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栾恩杰:守望探月工程 逐梦星辰大海

2024-06-05 | 甘晓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4-06-05 |

栾恩杰 受访者供图

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1965级硕,精仪)的很多头衔,都和航天事业分不开。

嫦娥六号落月前夕,栾恩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在后续常态化探索活动中,围绕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开展探测,不断取得成果!”

航天之外,栾恩杰曾出版《村子诗集》。他用激昂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心中辽阔无垠的星辰大海之梦。

栾恩杰在这本诗集的后记中写道:“我于诗词并不精通,只是一个爱好。一首好词,其韵合词,读起来有似铁珠落地,铿锵之响,给人有清脆、振奋之感;有似涓涓细雨,潺潺之声,让人心醉。”

“虚度花甲无滋味”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距离创作《为探月工程批复而作》已经过去20年,栾恩杰仍能激情澎湃地高声朗诵出来。

20041月,探月工程获批正式启动的那一天,他写下了这首诗,记录心中的兴奋与感慨。这一年,已经64岁的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当时他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

年到花甲,还能干啥?“60岁那年,我认真地考虑过退休后的生活。栾恩杰告诉《中国科学报》。

组织决定就是他的志愿。他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9岁,有机会上了小学,后来28岁大学毕业。

“党对我的恩德太厚太大,我给党办的事太少太薄!”他直白而热烈地用“虚度花甲无滋味”这句话表达了内心的强烈使命感。

作为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栾恩杰提出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三大步走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工程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

其中,“绕”是探月工程一期,主要任务包括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等;“落”是探月工程二期,主要任务包括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等关键技术;“回”是探月工程三期,主要任务包括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研机、月表采样器等研发技术,并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

按照计划,由嫦娥一号、三号、五号等3个奇数序号的探测器来完成这3次任务。如果奇数序号的探测器成功完成任务,其后面那枚用作备份的偶数序号探测器就会被赋予另外的任务,收获一些额外的科学成果。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绕、落、回”三小步任务已经圆满收官。“期待嫦娥六号以后的常态化探索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收获!”他表示。

“一万铁骑仰天酹”

《为探月工程批复而作》一诗以铿锵有力的“何曾惧却无后助,一万铁骑仰天酹”作为结尾,寓意深远。

2007115日,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栾恩杰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国家之一。

嫦娥一号发射后,当卫星进入月球引力区时,需要及时“刹车”,确保它能够被月球引力“捕获”。该技术的一大难点是,如果“刹车”时机过早,卫星可能会游离到太空,过晚则会撞上月球。正是因为这一难点,在嫦娥一号任务之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第一次发射探月卫星就能获得成功。

成功实现“刹车”,需要飞行器确保精确感知、测量和控制。对此,栾恩杰表示,这无疑是对整个工程团队的巨大考验。

为了确保项目万无一失。嫦娥一号发射前,栾恩杰带领团队进行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以做好充足的预案演练准备。最终,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每一次的竭尽全力,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之梦。

何曾惧却无后助!除了身后的那支队伍,栾恩杰还有更加强有力的“后助”。

当年,父亲病重期间,栾恩杰回家看望。“我告诉父亲,如果这次发射成功,就可以多陪他一天,如果任务有差错,就必须立刻动身返回工作岗位。”栾恩杰回忆。

第二天,当他来到病床前,已经不能起身的父亲兴奋地向他拍手示意,意思是他可以多待一天了。原来,广播里刚刚播报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

“那一刻,我真实地体会到全国人民对航天的期许、支持,甚至偏爱。”栾恩杰表示。

对每一位航天人而言,走进发射场就像走进考场,每一次任务的结果就是他们交上的答卷。“我们拿的是国家的钱,干的是党托付给我们的任务,面对的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考核。无论如何,一定要争取成功!”他强调。

“待到四子王旗会”

嫦娥一号任务结束后,栾恩杰力主让所有的一线老同志撤离岗位,把工作交班给年轻人,到二线去做参谋。

“嫦娥一号的成功,意味着我们完成了‘绕’的任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月球探测技术路线,也形成了一支专门的深空探测人才队伍。”当时,栾恩杰这样动员大家,“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持续进步、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代又一代深空探测人才成长起来,为我国深空探测取得长足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底,作为探月二期的主任务,嫦娥三号完成地月转移、绕月飞行和动力下降后,在月球虹湾预选着陆区安全软着陆,巡视器成功驶离着陆器并互拍成像,完成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实现了的目标。

2020年底,嫦娥五号发射后相继完成月球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入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以及重返地球等多项任务,携带1731克月球土壤返回地球,的目标如期达成。

2020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寒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嫦娥五号准备在这里着陆。已经80岁的栾恩杰提出要去着陆区,同事和家人都担心他身体受不了,纷纷劝他别去了。但他最终还是坐着火车一路奔波,深夜抵达着陆区。

“我是来接嫦娥回家的。”栾恩杰深情地说,“我等这天已经等了16年,这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

梦想实现的这一天,栾恩杰吟诗道:“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


相关新闻

  • 282024.03

    筑梦新时代,向着星辰大海

    《天地九重》是“航天英雄”杨利伟所著的一部自传体纪实书,书名大气磅礴、昂扬豪迈,给人以无尽遐想和追寻,使人顿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激情。细读此书,仿佛是在与杨利伟促膝交谈。他在书中真诚地坦露心声,最大程度地回顾了自己从飞向蓝天到进军太空的奋斗历程,还分享了他的童年、求学、婚恋和家庭生活,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鲜活故...

  • 262022.08

    蔡峥:为人类寻找星辰大海

    蔡峥,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曾留学美国。2016年获得哈勃冠名博士后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后回国加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早期星系宇宙学。曾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在2021年全国公映的纪录电影《大学》中。很多人是通过《大学》这部纪录电影认识蔡峥的。在电影里,蔡峥叹气、摇头,说:“做一件事太难了。”但他会接着说:“还是要有人做。”2019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天文系,在国外从教的蔡峥决定回国主持推进...

  • 192023.05

    “我的星辰大海”清华航院校友2023年会举行

    4月29日下午,正值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清华校友总会航天航空学院分会(以下简称“清华校友总会航院分会”)举行“我的星辰大海”航院校友2023年会。清华大学副校长李路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1953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1958级校友、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1961级校友、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现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1978级硕士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

  • 222021.08

    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三十余年如一日——向着星辰大海持续进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60余年来中国人的又一创举,也是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来说,巨大的喜悦完全驱散了困意……嫦娥五号飞控任务20多天...

  • 092024.07

    星辰大海 创想未来︱广西校友会举办2024年暑期亲子研学活动

    7月6日,广西清华校友会在广西新媒体中心顺利举办“星辰大海,创想未来”2024年暑期广西清华校友亲子研学活动。来自高等院校、科研、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的200多位在桂校友和家属,其中包括104位儿童参加活动。上午8:30,校友和家属们陆续到达广西新媒体中心签到。会务组根据年龄把小朋友分为ABC三组,分批次参观遥感馆、航天馆和国防馆等三个场馆,每组设置不同难度的互动问题并开展有...

  • 252010.10

    校友总会访问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10月20日,校友总会钱锡康、冯萍萍、贺贵才前往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访问了参加嫦娥二号探月工程的清华校友。

  • 012021.11

    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我是幸运的,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学生。回想起来,我的一切都是属于党的。”——栾恩杰(1965届硕,精仪系)

  • 032020.09

    此去星辰大海,不负家国年华|厦门校友会2020迎新会圆满举行

    “十载寒窗志气盈,以梦为马砥砺行;漫求真知奔星海,报得千秋家国情!”微风习习、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钟灵毓秀、鸾翔凤集的清华园马上就要迎来朝气蓬勃的新主人——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大一新生,为校园再添一道...

  • 202011.09
  • 032018.12

    青年科学家黄庚华:探月工程献青春 激光领域勤耕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庚华在月球上留了一块印有他名字的电路板,上面写着Designed by Huang Genghua(由黄庚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