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范源廉:百年变局中的教育现代化先行者

2023-12-01 | 于青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23年11月22日 |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到2035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

1840年以来的历史启迪我们,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思想和实践范式的落后必将带来国家的整体落后。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一个愈发不确定、不稳定的时代,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些变革最终都通过各国教育制度的调整,传递到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策略、方法的变革之中。

面对百年变局,不由得想到100多年前,中国的教育界领导人在教育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中的探索与努力。最近,团结出版社出版了《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以范源廉为主角,钩沉了其与梁启超、蔡元培、严修、张伯苓、范旭东、熊希龄等各界标志性人物的关系,重新审视了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大背景和个中小人物,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范源廉,字静生,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他虽非出身名门,而且少年失怙,生活困苦,但少有大志,一心向学,早年师从梁启超就学于长沙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进入民国后,曾先后出任教育部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长,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并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是教育改革、公益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被誉为近代教育史上的一等人物。

不过,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范源廉显然又不属于特别受到关注的名人,在当今中国,若非中国近现代史或中国教育史的专门研究者,知道和了解他的人,应该相当寥寥。其声名,不仅比之蔡元培、胡适、张伯苓和梅贻琦等同侪后辈多有不如,似乎也逊于其从事实业的胞弟范旭东。就是在史学界,对他的关注也微不足道,不仅尚未见其传记或研究他的专著问世,就是以他为主题的专题论文,也只有区区20余篇。

然而,只要我们关注范源廉,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则又往往会深深感佩于他的思想、贡献、精神和风范,可谓“哲人其萎,风范长存”。在日本留学期间,范源廉对日本的教育和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对“教育乃国家生命之所存”的道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范源廉认为,若教育不行,民智不开,科技不兴,实业不振,则富强根本无从谈起;而义务教育实国家存亡盛衰之所在,普通教育乃振兴教育事业之关键;有科学现代的小学教育,方有科学现代的中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科学现代的大学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范源廉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爱国和救国者。1914年,整个世界局势波谲云诡,列强之间由于势力范围和利益的再分配,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感于时局变幻,非强大无以图存,范源廉发表《今日世界大战中之我国教育》一文,这篇文章是他教育救国主张的系统化阐述与表达。他指出需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分别是:明世界之大势,示科学之重要,振尚武之精神,阐爱国之真义。

“明世界之大势”就是指要让学生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和发展现状。范源廉认为,尽管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只要相互比对和参照,就能够寻找其脉络,“凡此著要之史迹,无不交相映带,而有脉络可寻”。

“示科学之重要”就是要建立起我国独立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的功效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都可以增强国力,而当时“全国之大,万民之众,凡生活所需之物品,国命所托之武器,无丫不仰求于外国,年复一年,愈演愈甚”。

“振尚武精神”就是增强国民素质。范源廉主张的“尚武”是以卫国为宗旨的,“吾国人以爱和平著称于世界,和平固甚可爱也,然独惜光荣之和平,非不武之国民所得而爱之者耳”。

“阐爱国之真义”就是要求国民服务于国家。范源廉超越了以往认为“保国即所以保身家”的传统爱国观念,而指出“国之为物属于公,而身家之为物则属于私”,以“保国即所以保身家”为号召,其目的“终在于身家,而不必在于国”,那不是真正的爱国。而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他用世界大战中各国国民的从军精神进行了阐释。在他看来,“爱国者”必须要超越一切物质影响和不计较利害得失,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观念。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讲述了范源廉的故事,探究他从一个童年丧父的贫苦孩子走向国家舞台的历程,解码他从一名乡村私塾先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的传奇,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慈善事功、社会活动和朋友圈书写他的成功经验和人生遗憾。作者在书中试图以范源廉的生平结合时代之背景变迁,作出尽量客观之描述,理解之同情,以期能达到以人入史、以史论理、以理析情的目的,为读者了解民国教育和慈善,以及特殊人物在特殊时代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通过范源廉的教育实践,我们也可以看到百年前的国人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努力,并从中探寻出一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借鉴,即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方向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实践路径在于坚持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和守正创新的道路,目的在于坚持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或许也是《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在人物传记之外的意义。

(作者系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江峡著,团结出版社出版,58.00

内容简介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部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概述”“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范源廉年谱”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作者简介

江峡,湖北枝江人,198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史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慈善史有浓厚的学术兴趣。



相关新闻

  • 142022.10

    刘钝:重温“李约瑟难题”,百年变局为何更需“百川纳海”?

    从20世纪中叶起,海内外研究中国的学人似乎都绕不开一个“灵魂之问”——“李约瑟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试图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文化、人口地理等不同学科角度解答这一难题。时至今日,“李约瑟难题”不仅仍未有确切答案,甚至连这一难题究竟如何表述都尚存争论。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李约瑟...

  • 092024.10

    孙湘:追寻“人造太阳”的先行者

    孙湘(1916.5.30—1999.1.1),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光学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1948年留学美国,1953年获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偕同丈夫李正武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585所(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孙湘,我国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的先行者。她参与研制成功核爆炸(裂变)光学测试仪器,圆满完成地下...

  • 162009.02

    王彦深:深圳特区复合型管理的先行者

    记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原副总工程师王彦深本文主人公王彦深,他是伴随着深圳的改革步伐走出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合型管理人才济济的深圳,王彦深凭着敢闯敢试的开荒牛精神,成为深圳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先行者。深圳建筑设计总院成为最早配置电脑、CAD出图率最高的设计单位;接受建设部推行ISO900系列标准的全国试点单位的委托……这些业绩的背后,都凝聚着王彦深的心血。受父亲影响,走进清华土建系 1938年1...

  • 212014.10
  • 172020.07

    陈肇元:低调的土木工程“先行者”

    他最不愿干的是行政职务,担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声明只干一届4年。他有很多头衔,但不喜欢突出“院士”头衔。他曾把会议胸牌上的“院士”俩字抠掉,改为“....

  • 082008.10
  • 092024.04

    马学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先行者

    马学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新中国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烽火乱世中访古求经,创立并践行“田野与文本”“经典与礼俗”互释的研究范式,赢得了“撤去藩篱,为学别开生面;兀如山岳,立身饶有古风”(钟敬文语)的清誉。纵观马学良的数十年研究,他从人文科学跨学科视野出发,以总体性文化建构和整体性研究方法打通了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

  • 172015.06
  • 192016.04

    陈茹玉院士: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先行者

    支撑她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绩的正是她的座右铭:“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26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