙三代都从教

2011-09-05 |

三代大学生 三个易老师

易复刚先生送来的一组照片,照片反映他父亲、他、他儿子三个人的读书、教书经历。易复刚的父亲易仁英老先生上世纪30年代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终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受他影响,不仅他的子孙三代都从教,而且他的弟妹子侄孙辈及其配偶中,有40多人当过老师,其中30多人终生从教。鼎鼎有名的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易仁英老先生的侄儿。

父亲易仁英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学生,1931-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这是他当年在清华宿舍内留影。他穿的是长袍,看的是线装书,背后书架上是大部头历史典籍。

  1935年,父亲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湖南,在几所中学任过教。抗战时期,他随学校逃难,转移到农村坚持上课。他是长兄,下有九个弟妹,自然成了大家庭的主心骨。这是1940年春节,全家在场的43人在安化兰田(今娄底涟源)五车堂合影,后排正中最高者是我父亲。

  1947年,父亲参与创建清华中学,后该校并入长沙市一中。受他影响,弟妹子侄孙辈及其配偶中,有40多人当过老师,这是1954年全家合影,后排右一是父亲,中排右一是我,时年11岁。

  我叫易复刚,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1963-1968年,我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这是19681216日我在中大东四宿舍101房留影。我穿着学生装,看的是毛主席著作,墙上挂着毛主席像、语录和“忠”字图案。

  大学毕业后,我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了一年多。这是我(左)在水塘里用铁桶舀污泥积肥,真是“滚一身污泥,出一身黑汗”(196962日,摄于广东番禺庙贝农场)

  父亲(右三)十分关心下一辈的成长。1973年他到武汉叔叔处小住时,见到他最器重的侄儿,下放到新疆的知青易中天(右一)。两人相谈甚欢,谈历史、谈诗词、谈治学,并在长江大桥留影。父亲多次鼓励他,并预言他能成大器。父亲过世后,易中天非常怀念,多次写对联、诗词、文章以表缅怀之情。

我参加工作后,一直教书。这是1976年,我在湖南农科院子弟中学送高三班同学毕业时留影(二排左二是我)。这个班是当时长沙市的优秀班集体(摄于197673日)。

  1985年,我进入电视系统任教,为“电视湘军”培养过许多杰出人才。2002年教师节,应我得意弟子汪涵之邀,我参与录制了一期《越策越开心》。它的另一卖点是谈谈我参加《超级英雄》答题比赛,与50万巨奖失之交臂的事。这是录制间隙我与汪涵、仇晓合影。

  我儿子易培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1995——1997年就读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今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这是他在大学109寝室的留影。他穿的是运动服,看的是畅销书,背后墙上贴的是明星照(摄于1995117日)。

  儿子易培也当上了老师,教播音专业课。这是2004年他到张家界为中学生上播音小课。

  20101128日,《红满潇湘——红色经典朗诵会》在橘子洲头举行。易培作为领诵者,带领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500多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

退休后,我一直没闲着,除了上艺考辅导课和著书写文章以外,我还成为了省博物馆的第一批文化志愿者,向游客义务讲解马王堆出土文物,至今已有8年。这是2011111日我在给游客讲解时的照片。

(图/易复刚)

转自 长沙晚报 201194

相关新闻

  • 172022.08

    祖孙三代皆为清华人,这个福州家庭不简单

    65年,祖孙三代,这是福建福州何文焜一家与水木清华的不解之缘。何文焜一家祖孙三代合影。受访者供图1957年,何文焜的祖父走进清华大学,就读于土木建筑系供热通风专业。在他那用毛笔写就的毕业证书上,是蒋南翔校长的签名。老人经常会小心地拿出这一纸黄卷,摩挲着岁月刀刻斧凿留下的褶皱,向何文焜说起建校之初与西迁之时的往事。陈寅恪先生如何在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梅贻琦校长如何带领学生们...

  • 082024.10

    三代之谊逾甲子——记张奚若先生与成家三代交谊

    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教育家,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张奚若先生,与成家祖孙三代(先祖父成柏仁、先父成景晖以及笔者成小秦)有着延绵65载的深厚情谊,从清末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风云动荡的年代,何其不易!张奚若与成柏仁之结义1906年12月初,张奚若与我祖父成柏仁结义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们是预科丁班(即第四班级)同学。当时班里有同学30余人,有秀才多名(成柏仁榜列耀州12名秀才第一名),同学还有曹...

  • 192018.01

    一部手稿 三代承传——王逊遗稿背后的故事

    眼前这份精心保管下来的手稿,可谓是三代美术史家学脉承传的象征,其精神价值更远胜它的学术价值。

  • 312019.05

    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

    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

  • 212021.04

    高乔•布尔根:三代人三十年的清华缘

    高乔·布尔根(BULGAN Gochoo),蒙古国留学生,清华大学2008届博士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蒙古国留学生。

  • 142014.02
  • 212009.05
  • 282011.07
  • 222021.08

    立志打造国内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的留英海归汪之涵——十年磨一剑 追梦创“芯”路

    2009年,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内的一间办公室里诞生了一家年轻的企业,这家名为“青铜剑”的初创公司,因成员来自于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也寓意其“十年磨一剑”的企业精神。“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便有了青铜剑,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兵器。我们团队的志向,就是想要在21世纪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公司创始人汪之涵如是说。他带领团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埋头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 052008.12

    总会看望著名妇产专家严仁英学长

    12月4日上午,《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孙哲主编一行登门看望了95岁高龄的八级校友严仁英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