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965届校友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仪式即将举行

2009-03-30 |

现定于2009425(周六)下午两点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半个世纪清华情》公开出版首发仪式。届时,清华大学原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同志(89岁),前教育部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何东昌同志(86岁),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校长顾秉林,教育部负责人,有关部门及部分兄弟院校代表参加。

1965届校友作为主要与会者参加会议,会前与刘冰等领导同志合影。热烈欢迎目前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出席。

《半个世纪清华情》是由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为纪念入学50周年,主动总结50年来的成长过程,为母校和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办学、育人方面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一届毕业生作为一个整体自觉进行总结活动,这在清华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对清华百年校庆的最好献礼。

首发仪式上将向到会者举行赠书活动。

为了使《半个世纪清华情》首发仪式能够有序进行,请各单位于420日前将本单位参加会议的确切人数告知会议筹备组。联系邮箱:th_1965@tom.com电话:010-62701438

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半个世纪清华情》公开出版首发仪式筹备组

2009-3-27

《半个世纪清华情》前言

刘冰、方惠坚、贺美英

2009年是清华大学1959级同学入学50周年。50年前,一个个胸怀壮志的青年来到清华园,他们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六年后,满怀豪情地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那里建功立业,每个人都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他们回顾和总结50年的成长历程,对于在清华的六年间老师们的热心教诲、精湛的业务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同学们都十分珍惜,十分留恋。这六年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这一届同学,在校期间是共和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等学校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1958年的“大跃进”已经结束,60年代初是调整、整顿的重要时刻,国家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高等学校在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又经过1958年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始走出结合中国实际的办学道路。6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总结学习苏联和贯彻教育方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这为探索我国自己的办学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学校也在“高校六十条”的指导下,努力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科水平;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一时期是学校工作比较稳定、教学科研工作有序发展的时期。学校重视基础理论课程,也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也规范化,“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克服“左”的影响方面有所前进。学校在重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在业务水平、思想觉悟、文体爱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1959年入学的这一届同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整地接受六年本科教育,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这一届同学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也是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缩影。

本世纪初,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清华培养的是“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高度概括和评价了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

清华培养的学生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得到各用人单位的着力选拔,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因而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为什么清华大学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从学校近百年的历史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有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爱国、奉献”是清华人的基本信念,“严谨、勤奋”是清华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学校集聚了大批高质量的名师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承学校的文化;学校吸引了全国优秀的学子前来就读,他们奋发向上,相互切磋,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校的管理有序,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中央和北京市的领导给予学校财力、物力的支持,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而在诸多因素中,建国以后,蒋南翔校长主持学校工作,贯彻了他的教育理念,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五六十年代及其以后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认真总结蒋南翔教育思想和在清华的实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1959级同学的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成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从1952年底到清华担任校长,后兼任党委书记,主持学校领导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先后有十四年,这是清华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蒋南翔的教育思想有丰富的内涵,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这里只从他在清华工作期间的一些教育思想和实践做一些回顾。

蒋南翔同志从国家长远的需要和清华担负的责任出发,在他到校工作不久,就提出清华大学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在1958年学生中开展“红专关系大辩论”时,有的同学不敢多看业务书,怕被说是走“白专道路”。蒋南翔针对这种情况说:“假如我们培养不出像林家翘这样的毕业生,不能说教育革命是成功的。”他认为清华的学生入学时起点高、基础厚、素质好,有条件把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学校的努力目标。他在学校里还提出清华应该为国家培养副总理和省长这样的干部,事实证明,他是有远见的,看到国家的需要,也意识到清华的责任。在他到校工作时,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已经结束,清华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只有“土水建、机动电”等基础工业学科的工科大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的需要,他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考虑,在清华创建了原子能、自动控制和工程力学等新兴学科和专业,抽调优秀干部、教师和学生建设这些新兴专业,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发展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9年入学的很多同学在这些领域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工作,为国家做了贡献。

蒋南翔在学校工作期间,坚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在每年多次给学生做报告时,总是反反复复地阐述他对红与专关系的理解。他强调:在学校期间同学们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一个人的成就和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只取决于他的业务能力,政治往往成为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政治是解决方向问题的。针对青年学生政治上的要求,他在19656月这一届毕业生大会上,提出了“上三层楼”的要求。也就是第一层楼是爱国主义,第二层楼是社会主义,第三层楼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他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至今还是我们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指针。他在提倡学生走“又红又专”道路时,总是强调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学生要有个性,要有特长。他提出培养学生要抓好政治、业务、文艺和体育三个代表队,通过多种渠道殊途同归。他对学生要求,不仅政治、业务要好,还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成为每个清华学生终身的努力方向。对于干部和教师他也要求大家“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边做好业务工作,一边做管理工作。他还介绍刘仙洲教授入党,为教授们走又红又专道路树立榜样。这些做法都在学校形成良好风气,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本书中,许多同学谈到这方面的体会。

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一到学校就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他还亲自给师生讲授哲学课,阐述他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他坚持学习苏联要结合中国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他还提出“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主张对清华的历史要用“三阶段,两点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每个阶段好的都应保留,有缺点都应想办法克服,推陈出新,首先是要善于继承,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一思想直到现在还是学校各届领导班子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思想。他在工作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十分推崇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观点,“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他在1964年参加“春节座谈会”以后,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同时,还提出“对理工科大学还要通过‘翻译’,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贯彻。”体现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60年代初期,社会上一度盛行“唯成份论”,蒋南翔在学生中反复讲:“唯成份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知识分子重在表现,不是看成份。他针对林彪炮制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的观点,明确地讲毛泽东思想是“高峰”,而不是“顶峰”,到了“顶峰”就不能发展了。他多次强调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习立场、观点、方法,学习精神实质,不能简单化。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打倒,他还说:健康的人不怕检验体格,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表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高贵品德。

清华大学在蒋南翔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的近14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的系科设置发展了,学生规模达到万人以上,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科学研究取得成绩,校园面积扩大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质量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发挥了骨干作用,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以蒋南翔为校长的学校领导集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团结的、稳定的、积极向上的领导集体是由有教育工作经验的干部组成的,他们各有专长、各守一方,工作作风各有特色。他们认真贯彻南翔同志的教育思想,实践南翔同志的教育思想,丰富南翔同志的教育思想。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面向基层,“基层出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总结学校工作规律,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积累了经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基本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井然有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工作规范化,有些制度和做法传承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1959级的同学们在毕业以后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但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30年里,大家大显身手,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一部分人还挑着重担,一部分人转移了岗位,发挥着余热,都还要为改革开放尽自己的力量。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继续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总结经验,为在校的学子提供值得他们效法的成长道路。这是学校里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