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方锦清:忆清华,峥嵘岁月稠——志气、信心与拼搏

2011-02-17 |

方锦清(1964工物)

1958年我跨进清华大学大门时自己感到是一个偏僻农村的穷孩子比那些从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少很土气来到北京大城市什么都是第一次看到既新鲜又无知不少方面确实不如同学但是我感到千头万绪首先面对的挑战和压力是我的学习能不能过关是否能与同学并驾齐驱还是不如他们为此我有在中学时代就培育自己的一股志气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发扬“个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去排除困难,争取成功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我努力去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的新环境。我发现大学学习与中学大不一样,除了上课外,同学都特别独立,课余时间除了集体社会政治活动外,各人基本上是独自寻地方学习,学习比较紧张,大学里与老师同学不怎么来往,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能力。我基础课班至少有2个同学适应不了,第1学期完就退学了。专业课班也有2个同学中途不学了,去工作了。

1学期我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上海读书的一个近亲的同学的家庭出现了问题,急需打一场官司,他非要我帮助他写告状书,为此,我不得不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时没有电脑都是靠手写,完成多次告状书的稿子,这对于我当时的学习多少有所影响。在上述不利情况下,我能否顺利通过第1学期考试?增加了我的压力。但是,我只能比平时更加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终于我的拼搏有了可喜的结果,在期末几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我料想不到的是,我在全国人才云集的物理系,能够一鸣惊人,除了各科(数学、物理、理论力学等)成绩优良外,其中“高等数学”在工程物理系58 年级12班共有200多人中不仅名列前茅,而且一举夺冠,全年级我得到了唯一的100分满分。我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令同学们和老师都刮目相看啊,这是第一年进入清华最值得我高兴的一件事情。这种情况下,班干部来找我,希望我以后多给有关后进的同学做点学习辅导,我受宠若惊,实在不敢当啊。

无论如何,这种结果令我精神振奋,大长了自己的志气,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只要自己努力去拼搏,抓紧时间,善于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我们农村来的孩子并不比城市来的同学差,并且还可以胜过他们。我这次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起来,我心里很明白:实际上我在知识的广度方面与城市来的同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心中没有忘记毛主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他的声音一直响在我耳旁。前辈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科学奋斗的道路崎岖曲折,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能因为一次的成功而得意忘形,个人与国家伟大的事业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因此,类似这样的一些个人秘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非常关心我的中学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一直到近些年有机会回到中学母校,学校应邀我报告谈体会时,为了鼓励和提高学弟学妹们学习的勇气,才有所透露这类秘密。我很后悔我没有告慰我最尊敬的和无微不至关心我的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她已经驾鹤西去快20年了,我非常怀念老人家。

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人生的成就究竟是“个人奋斗”还是“时代造英雄”?最近,正在演出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事实告诉我:是“时代造英雄”,首先是钱学森、钱三强和邓稼先等“两弹一星”一批科学家能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时代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融于集体之中;其次是他们那种个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和聪明才智以及与团队的合作发挥到了极至,特别是培育了我国特色的“两弹一星”精神。才能取得具有时代意义的辉煌成就。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1999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上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他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令人激动和振奋人心的是,“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中有许多是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他们为清华人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促进了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母校今年百年华诞生来临之际,回顾在清华大学六年的大学生活,我仍然依依不舍,百感交织。当时学校里传说清华大学学制要延长到8年,我多少有所期望。但是幸运的是,学制并没有延长,否则我就将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了。六年在清华园时我已经吸取了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营养,让我插上科学飞翔的翅膀,使我能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不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已经令我心满意足了。清华啊,可爱的母校,我最衷心祝愿您:在21世纪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再创世纪辉煌!为我国和全人类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相关新闻

  • 122016.09

    红色清华,峥嵘岁月——滕藤学长访谈录

    滕藤,1930年4月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留校任教,担任校团委书记。1957年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1959年回国后即与汪家鼎和朱永(贝睿)共同组织工程化学系师生从事萃取法提取核燃料钚的工艺和化学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5年调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此后...

  • 112023.09

    张嗣伟:回顾峥嵘岁月 开创崭新未来

    张嗣伟,1935年生,江西赣州市人。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2年化工系更名为石油系,并于第二年组建成北京石油学院),1955年7月毕业于该院矿机专业,后留校任教。

  • 182024.06

    峥嵘岁月忆当年︱庆祝首次核试验成功60周年

    1968年底大学毕业,我和清华108位同学,被分配到辽东苦寒之地、水电部第一工程局接受“再教育”,建设战备电源310电厂。那几年,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很艰苦,政治氛围更感压抑。我们有过迷茫,有过苦闷,但没有沉沦。默默积蓄力量,巧妙地利用毛主席语录英文版学习英语,温习专业知识,等待云开雾散的一天。

  • 262019.04

    鲐背校友忆峥嵘岁月

    校庆前夕,2019年4月22日早晨,虚岁90的老学长高生文先生及长子走进同方部。我们请老先生父子就坐于雅致舒适的布艺沙发,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后辈自....

  • 262015.06
  • 222021.02

    我们的峥嵘岁月

    我们的峥嵘岁月

  • 272017.10

    宗家源:峥嵘岁月(古风)

    结婚七十周年称为“福婚”,回顾峥嵘岁月,感慨万千,写诗纪念。

  • 292020.05

    老科学家胡其正再忆峥嵘岁月

    85岁高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作为嘉宾现身云展直播间,不仅与广大网民分享了当年参研的峥嵘岁月,还介绍了很多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 062019.05

    共话峥嵘岁月,再续明理情谊——清华法学院法1999级入学二十周年校友座谈会圆满举行

    2019年4月27日上午,清华法学院1999级本科班入学二十周年返校活动在明理楼四楼大会议室顺利举行。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院长申卫星,党委副书记王钢,....

  • 02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