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程京德:日本国立大学中的第一位中国人教授

2009-06-03 |

程学长很健谈,在接受我们采访前,刚刚结束给计算机系学生做的两小时报告,他没有丝毫倦意,向我们娓娓诉说自己与清华的渊源。

200810月,程京德学长(右)返校参加计算机系建系50周年纪念会时与学友合影

“上清华是我小时候的梦想!”程学长说,他第一次进清华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1965年小学毕业后考进了清华附中,可惜1966年“文革”就开始了。19691月,16岁的程京德与同学们一起到陕北延安地区的农村插队。在农村插队的五年时间里,程京德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看书自学,甚至自愿守夜喂生产队的牛。

1974年,他曾争取到机会去西安读了两年半的电力中专,毕业后又回到延安。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正在南泥湾主持建设南泥湾变电站,知道高考消息后便下定决心要考回清华。程学长回忆到,拿到清华那张录取通知书时,那种高兴的心情实在是无法形容,“我终于考回去了!”在1977年时,高考的全国录取率是1/25,而能考进清华的更是少之又少。程学长之所以能如愿以偿考回清华,一方面受家庭的熏陶,一方面是清华园里那种永不放弃、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的影响。

两个“第一”

在日本学术界,尤其在华侨、华人中间,程京德以两个“个人纪录”闻名:博士课程毕业后7成为正教授的“外国人”;第一位在日本国立大学担任正教授职位的中国人。

由于日本国立大学极其严格的教职制度,能成为国立大学教授对日本学者们来讲也绝非易事。优秀的日本学者取得博士学位后从助教做起,经历讲师或副教授,到成为正教授至少也要1015年;而一般的日本学者熬到做正教授时往往已经是博士课程毕业二十多年后的50岁前后了。

程学长在博士毕业后7年便成为正教授这个纪录在日本学术界极其罕见,据说至今未被他人打破;而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取得如此成就,更是前无古人。加之九州大学是日本最好的大学之一,所以十多年来程学长的这两个纪录一直被广为传颂。由于日本是个凡事讲究前例的国家,由九州大学和程京德学长开创的外国人担任国立大学正教授的先例,对于其他国立大学在晋升或录用外国人做正教授时也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但对于这两个纪录,程学长本人的态度很客观。他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造就了这两个纪录。一个是自己从读书的时候起便不把眼光局限于日本国内而放眼于世界,率先取得欧美学者公认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水平上对比欧美来说相对落后的日本学术界得到相当高的评价。另一个是1995年前后由日本文部省主导的重点大学研究生院主体化的教育改革中,对重点大学全部教师进行的极其严格又公平公正的资格审查。在这次审查中,日本文部省资格审查委员会给予了当时还是九州大学副教授的程京德以“合乎于担当博士课程的教授资格”的评价。这个评价为九州大学晋升程京德学长为正教授之举提供了无可非议的基础。

推崇“独创性”研究

程学长在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成就卓著,是ACM高级会员,研究领域涉及软件工程、知识工程、信息安全工程、逻辑等许多方面。博士毕业后从教十几年来,他独自或指导学生们已经在各种学术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其中有些还是学术杂志或国际会议的特邀论文,并有部分获得最佳论文奖殊荣。程学长坦言自己喜欢搞“新”的东西,他认为自己工作的成绩得益于兴趣广泛。他总是把一个领域的问题拿到另一个领域去寻找分析、解决的方法;亦经常把不同领域的多个问题联在一起综合考虑。由此可以发现新问题,提倡新方向,提出新概念,找到新方法。

“我感兴趣的是一个新问题、一个新方向、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方法是否是由我第一次提出的”。这种研究姿态源于程学长在读博士时的一次经历:他写的一篇改良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们相关工作的论文得到日本导师的高度赞赏,让他把这篇论文投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国际会议上去,但是论文却以“没有新思想,有的只是对我们以前结果的改良”的审稿意见被无情地“打回”了。这件事使程学长认识到,评价研究工作并不仅在于得出的结果比别人好多少,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里面有多少“新的思想”,只有“新的思想”才能影响整个世界,否则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走。说到这里,程学长笑着接下去:可惜到目前为止我被引用最多的论文还是一篇关于软件工程中一个问题的改良工作的,把“程序切片”概念和方法从顺序程序推广到并发程序的论文,尽管我的这个工作在软件工程领域得到世界公认,但它依然是“推广改良性”的而不是真正“原创性”的。

程学长认为评价学术论文价值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其影响力,亦即被世界上其他学者参照和引用的次数。论文的原创性越高,解决的问题越重要,被参照和引用的也越多越广泛。在担任“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首任会长时,他为该协会《通信》写的一篇随笔中指出:学术论文的价值仅当被其他学者参照和引用时才能体现出来,从未被他人参照和引用过的论文只能暂时被称为“垃圾”;是金子总会发光,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迟早会被他人发现而被参照和引用;而长远未曾被他人参照和引用的论文就只配被称为“真正的垃圾”了,无论它是否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提及自己发表的论文时,他总要加上一句,“我论文写了不少,但许多目前还是垃圾”。

程学长说,把世界上谁都未曾意识到的新问题首次提出来,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把世界上谁都未曾认识到的新概念新理论首次归纳出来,把世界上谁都未曾想到过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首次提出来才是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种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工作既有理论性的也有技术性的。程学长认为现在国内的很多工作只能称之为“开发”而很难称之为“研究”。

人才培养“T”型论

对人才培养,他提出“T”形理论——“ ”很短而“∣”很长那意味着知识结构太偏,对稍稍偏出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就不懂了;“ —”很长而“∣”很短那意味着知识结构太泛泛而浮浅,不能深入到一个研究课题里去;真正优秀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正方形的“T”,并且这个正方形越大越好。“ ”越宽“∣”越深,才越能在研究工作中触类旁通。程学长对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清华学子提出建议:博学、深识、广思,勇于创新,即知识面要广博、深厚,思考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跨越交叉,要敢于想别人未曾想到、做别人所未曾做过、能开拓新方向、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题目,这样才能取得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他用清华校训鼓励大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方面是永远要奋斗,要向前,另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清华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程学长对母校感情深厚。只要有机会他总是要回清华看看以前的老师、同学以及老朋友。“清华就像我自己的家”,回到清华不光是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还有亲情等其他内容丰富得多的情感。当年老师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给同学们提供了当时全中国最好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程学长一再表示,愿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母校献上清华学子赤诚的回报!

(田阳)

相关新闻

  • 172008.11
  • 182018.09

    程京德:做“T”型研究者

    程京德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77级系友。日本埼玉大学理工学研究科信息工程学科教授,是全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位外国人教授;多次获得国际会议优秀论....

  • 122023.12

    张钰哲: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建省闽侯县人,天文学家。1919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后又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在叶凯士天文台攻读博士,于1929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他是我国方位天体学...

  • 022018.07

    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长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如今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2017年对于蒲慕明....

  • 042016.0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

    陈衡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 092012.04
  • 072022.10

    三位清华人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9月26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2022年度会士增选名单揭晓,13位AI领域的卓越科技工作者当选CAAI会士,其中包括一位清华教师和两位清华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毅、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张立华。张毅张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系统工程所所长、智能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研究中心主任,CAAI智能交通专委会主任。1986年和1988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学位...

  • 012009.05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来访

    6月1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访问清华大学。

  • 082008.05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校长李长茂访问清华

    【新闻中心讯 记者 李含】5月6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校长李长茂(Jang-Moo LEE)教授访问清华大学。

  • 292020.12

    新加坡国立大学王笑楠团队研发新认证技术 助力疫苗防伪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智慧系统工程研究组负责人王笑楠(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级校友)领导的团队合作开发的一套名为“DeepKey”的防伪系统,于2020年12月22日在亚洲新闻台CNA播出后,已经受到了不少关注,十余个国家的媒体进行了视频直播和文字报道。景琳博士(左)和王笑楠助理教授(右)展示团队成果随着新冠疫苗开始在全球量产,如何快速鉴定疫苗真伪,不让“假疫苗”趁机流入市场,是各国关注的问题。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