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天 地 人》

2010-10-18 |

作品编号:42

作者姓名:项金国

工作单位: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设计说明:

天地人雕塑采用了沉重的堆砌手法塑造了大地母亲的形象,而上部则用现代电子激光切割技术,摄取中国传统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百年树人的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

相关新闻

  • 292022.06

    当今难有倪天增

    如果有人以“世上已无蔡元培”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会不假思索地填上“当今难有倪天增”。倪天增曾是连任九年的上海市副市长,英年早逝于任上。生前他是上海市民有口皆碑的“平民市长”,死后久久为千百万上海人所怀念。我因建立了一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上海经理部,经常出差到那里,关于倪天增的感人故事灌满耳朵。而我有机会与他结识,则是源于倪天增的胞弟、我的同班同舍好友倪高增。在浙大同窗五载,我与倪高增结下深厚情谊...

  • 202017.11

    “时代楷模”南仁东:只想踏踏实实做点事

    2017年9月15日,这一天,72岁的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如果不是此后的媒体报道,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就是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 272011.04

    密歇根州校友会庆祝母校百年校庆

    春风沉醉夜 百年清华情 清芬挺秀百年桃李满天下华夏增辉五湖菁英聚密州春归大地的四月天,是充满生机和诗意的季节,也是海内外清华人聚首喜庆母校生日的季节。

  • 282024.03

    筑梦新时代,向着星辰大海

    《天地九重》是“航天英雄”杨利伟所著的一部自传体纪实书,书名大气磅礴、昂扬豪迈,给人以无尽遐想和追寻,使人顿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激情。细读此书,仿佛是在与杨利伟促膝交谈。他在书中真诚地坦露心声,最大程度地回顾了自己从飞向蓝天到进军太空的奋斗历程,还分享了他的童年、求学、婚恋和家庭生活,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鲜活故...

  • 222021.08

    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三十余年如一日——向着星辰大海持续进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60余年来中国人的又一创举,也是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来说,巨大的喜悦完全驱散了困意……嫦娥五号飞控任务20多天...

  • 272024.04

    周士渊:我与朱奶奶的清华缘

    我从小就对清华园充满了向往,因为我在中学时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来,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一名清华人。在清华园里,我认识了一位老奶奶,她也喜欢练功。我们常常一起在荒岛上练气功,在白杨树下聊天。有一天,一位练功的老太太悄悄告诉我,说我的那位奶奶辈的学生是朱自清的夫人。我当时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怎么也没想到,每天教她练功的老太太,竟然是朱自清的夫人

  • 182024.11

    周子晖︱反复“失败”2年后,他在博三取得重要突破!

    如果明天就要开组会,实验却一直毫无进展,你会怎么做?这种煎熬的日子,周子晖过了两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他一直学着和失败打交道。看着不如人意的数据,以及老师下意识地摇头,他能做的只剩下一次次尝试和期待。“山野都有雾灯”,这是周子晖的微信个性签名,也恰似一种印证,置身迷雾已久的他,终将等来照亮自己的那盏灯。在失败的反复打磨下,周子晖持续优化着每一个实验步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

  • 202024.05

    他们值得被铭记——读《最后的西南联大》有感

    初次读丁元元的书,便是这本《最后的西南联大》。看到“最后”两个字,我便有隐隐的惋惜。我记忆中的西南联大是无数人崇敬与向往的地方,但终有一天,西南联大走到了“最后”。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大抵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最后”的惋惜,即与西南联大有关的人和事正在逐渐凋零,对西南联大的记忆正在年轻一代人中逐渐消弭。于是,1984年出生的丁元元,以记者、编辑、评论员的身份在媒体工作了十年之后,于2014年开...

  • 082024.07

    德国校友组队参加首届法兰克福龙舟赛

    当地时间5月25日,第一届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在美茵河精彩上演。为加强在德校友联系,丰富各位校友业余生活,德国校友会积极响应,组织“紫荆梦之队”参加业余组比赛。校友们各个摩拳擦掌,最终,来自全德各地的校友及亲朋好友共21人加入到梦之队,其中男生11人(含鼓手),女生10人。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全队邀请金牌龙舟教练孙璐校友为大家进行专业指导,并组织水上训练。比赛当天,晴空万里,共有来自中德意法的22支队伍...

  • 092025.04

    26岁博士生总是“争取和教授坐一桌”

    张翔宇(右六)在马普所与专家学者晚餐前的合影。受访者供图2024年秋天,德国慕尼黑某学术会议晚宴厅内,一位年轻的中国博士生正穿过人群,径直走向大厅一角。那里,几位国际知名学者围坐在一张饭桌前,正低声讨论着当天的学术报告。年轻人拉开空椅,落座,自然地加入了席间讨论。这个年轻人是26岁的张翔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所)的博士四年级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争取和教授坐一桌,是他多年坚持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