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1962工物)
信念与机遇是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有信念,才会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有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做准备,而机遇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有准备而无机遇,叫“怀才不遇”;有机遇而无准备,就会“坐失良机”。二者缺一不可。
1955年我国决定要搞原子弹,1956年清华大学设立工程物理系,培养新中国自己的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让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推荐学生。我就是那年由重庆七中推荐入学的。这次机遇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呢?
在重庆七中上高中的时候,我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那时,我还很顽皮,接二连三地犯错误,被学校记大过一次。1955年,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父亲突然去世;另一件是班主任黄老师被隔离审查。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同时失去慈父、恩师,使我受到双重打击,一下子就清醒了,长大了,内心充满了危机感,知耻而后勇。
黄老师原是西南师范学院校长助理兼附中的校长,1952年12月西师附中与省立重庆中学合并成立重庆七中后,担任副教务长,1953年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职务上轻松了许多。他特别喜欢唱京戏。经常哼两句台词:“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不料这两句台词却给他惹了祸,学校领导认为他发牢骚,对职务调动不满,对新社会不满。1955年反胡风、肃反运动中,他被隔离审查。
后来问题弄清楚了,解除了对黄老师的隔离审查,他在家中等待重新分配工作。利用这段时间,他组织全班同学搞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模型展览”。
我的父亲生前是川东行署工业厅的总工程师,他希望我,子承父业,将来也成为工程师。1955年5月父亲心脏病突发,脑溢血去世。父亲弥留之际,我从学校赶回家中,来到他面前时,他已口不能言,泪流满面,含恨而去。我知道,父亲最不放心的就是我不争气。因此,决心要争一口气,做一个制造原子弹的工程师。
我在作文《我的志愿》中写道:“我的志愿是做一个工程师,为祖国制造原子弹。”这篇作文曾在全校展出。明确表达了这个愿望之后,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一面好好学习,奋起直追;一面积极参加班上组织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模型展览”活动。从家里拿来父亲生前留下的工厂、车间图片作参考,和大家一起制作了钢铁厂、发电厂、炼焦厂、炼油厂、化工厂、纺织厂、印染厂等工厂模型;还制作了原子弹、氢弹和核电站工作原理的幻灯。
该展览先在全校展出,后又送到重庆市少年宫向全市人民展出。这次展出,使我们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高中毕业时,我们班的53位同学中,有4人进清华大学,7人推荐上军事院校或国防专业。我就是推荐上清华大学的几个同学之一。
刚入学时,我并不优秀,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还没有加入共青团。当时我们班,除了我,都是党、团员。因此,宿舍里安排了刘文渊、周广业两位党员,来帮助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在当年年底就加入了共青团。
蒋南翔校长和我们班一起听化学课,经常和同学们谈心、开座谈会,关心我们的学习和思想进步。
入学后不久,党总支书记滕藤老师就来宿舍看我们,和我们促膝谈心。他走后,周广业同学告诉我,滕老师是清华的地下党员,团委书记。北京解放时,他去迎接解放军入城。带领群众,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上了电影镜头。他在我们心中有很高的威信。滕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读毛主席的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将来做一个红色工程师,为祖国制造原子弹,建造核潜艇,使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他还希望我们“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并经常给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问题。
滕老师到天津大学化工系,请来了汪家鼎教授到清华大学,担任工程物理系的副主任。
汪教授是著名的化学化工科学家,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学们非常热情,非常关心。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是个不知疲倦的实干家。1958年大炼钢铁时,他带领核化学化工专业的师生员工,办起了炼铀厂。
周广业同学担任炼铀厂的厂长,起初,我跟他当助手,和他一起跑器材设备,联系加工。接着,我又跟着汪教授搞脉冲萃取柱的设计。炼铀厂投产后,我担任生产队副队长。炼铀厂生产出了四氟化铀,后来,由于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炼铀厂就停办了。
有了炼铀厂的经历,1959年我被派到核工业部搞另一个炼铀厂的设计,和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原子能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一道完成了任务,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东西。
毕业设计时,我担任组长,完成了核工业部下达的任务《从含铀褐煤中提取铀和鍺》。
1962年大学毕业,我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内蒙202厂核燃料元件研究室工作。原以为可以干我的本行炼铀,从此一帆风顺。不料,炼铀的工作岗位已经满员,领导安排我搞化学分析。我再三要求炼铀,也无济于事。
1963年领导派我到沈阳金属研究所学习极谱分析技术一年。我去学习了半年,积极工作,并参加金属研究所的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由金属研究所推荐到《化学通报》上发表论文。之后,我就要求提前结束学习,回厂工作。
鉴于我在金属研究所的良好表现和执着,内蒙202厂核燃料元件研究室的领导终于把我安排到了炼铀的岗位上,如愿以偿。赶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的研究成果,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主要研究人员名单中,有我的名字。
我并不是天赋很高的聪明人,不是高材生。从一个顽皮的、后进的普通中学生,成长为核材料专家,是和母校对我的教育培养,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也是和信念与机遇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