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学森:大胆启用年轻人

2011-01-12 |

钱学森在办公(资料图片)

使用人才,贵在知人善任。作为共和国的科学巨擘,生平不喜张扬的钱学森,不仅在专业上成就等身,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同样功勋卓著。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钱学森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听他们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钱学森识人用人的生动故事,其中体现的超群用人智慧和选才哲学,让人回味、赞叹。

“就按年轻人意见办”

19646月底的一天,中国西北的一片戈壁滩上,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即将发射。

由于在试验发射时,导弹射程不够,在场的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运载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一个中尉站起来说,如果变一个思路,火箭重量减轻,射程同样会变远,“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

但是,没有人理会这个军衔级别最低的年轻人的建议。

凭着一股执著,这个叫王永志的年轻人找到钱学森。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了他的意见,钱学森眼睛一亮,高兴的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1964629日,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法,也开始了对王永志这个人的关心和培养。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二代战略火箭开始研制。第二代型号怎么解决?是不是该启用新人?可当时老一辈科学家都还在总计划师的位置上,谁也不敢得罪人。还是钱学森在七机部党委扩大会上提出,第二代战略导弹应该由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我建议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

钱学森的推荐,使王永志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此后的20几年中,王永志继往开来,锐意创新,不仅让“长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增添了许多新成员,还担任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把中国航天员成功送上了太空。

“拟同意”催生飞鱼

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仪式上,一枚枚蓝色的新一代飞航导弹格外引人注目,天安门城楼上敏感的外国武官惊呼起来:“飞鱼!飞鱼!”

谈起“飞鱼”的研制,还要把时光回溯到1960年前后。

“飞鱼”导弹是战术海防导弹,是一种超低空超音速飞行的导弹。这一技术是世界性难题,长期无人能突破。1961年,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知难而退,停止了对这种导弹的研制。

然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梁守槃却认为,这种导弹技术先进,非常适合我国国防战略的需要,应该抓紧进行研制。

但在当时条件下,梁守槃提出的这个计划太大胆了。在他把计划交到七机部部长王秉璋手中的同时,也有人把反对的意见送到王秉璋的案头。

困境中的梁守槃给钱学森写了封信,阐述了自己的计划。钱学森认真阅读了他的设想和技术方案后,被其中严密的逻辑、严格的和确凿的数据深深打动了。

但是,钱学森时任七机部副部长,梁守槃提出这个计划是直接交给了七机部部长王秉璋的,反对者的意见也是直接交到部长手中的。按常理说,钱学森可以不插手此事。

但钱学森完全没有想这些,他只是在想梁守槃的建议可不可行,其中的技术难点和突破点该怎么解决,这枚导弹对中国的海防、对国家和人民是否具有重大意义。

很快,钱学森在信上批了一行简单的字:“拟同意梁守槃同志的意见。”

钱学森的批示,简直就是一槌定音,因为没有人会质疑钱学森在学术上的科学判断。

后来让世界各国惊讶羡慕的“飞鱼”,就这样开始了在中国孕育、产生的过程。

农业战线也收弟子

埋头于科研的青年和后生,多数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常受人冷落。钱学森却总是乐于发现和培养这些小人物,把他们视为知己,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

他与山西省一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张沁文的交往,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1978年冬天,山西省右玉县的青年张沁文受到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学理论的启发,写出了《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学》初稿,并以书信形式寄给了钱学森,以求得到指导。

两个月以后,张沁文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从此,他们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交流观点,研究学问。

198039日,钱学森赴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时,在太原迎泽宾馆会见了张沁文。钱学森主动提出与张沁文合作,为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系统工程普及讲座撰写《农业系统工程》一讲的讲稿。

这一天,钱学森在太原市逗留的时间包括用餐在内,总共只有3个小时,而与张沁文的谈话,就占去了1小时45分钟。

由于钱学森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扶持,张沁文最终在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

一位记者曾经向钱学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钱老,您在火箭、导弹、航天技术领域里,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为何还要花气力在农业战线收留‘弟子’呢?”

钱学森笑微微地回答这位记者说:“因为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内心深处始终惦记着农业革命。目前,我能做到的事情,也只有在农业战线多交几个青年朋友了。因为中国农业革命的未来,将属于他们。”

一席话,道出了钱学森“以天下为己任”,甘当“园丁”的博大襟怀!(罗旭)

转自 光明日报 2011112

相关新闻

  • 142019.06

    丘成桐谈学风:要让年轻人敢挑战权威

    “实际上,年轻学者,二十多岁就应该是无法无天的年纪;挑战延续多年的传统,往往就能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正如爱因斯坦当年挑战牛顿力学一样。”丘成桐说。

  • 122020.08
  • 122021.11

    姚期智: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

    “我发现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你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就一定会做好研究,得出对学术界来说实用且有重大意义的结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京都奖颁奖典礼演讲中表示。京都奖是由稻盛和夫创办,旨在表彰在科学和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的深化与提高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士,每年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这三个部门各颁发一个奖项,每位获奖者会获得证书、奖章和1亿日元(折...

  • 212019.06

    钱学森的人生选择

    钱学森多次强调:“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得出来,光算科技负责人就有几百,哪有什么‘之父’....

  • 122021.05

    西南联大的故事,为什么值得年轻人去看?

    纪录片《九零后》:16位“九零后”讲述西南联大故事

  • 062021.12

    曹本熹遗作:那是决定性的、大胆行动的时代

    曹本熹(1915-1983),我国核化工专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核燃料生产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有效推动我国核燃料化工生产的工程建设、顺利投产和技术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核工业功勋”称号。前段时间,《中国核工业报》收到曹本熹之子曹珏的一份来稿,他表示近日拿到了他父亲38年前应原二机部二局局长白文治邀请所写的一篇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文章。白局...

  • 152021.12

    山东核电吴放:大胆摸,这是核裂变发的热

    对吴放这代核电人来说,对核能的利用仍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探索。吴放期待,未来核能还能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人类不再谈“核”色变。

  • 122023.04

    钱学森与郭永怀的兄弟情

    “人人都说我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可没人知道郭永怀抵得上两个我啊!”这是1968年郭永怀因飞机失事去世的噩耗传来时,钱学森悲痛中发出的感叹。钱学森与郭永怀这对师兄弟之间的情谊令人感动,现将二人相识30载间的故事写下,以飨读者。

  • 202015.11

    民族英雄钱学森

    钱学森院士(1911—2009)离开我们转瞬已逾六年。国内外记述、忆颂、崇扬先生功勋和风范的书文如海似潮。观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062009.11

    清华大学师生送别钱学森学长

    11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黄克智院士、党委书记庄茁,清华校友总会代表,以及百余师生代表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学长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