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钢,1941年8月出生于江苏徐州,1960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68年为“建设三线”去青海工作,1985年到浙江机械工业学校任教,1993年到民营企业三花控股集团(原新昌制冷配件厂)任高管,2005年退休。2006年进入杭州老年大学,2008年起学习摄影专业,2012年2月首次走出国门,五年多以来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的32个国家,包括一次南极、三次北极,四次非洲,所拍摄照片曾两次获得“郎静山摄影艺术奖”慈善摄影大赛金像奖。
张钢学长在南极中国长城站
2012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扛着相机第一次走出国门,五年多以来足迹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他一进南极、三进北极、四进非洲,拍摄过北极光,拍摄过角马大迁徙,也拍摄过埃塞俄比亚唇盘族;他在孟加拉国贫民窟中拍摄的“认真读书的女孩”获得了“郎静山摄影艺术奖”慈善摄影大赛金像奖。他就是清华大学机械系1966届校友张钢。在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庆祝母校106周年华诞暨2017年年会召开之际,张钢学长接受了校友总会的采访。
获郎赛金像奖作品:认真读书的女孩
获郎赛金像奖作品:唇盘族部落头人
学生时代话艰苦
1960年,张钢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那一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始年,全国人民都处在饥饿状态。“但是那个时候上清华是很幸运的,清华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按热量办事’,我们男生一个月不仅能分到三十几斤粮食,还有二两鱼和二两肉。尽管也吃不饱,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都还是很好的。到了63年就好多了。”而1960年到1963年这三年时间,正好是他那一届清华学生的“鬼门关”——如果一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只允许一次补考;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就只能留级;如果有两门主课补考不及格,就会被勒令退学。“所以我们那时候都特别刻苦努力,每天抢座位上自习。”
张钢(后排右2)与同宿舍同学在二校门
1965年,中国开始了“四清”,清华1966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也被派去参加,而包括张钢在内的少数学生则被留在学校做毕业设计——铸造原子反应堆中用来吸收中子的镉棒。然而,毕业设计刚刚完成、论文还没来得及写的时候,文革爆发了。那时候学校里一度混乱,人人自危,没有人关心这届毕业生的去向。直到1968年,分配工作才开始进行。“我们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就是到农村、到边疆、到三线去建设。毛主席说三线建设不好,他睡不着觉。所以我就申请到青海去建设三线。”
扎根三线十七载
1968年,张钢被分配到西宁的铸造工厂当工人。“那时候工厂招工人是有指标的,但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不占指标,所以就把我们都分配到车间。我们当时也很高兴,我学的是铸造,干的也是铸造,学以致用嘛。”
在青海伏案工作
当工人两年之后,张钢被抽调到工厂的子弟学校当初中教员,教各门课程。“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好,初中的哪一科都能教。”教了三年书之后,张钢又被调回工厂,参加企业化整顿。
之后的那些年里,张钢进过车间、工会、广播站,到五七干校种地,到721大学当老师,教“政治经济学”。“这真要感谢母校的培养,让我们打下很好的基础,无论改哪一行都很容易。”再后来,他又回到车间搞技术。“工厂的技术科制定产品工艺,车间负责贯彻,工人们看不懂图纸,我们就教他们怎么根据图纸实现工艺。”这期间,张钢还担任了工段副段长,搞全面质量管理(TQC)。当时,“全面质量管理”这个管理学名词刚刚从日本传入中国,张钢所在的工段作为试点搞了一段时间之后,一炮打红,轰动全省。“我一下子就出名了,向很多人介绍经验;而且这件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之后的工作。”
人到中年再奋进
1985年,张钢调回杭州,到浙江机械工业学院教“企业管理”课。“我之前在青海写过一本《全面质量管理100问》的小册子,浙江机械工业学院的校长得知以后找到我,让我教‘企业管理’。”但是,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而且张钢在清华所学的“企业管理”也只是没有考试学时又很少的选修课。“所以我白天就用收音机听中央广播大学的‘企业管理’课,正好那时候杭州某夜大邀请我去讲‘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课,我就边学边讲,自己也系统地学习了一遍企业管理。”
民营企业三花集团首届董事会合影,后排左1为张钢
1993年,已经52岁的张钢到民营企业三花控股集团(原新昌制冷配件厂)工作,任总质量司,直到65岁退休。
快乐摄影夕阳红
2008年,退休后的张钢又开始了他另一段精彩生活——他开始学习摄影,先在国内采风,2012年首次走出国门拍摄。“我一开始参加旅行团,但是行程留给摄影的时间太有限了,后来我就跟几个爱好摄影的伙伴在旅行社自己组成摄影团,到各地去拍摄。”
2014年11月,张钢第二次踏上了去北极的征程,由于第一次去北极的时间是夏天,所以此次的目的是“寻梦北极光”。在他所制作的照片集中,有北极的蓝天白云,有挪威港口的朝霞,还有海鸥海中叼鱼出水;有海神向游客脖子里浇灌冰水表示祈福,有强壮的北极犬拉雪橇,有坐落在山顶的教堂;最神奇的还属形状各异的北极光,在深邃的夜空中散发着神秘的光芒。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赞叹不已,心驰神往。
北极圈内的蓝天白云
进入北极圈后的码头朝霞
船过北极圈时,海神向游客脖子灌冰水表示祝贺
阿拉斯加的北极光
如今,张钢已经走过了七大洲四大洋的32个国家。他曾经深入到非洲纳米比亚北部的沙漠腹地,拍摄了至今还过着近乎原始生活的辛巴族人;他在印度洒红节期间,拍摄了人们互相抛洒红粉,投掷水球的欢乐场面;他还到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拍摄了同根兄弟校园的美景。有时,为了拍摄到更立体的画面,年逾古稀的他坐上热气球,坐上直升飞机;为了拍摄到更全面的景致,他甚至不惜重金购买了无人机。这些连许多年轻人都不曾为、甚至不敢为的事情,张钢学长不仅做到了,而且成果丰硕。
纳米比亚辛巴族狂野舞蹈
印度洒红节
“人生苦短,我却是个幸运儿,能走到七大洲四大洋,我此生无憾!摄影给我带来巨大的欢乐,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快乐摄影,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