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云南清华校友会参与“重访联大”主题纪念活动

2019-01-02 | 杨宇亮 刘祎 | 来源 云南校友会 |

2018年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纪念80周年,西南联大以其刚毅坚卓兼容并包之精神,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立民主堡垒之称号,以大师大爱大成就,光辉屹立于世界教育史之林。值此80周年华诞之际,12月15日,省内外重点高校校友“重访联大”主题活动在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四川大学发起的望江楼校友活动平台主办,由云南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及云南省清华大学校友会清北书院等协办。清华校友会理事叶燎原作活动主讲嘉宾,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万林作分享嘉宾,杨宇亮校友作校友代表发言。

活动中,各高校校友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带队讲解下,认真参观联大历史遗迹与博物馆。据资料记载,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2006年5月2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随后,在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在复原茅草教室分别从家国情怀、包容和合、君子风范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论述联大精神的实质。

清华秘书长万林谈论了上世纪80年代清华学风和同学往事,以及清华校友奔赴全国各地的工作情况,鼓励各校校友继续发扬联大精神投入祖国建设。北大校友代表刘云介绍了《我的西南联大》编辑过程,并讲述了采访梅贻琦侄女的故事。南开校友代表夏志国回忆他在大学期间与联大教师相处的往事。

对谈互动环节中,场上嘉宾与各高校校友们围绕联大历史与精神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各高校校友积极参加讨论。关于西南联大对今天大学的启示,叶燎原老师从家国情怀谈起,阐明联大知识分子对报国的忘我与责任,万林老师从清华校训谈到了对联大精神的传承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并与台下嘉宾互动。同时,微信平台中关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等话题也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昆明惠家大院的后人代表在最后的发言将互动讨论气氛推向了高潮。本次“重访联大”主题活动共有100余位清华、北大、南开等省外重点高校校友及部分云师大校友代表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的其他协办单位有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合大学云南校友会、云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云南省南开校友会、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会、云师大附中校友会等。

嘉宾介绍:

叶燎原,清华大学博士,教授,博导。曾任云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副校长、省政府副秘书长、云南师大党委书记,现任云南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长,省政府参事,云南省科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万林,清华大学81级电子系校友,清华云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华仁电气设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

杨宇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旅地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云南通、光明网、光明日报、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云南网、昆明电视台街头巷尾等。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以上媒体,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校校友会公众号。

附:杨宇亮校友西南联大分享感悟节选  

西南联大与大师

杨宇亮

是西南联大造就了大师,还是大师成就了西南联大?

这个问题的答案乍看起来似乎清楚的。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听起来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西南联大的大师们,大多求学于欧美,在留学期间就已经完成了独立人格的塑造与个人的充分发展,我个人认为他们是联大发展的根基。正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与个人的充分发展,才成就了西南联大的气质。其中的代表人物,我这里举三个例子。

陈寅恪先生早年留学欧美,学富五车,但却纯粹是为了求知而求知,是为学以致知而非学以致用,这种非功利的对学问的追求,即便在当时的学者中,也极为少见。陈先生在求学期间,未获得任何博士、硕士甚至学士的文凭。当他得到梁启超先生推荐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时,时任校长曹云祥先生对此颇有疑虑。第二位先生是吴宓先生,他早年留学哈佛期间,与同在此求学的汤用彤、陈寅恪被同学们共称为“哈佛三杰”,可见学问之深。他后来在国内任教期间,被人津津乐道他一生性情率真的情感故事,这并不影响他自己对学问的追求。

第三位刘文典先生是联大北归后留在云南真正意义上公认的学问大家,当年他讲庄子的时候,吴宓先生都要敬他三分。他留在云南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一点却难登大雅之堂——喜欢云腿云土。个人的私德与学问成就,有时未必有直接关联。

看起来应该是这些学问高深的大师们成就了西南联大,但事情却不仅如此。以上三位先生只是联大灿若群星的大师中的三人,他们代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时代,个人认为,一个大学中,特立独行的人越多,也许这个大学就越有明天,社会亦然。从这一点上来说,个人的充分发展和独立人格,是时代容许特立独行程度的标尺。也许正是有个人充分发展和独立人格的老师,才使联大的学生完成了学做人的基本塑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培养那么多人才的关键之一。

今天谈西南联大,不仅仅要从故纸堆中寻找故事,还应该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一份现实关怀。大学的起源其实是一个类似行业工会的自治组织,university的拉丁词源就是行会的意思。一般认为,第一所真正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这是一个学生的自治组织,享有课程设置、聘请老师等教务管理的基本权利,换句话说,这个大学对于如何进行教学是有制度根源上的保障。另一所很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是一个教师的自治工会,同样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保障。

那当时大学学什么呢?学的是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具体包括文法、逻辑、几何、天文等,这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只有完成这些基本学科的学习之后,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人格完整的人。虽然后来课程发生了变化,但这一传统被很多欧美的大学继承了下来,即有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被译为人文学院、博雅学院、或者艺学院,即成为人才之前,先要培养成为完整的人。蔡元培先生当年对北京大学的教学设置时,参考过这个想法,提出了“本科”(undergraduate)的概念,意为“基本之科”,我们说的本科学历即源于此。换句话说,本科完成的是对于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塑造,这里面甚至没有功利性的专业分科。那我们今天大学的定位是什么呢?研究科学、培养人才,大学更是提供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这是我们追溯大学起源中得到一点启示。

我们再把目光从西方拉回到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联大选在云南,其实意味着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中央当局和云南龙云地方军阀的政治缝隙当中,为联大找到了弥足珍贵的学术保障,这既是历史赋予的机缘,更是联大的幸运。具体而言,西南联大为各位大师的特立独行提供了充分制度保障。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的年代,联大师生所享有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却是前所未有的。西南联大大师们个人学术充分发展与独立人格的塑造,是西南联大得以成长的重要根基之一。西南联大有着精准的大学定位,为大师的完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的学术制度保障,是成就大师的重要土壤之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