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理想信念 矢志不移——王浒学长在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12-17 | 王浒 | 来源 校友总会 |

2018年12月15日,王浒学长在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一)纪念清华解放首先要纪念解放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学生运动。

正如彭老所言,1946年西南联大师生带着“一二•一”的革命传统来到北平,和在北平沦陷时期与日寇坚决斗争、正在与来北平摘桃子的国民党进行战斗的北平大学师生汇合。同时,南方局领导的南系地下党和晋察冀城工部领导的北系地下党也胜利会师了。此后三年,在统一的地下党领导下,一场发动群众最广泛、最深入,合法、非法斗争巧妙配合,公开斗争和秘密地下工作水乳相融,社会影响很大,打击蒋家王朝最中要害的革命学生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称之为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评价。

为此,清华解放60周年时,在校友总会主持下,我们编了一本《峥嵘岁月——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并作为向母校100周年的献礼。

(二)我想今天我们纪念清华解放七十周年,要从一个新的角度纪念,那就是总结一下这个时期培养的一批老校友,他们为祖国作的贡献和他们革命的一生。

2017年10月27日,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在王浒学长家中聚会

根据校史资料,1946年,由西南联大转来清华900多位同学,从原在北平的各大学转来412位同学,当年招新生903位,还有先修班百多位,当时在校共有2300余位同学。1947年招816位,1948年招471位,三年招研究生62位。总计从1946年复校到1948年解放,有3600多位同学在母校学习过,涵盖1947到1952六个年级毕业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自称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代清华人。我们都经受了革命学生运动的洗礼,而且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我总结了四句话:

生于患难,长于学运:我们大多生于1925至1930年左右,当时军阀混战,国民党忙于剿共,列强在国土上横行。我们上小学、中学时正赶上八年抗战。有些校友身处沦陷区,饱受亡国之痛;有些跟着家长逃难,四处流浪;就是身在大后方,也受敌机轰炸,我上的甘肃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就被日机炸平,只能走十几里路爬到北塔山的庙里上学。我们都深感国家贫弱分裂之苦,扎下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正当我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经受了革命学生运动的洗礼,在共产党的教育下,种下了信仰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种子。

贡献青春,初露峥嵘:毕业时,我们风华正茂,赶上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到处需要知识分子,我们被分配到各行各业,受到重用。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家干得生龙活虎,初露峥嵘。

坎坷磨难,不忘初心:五十年代后期,尤其反右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的主流,我们这些人大都出身非劳动人民家庭,又受民主思想熏陶,心直口快,很容易成为历次运动的审查和批判对象,反右、反右倾伤害了一批老校友,我们敬爱的老校友朱镕基就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更是人人挨批,最轻的也停职下放五七干校劳改。但坎坷磨难并没有压垮我们,大家仍然坚信党终会纠正错误、走上正途,矢志不移地参加劳动,干力所能及的工作。

老骥伏枥,再创辉煌:文革结束,我们已是五十岁左右的准老人,但大家忍着身心的伤痛、家庭的伤痛,听党召唤,又焕发青春,奋斗不已。许多人超期服役,作出贡献。在座的王老、彭老就是生动的例证。

(三)这里我想讲几位校友的故事来说明我上述的总结:

第一位是曾任清华研究生院院长吴佑寿院士的弟弟吴佑福。

吴家是泰国知名的爱国华侨,他们的父亲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1941年日寇占领泰国,他叫老三吴佑寿带着12岁的吴佑福经过日战区,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云南学习。吴佑寿先进了西南联大,吴佑福15岁也考进西南联大先修班,1946年后到北平清华。在校时他积极参加学运,刚解放,他和傅㺿等18位校友受东北军工部召唤去东北,和吴运铎一起干军工。四野解放广东,他会广东话,又派他随军南下。第一个任务就是押送人民币去广州,他带一支武装汽车队,走了七天七夜,胜利完成任务。到广州正赶上要解放海南岛,需要大批船只,就用汽车引擎改装渔民帆船。他是学机械的,积极参与此事。本来渡海没他的任务,他坚决要去。渡海后派他作为军代表之一接管海南铁矿。海南铁矿是全国唯一的富矿,石景山钢铁厂就用它的矿石。1957年他刚结婚半年,反右运动开始,由于他有海外关系又爱提意见,划为右派下放当工人。他不气馁,和工人打成一片,还搞了许多革新。直至文革后,才派他和澳大利亚、西德、加拿大谈判合作事宜。他刚想大干,突患肾癌,在兄长吴佑寿和矿领导关心下,来京得到及时治疗,在病床上收到彻底平反右派的文件。大夫要他手术后长期休息,他坚决返回铁矿。领导任命他为副总工程师抓基建,他不顾病痛,埋头苦干直至离休。八十年代初,他大哥吴佑龄参加旅游团来看他,准备了不少美金给他,他不但不要,还拿出微薄储蓄招待大哥。大哥把此事向同来华侨一讲,大家非常钦佩他高贵的人格。1983年,他当选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在头版用《矿山赤子》长文表扬他的事迹,并以《可敬可爱》为题发表评论。90年代,他和吴佑寿院士一起去泰国探亲,受到泰国政府隆重接待。可惜前几年他就和吴佑寿院士先后病逝了。

第二位是王金凤校友。解放初,她就是《人民日报》名记者,经常发表重大新闻和评论。抗美援朝她采访战斗英雄时认识了空军英雄赵宝桐,两人结为夫妻,并有儿女组成幸福家庭。文化大革命,由于她写了不合“四人帮”口味的报道,又因她姓蒋(原名蒋励君)是蒋介石同乡,“四人帮”就非说她是特务,抓起来关了几年也不审问。同时空军造反派强迫赵宝桐离婚并再婚。文革结束,王金凤出狱,赵马上和后妻分居,坚决离婚,他们对后妻做了妥善安置,破镜终于重圆。金凤晚年写了不少好文章,《邓颖超传》就是她的大作。

第三我要介绍的是一批校友,在今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复77辑,《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23辑有几篇文章,介绍清华解放前夕,地下党派了以尚嘉齐为首的一批校友去了武汉,以姚国安为首的几位校友去西南贵州和重庆,加强那里的地下工作。他们奋斗的事迹非常感人,请大家读一读。遗憾的是,尚嘉齐校友,文革中在吉林工业大学被迫害致死;姚国安校友,文革时被关在水泥地的收容室,留下一身病痛,在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时,得癌症英年早逝。

这里特别要讲一下77辑的文章《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讲的是在西藏工作了28年的戴宜生校友。他父亲是金城银行襄理,上清华时就想送他去美国留学,并给他一笔美金做准备。但他积极参加学运,姚国安发展他入党。1948年姚国安等三校友去贵州,派他去重庆,开展学运工作。尚嘉齐一批校友到武汉后,生活很困难,写信给戴宜生求援,他立即把美金寄去,解决了燃眉之急。姚国安他们到西南时,重庆、贵州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接不上关系。姚国安去香港找到南方局组织部长钱英,才接上关系,在贵州建立了特别支部,工作开展得很好。曾任贵州省委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朱厚泽,就是他们当时发展的党员。但不久戴宜生因身份暴露,国民党要抓他。幸好得到情报,随他爸去了香港。姚国安三人也因身份暴露,去香港找南方局钱英。但当时钱英已去解放了的武汉,于是四人化装成药商辗转到武汉接上了关系。姚国安做了钱英秘书,戴宜生随军去了成都。当时西藏和谈成功,解放军准备进西藏,他和新婚妻子(北大毕业生)积极报名随军入藏。戴宜生参加的是保护阿旺晋美等进藏的先遣队,路上还意外遇到“一二•九”时代老清华林亮同志,他是进藏部队政治部主任,后任拉萨市委书记。戴在西藏做公安工作,真是出生入死。但1959年还差点划为右派,是张经武同志说:一个出身富贵家庭的青年,能安心在藏,不可能反党吧。才没划成,但降职受处分。文革时清华“井冈山”去西藏造反,把他押上大卡车游街。此后一直让他种菜养猪,他不气馁,抓紧时间学藏文、英文。文革后,公安部急需外语人才,调他进北京任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他大力开展国际合作,还去美做访问学者半年。晚年疾病缠身,八十岁还在子女陪同下去西藏看望老战友,前些年因病逝世。

(四)今年我们和《校友通讯》编辑部一起搜集到137篇写老校友的文稿,有些是报刊发表的,有些是动员他们自己、老伴、子女写的。其中有38篇是写校友中的院士,有5篇是写校友中的国家领导人。我都看了,篇篇感人肺腑,我把看后的感想归结为五句话:

理想信念,矢志不移:有人说我们是“盲从的一代”,“驯服工具的一代”,是什么“两头清醒的一代”,真是胡说八道。我们这一代是从亲身亲历、新旧社会对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才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是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是自觉的、经过考验从不动摇的。

自强不息,奋斗不已:蒋南翔校长号召“清华人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超额完成任务的。我们不但超期服役,离退休了也还千方百计作奉献。工作从不懈怠,不出色完成任务决不罢休。不仅工作如此,对身体健康也如此。有位老大姐裴棣,从新疆下放回来满身病痛,她参加冬泳锻炼,乐观生活,至今95岁,脑子里还有一个瘤子,还在子女陪同下坚持游泳。

厚德载物,廉洁自律:闻一多、朱自清教授教会我们“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我们永远做正直、诚信的人,改革、创新的人。在学术上,我们中的院士从不迷信外国,盲从权威,是各自学科的开创者。他们从不造假,也从不张扬。干出十分,只说五分,永远谦虚好学。我们这一代从不追求享乐,在我们的队伍中没有一个贪官污吏。

鞠躬尽瘁,精益求精:我们中许多人一生往往接受过多种任务,而且往往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但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而且要干就要精益求精。感谢母校在我们学习时就培养我们非常严谨认真的作风,工程图一笔不能错,实验数据一点不能差,更不能造假。

2008年12月13日,清华园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在主楼报告厅举行

心系清华,校友情深:《校友通讯》复77辑我写了一篇《浓浓校友情》。我们这一代校友时刻关心着母校,百年校庆前我们年年都聚会,和校友总会一起隆重纪念了清华复员60周年,清华解放60周年和百年校庆。百年校庆后由于年纪太大,为了安全不搞大聚会,但大家仍不断小聚会并在网上互相联系,现在还建了微信群,群主是张其锟。陈尚容校友还受大家委托,每年向年届八十和九十的校友发祝寿卡。

最后,向校领导提个请求:在校庆110周年前,帮助出版《峥嵘岁月——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续集。这会成为清华校史上的宝贵财富,也会成为年青一代清华人的好教材。

我还希望年青一代清华人和我们这一代清华人一样,继承发扬清华光荣传统,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为母校争光。

(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校友总会)


相关新闻

  • 282017.02

    徐景坤:培养优秀研究生是他一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徐景坤,1971年12月生,男,汉族,山东莱阳人。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 102021.11

    把理想信念扎根于祖国大地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52023.10

    胡摇 | 脚下是现实,心上是理想

    如果单从思维方式来看,胡摇不太像是科学家,倒更像个哲学家。“这个时代让我们拥有无数种可能,也带给我们数不尽的迷茫。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也许是很多人摸索一生的问题。”在她看来,只有找到这种平衡,才能驱散心间的迷雾,望见远航的灯塔,这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8年,胡摇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北京...

  • 172018.12

    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举行

    12月15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062021.08

    选择种地的清华博士后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农场

    种地、除草、施肥、给牲畜喂饲料……头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等头衔的80后女生石嫣,农活干得一点也不逊色。她喜欢称自己是农民,她的微博名字是“农人石嫣”。石嫣离不开土地。她和农业打了快20年的交道。考大学时,石嫣选择了农业;考取研究生时,她选择在农业方向进修;考取博士、博士后,她仍然选择了农业。被称为“新农人”的石嫣,经营的分享收获农场是她理想中的样子:农场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完全采用...

  • 022021.12

    王太红: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厚植初心与理想

    王太红,本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5年8月,王太红作为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批定向选调生赴抚州市基层工作。曾任宜黄县新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新丰乡党委书记,现任抚州市金溪县委常委、副县长。为更多人创造幸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大一伊始,系里新生培训上播放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感人故事,唤起了王太红“服务家国”的梦想。毕业后,当得知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次定向清华、北大...

  • 292016.04

    毛捷:感谢清华让我充满理想主义的热忱

    在清华大学2002级本科生毕业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 292016.04

    毛捷:感谢清华让我充满理想主义的热忱

    在清华大学2002级本科生毕业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 082008.04

    学习?职业?理想?人生——紫光励学金获赠同学座谈会举行

    4月3日下午,“清华校友——紫光励学金”获赠同学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东门外紫光大楼一层116会议室举行。

  • 092017.01

    王佳明:以理想的态度,走进真实的世界

    2016年,清华园里像我一样毕业以后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有200多位。我们用行动将自己的选择融入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坚守中,当初选择时如此,现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