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教我敢为人先——访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

2007-11-07 |

学生记者 马蕾蕾 整理

谭天伟的身上有两个清华烙上的印记:自强不息和敢为人先。年仅42岁的他,作为北京化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的学者,为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不断努力,已经是生物化学工程领域内小有名气的人物。

学生时代 第一个吃螃蟹

学生时代的谭天伟就是那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85年面对新学科生物技术的兴起,谭天伟第一个在班上做出决定,选修生物课程。在化学工程课程基础上,还要从头学习生物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辛勤的付出换来优异的成绩,19867月,他被评为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1987年直接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990年初,谭天伟被选派赴德国的生物技术研究院(GBF)学习,从1990年初到199210月两年多时间中,还曾赴瑞典德隆大学生物系学习研究。

回顾清华的学习生活,谭天伟总结说:“清华教会我上进,敢为人先,工科教育使我比较喜欢做实用的技术。从大二大三开始,我就开始跟着周荣琪老师、雷良恒老师参与到科技活动中去,当时还去过中科院微生物所做实验……这是一种基本的科研素质的培养。”

至于导师的影响,他说:“我的研究生导师是沈忠耀老师,他是那种多才多艺的老师,视野开阔,兼容并蓄,在他的指导下,我喜欢接纳吸收新东西;在德国的导师,注重实用,喜欢在经济性上作计算;而在瑞典的导师,则注重跟踪前沿创新。”

科研起步 夹起尾巴做人

“刚来的时候很吃惊”,谈起归国后到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报到,特别是观摩本科生毕业答辩的情况,谭天伟如是说,当时的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几乎没有科研。

面对落差,谭天伟很快调整好心态。当时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实验室购买了35万美金的设备,尽管荒着不用,条件还算不错,所缺的主要是实验的耗材。

谭天伟手中只有两年3万元的科研资金。“为了省钱,去买设备时我从来不会打的。”有一次,谭天伟去东四那边买了好几个水浴锅,坐公车抱回去,差点在公车上被赶下来,他笑着说,“当时为了那几个水浴锅还补了张车票”。他还曾自己蹬着三轮车,到三台山买化学用品,一去就是一整天。

等待他的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考验。设备都在别的教师手中,他遇到了抵触情绪,在国外使用得很熟的设备,在别的教师看来还需要经过培训才可以用。有一次他和一位教师吵了起来,后来经过了几次交流后,那位教师才认可谭天伟,把设备交给他用。他说:“千万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开始不能锋芒太露,不能伤害别人感情,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才能争取周围人的认可与支持!”

维生素D 最初的突破口

“不管怎么说1993年底科研活动起步了。” 1994年谭天伟曾申报了863项目中的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青年基金项目,但评审专家怀疑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条件,最后申请没有得到批准。挫折让他认真地分析科研选题的定位:化工大学在物力、人力上与国外,与清华北大都比不过,所以在选题上一定要注重别人没有意识到的、还没有开始做的选题,同时选题一定要有市场性。

国外的训练让谭天伟在文献查阅方面有优势,他还认真地去做市场调查,多次去海关调查哪些产品没有国产化。在他看来,选定好题目后,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维生素D!谭天伟选定了这个突破口。目前维生素D还有50-60%需要依靠进口,在当时主要依靠进口。试验研究到1994年的时候,他初步做出了点东西。

1995年面临九五规划,化工部组织九五规划会议,谭天伟觉得将会有非常好的机会,就找到化工大学当时的樊立秋校长,申请参加会议,樊校长帮助联系作为会议普通工作人员参会。会上他给大家倒茶,动手帮助科技司整理文字,甚至出钱帮助打印材料。

会议上,他与国内顶尖人物交流,了解国内的动态,拿自己有兴趣的方向出来游说,希望被认可,给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在规划文件中,维生素D等他感兴趣的方向被如愿写入。

争取项目 从上至下制胜

1996年,谭天伟得到国家医药总局有关维生素D的项目招标指南时,离截止时间只差一个星期了。他的竞争对手有:长春物理所、中科院感光所等。简单地看,化工大学是其中最弱的一个。

竞标当天,为早点到会场谭天伟选择打车却被堵在了西直门,满头大汗赶到的他拿出胶片就开始陈述。包括一年的工作成果,加上扎实的工科基础上设计的工艺路线,为了争项目,他的陈述中也硬着头皮涉及了没实践过的新方法。

第一论答辩后,只剩下北京化工大学和长春物理所,中午时谭天伟还曾找物理所的负责人商量,能不能加入到物理所的研究遭到了拒绝。

下午专家又对有些问题进行了质疑,谭天伟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因为是学工的,基础扎实,考虑问题实际,从上到下考虑得清楚,设计细化到了每一步。”在可行性上,谭天伟受到了肯定,逐渐占到上峰。专家们的争论持续到了晚上,加上资金要求少的优势,谭天伟拿下了这个项目。

第一个项目拿到后,谭天伟的科研道路逐步走上正轨,1995年博士后出站他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 1997年获特批成为当时北京化工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严谨务实 推进科技产业化

包括维生素D在内的三项“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全部被评为优,并实现了产业化。为拿下另一项壳聚糖课题,谭天伟当时将指标与国际接轨,标准定的非常高。到1998年时,采用的纯发酵方法的成果与指标差距相当大。

在华北制药厂他带学生去实习,在一个车间看到青霉菌丝体的废料堆积如山,他突然灵机一动,里边会不会有壳聚糖成分?拿了一些废料回去分析后发现确实有,他赶紧让学生查国内外文献,都没有报道这个思路!就这样换个思路,既降低了成本,又达到了指标要求。

1998年底,他找到山东东营一个企业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他在工厂呆了3个多月,他回顾说:“当时自己胆子很大,和厂里的工程师自己设计工艺,小试、中试顺利实现后,跳过了工业化试验,直接进入投产。”经过调试,到20005月份产品合格率就稳定下来,并拿到了两个专利。

这是谭天伟科研上的转折。到十五期间,他选择课题不局限于某个具体项目,“走的是产品工程,从上到下都有,目标明确。” 前瞻性、创新性,这是谭天伟强调的。在他看来创新不是说自己聪明可以想出怪招,而是要重视学科交叉,借助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的方法来找到新的突破点。

敢为人先 科研硕果累累

十几年来的辛勤探索,谭天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完成3项“九五”国家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项部级科研项目。十五期间又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十五”攻关项目等5个项目。

同时他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他的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同时他本人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秉承“猎枪高于干粮”的理念,他注重把科研体会教给学生,并吸引优秀的学生来读研究生,他自豪地说:“自己的研究生可以说是化工大学最好的之一。”

目前,他的团队一共是5个人,人均科研经费达到150万,实验室每年研究经费都在800万左右。研究的技术都按照技术转让途径实现产业化,至今已经成功转让给了6家企业。

不但工业化成果成功率非常高,谭天伟发表的基础性研究文章也不少。至今,SCI论文有7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2以上的文章有十多篇,“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他发明的脂肪酶化学平台技术,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合成好几种化学品,从催化剂到工艺都完全是自己的新技术,其中好几个是国内领先。

“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荣誉称号,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杰出青年基金,再到最近的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谭天伟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怀着感恩之心,他反复强调是清华给了他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品格。

2006128日上午,校友总会秘书长郭、副秘书长李志华、《清华校友通讯》主编钱锡康、副主编黄文辉,化工系党委书记朱兵、原党委书记胡献华一行访问了2006年度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谭天伟,并和在化工大学工作的二十多位校友见面座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