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歌里说:“绝徼移栽桢干质。”绝徼,是边远之地。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辞却了五朝宫阙”,一路南下,弦诵“山城”昆明,成为那个时代的盛事;昆明,亦因此成为一代学子向往的圣地。而出生于“山城”的我,在懵懵懂懂中长大,关于那时的一切,学校、老师、书本和城市都没有告诉过我更多。对我而言,这片土地似乎一度失去了记忆,重回“绝徼”之境。直到多年前开启关于西南联大的访谈工作,使我的生...
1946年9月2日,22岁的朱光亚被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作为“种子计划”成员之一前往美国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一同被选中前往的还有李政道、孙本旺、唐敖庆等后来著名的科学家。历经13天的海上航行,“种子计划”成员终于到达美国。然而,他们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绝无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寻出路。1949年冬,朱光亚参加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冬令会时留影朱光亚选择到吴大猷的母...
施一公校长与杨振宁先生相识于2007年。在杨先生百岁生日之际,施一公校长撰文回顾与杨先生近15年的交往。他说:“杨先生对于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不仅是帮助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而且一直理性务实地参与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及至今日,他还在用他近一个世纪的经验与阅历,指引着中国科学界的未来。”
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纪录片全面还原了杨振宁的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我们希望通过纪录片揭示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个普通人的意义,也希望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能激励年轻一代。”制作团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介绍,在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华诞前夕,传记纪录片项目在得到他本人首肯后启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的大力支持。杨振宁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此前未公开的...
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为在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年仅35岁。他的工作不仅极大地推进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本文摘自《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王珊/苗千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2月版。《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书封1929—193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杨振宁回忆说,...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金国藩
考察杨振宁在1964年之前与国内的联络情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滞留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是有益的。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每次我去,老师们都会问我:“最近都读了什么书?你来谈谈你的体会。”张忠培教授甚至会在我去之前写好要问我的提纲。等我到楼下,他的茶已经沏好,我知道,两个小时之内,我不会离开他的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