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申泮文:真诚的教育家办教育

2012-02-07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资料图)

  申泮文,生于19169 月,广东省从化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著译出版物70余部、总计达4000 多万字。幼时父亲为谋生携全家北上,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此后历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天津联合业余大学校长等职。目前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863 "计划新材料领域储氢材料专题组顾问。

  他是南开大学教龄最长的教授之一,现在仍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指导研究生,主持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进行教学改革,使南开大学的化学学科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最前沿。

  他是爱国教育家,80 岁开始学电脑,年逾九旬开博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坚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出英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应立足于国内;他秉持南开传统,传播南开精神和张伯苓教育思想,倡导不拘一格育人才;四川地震、日本核泄露事件后,他四处奔走,并告诉我们: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申泮文教授。采访中,申教授思路之清晰、反应之灵敏,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躬耕教学 探索新路

  记:申先生,您好,十分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著名的化学家,执教化学基础课已七十余年,在您的带领下,南开大学的化学学科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主持化学教学改革的历程吗?

  申: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历经波折。从1952 年学习苏联,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恢复旧体系,整个体制没有太大变化。上世纪90 年代,我们顶着阻力做了很多探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1 2005 2009 年,在全国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南开大学化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时即使是在校内推行改革也有很大的阻力,所以我一直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统一施行整改。

  当前十二五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南开,化学方面有两个改革项目:一是伯苓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包括数学、物理、生命、化学四个学科,全国十几所高校都有类似的学院;二是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我们自己争取的,全国仅此一家。

  我非常赞成搞全国性、整体性的改革,只有改革才会有前进。国家化工化学指导委员会在改革方面做得很好。通过改革,新的教学方向会明确,新的人才会成长,新的教材和改革研究论文也将大量涌现。今年是世界化学年,既然有教育部立项,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

  记:您不仅一直倡导进行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而且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改革进程当中、感受最新的化学改革成果和进程,指导我们学校化学应用学科建设。

  申:是的。我让我的学生做志愿者,参加了今年的世界化学年活动;另外,天津有许多跟化工有关的企业,我也鼓励他们多去实践。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南开的化工系分给了天津大学。没有了化工系,我们又筹办了很多应用方面的学科,比如,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是搞农药的,我所创办的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是搞能源的,另外还有材料科学系、药学系,都是跟应用相结合的。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办好这几个应用学科,让知识能够为实践服务。

  记:刚刚您提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能给我们具体谈一下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吗,他们从中都有哪些收获?

  申:我们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但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老师、同学也要全力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办学也应当有学生参加。在我的教学改革里边,学生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教学改革的组织者,我主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当多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最近,我们组织的几次大的参观活动都非常成功。同学们参观了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参观了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工程,还参观了滨海新区风能发电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大家了解和把握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做好记录,还要他们选出代表来,写参观访问报告、做PowerPoint 给大家讲。不但在南开大学讲,还要到社会上讲,到各个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去讲。我想努力扩大化学的影响,宣传化学知识。因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化学改革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真诚办学 培育英才

  记:您从教多年,为祖国培养了无数化学英才,他们现如今有的已经成为了院士、博导。您能给我们谈谈您的教育理念吗?

  申:在我的指教生涯中,我注重教学方法。我认为首先对学生要有思想引导,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在思考如何做才是最好的、对我们人的素质提高是最有意义的;其次讲课要有重点,讲课的内容一定要有吸引力,用最新的方法来讲授。比如我们在上世纪90 年代就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了教学,让我们的化学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记:在南开大学,自首届"良师益友"活动举行以来,您连续三次都以最高票数当选,并且亲自出席颁奖典礼。您一生也获奖无数,怎样看待这个荣誉和称号呢?

  申:我认为这是同学们对我的关爱。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关心学生,他也自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喜欢;而学生要懂得尊师重道,不仅仅向老师学习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品德。师生应该亲如一家,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求助,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记:今年清华百年校庆,您也为清华大学写了题词,其中写道:"真诚的教育家办教育,不拘一格育人材",您能给我们讲讲这里面蕴含的深意吗?

  申:在我看来,教育有几个大目标,第一是要把一切人类的最高文明、文化的成果传给后代,让社会可以可持续发展;第二是要培养人,因为人是世界文明成果以及文化的载体;第三是要创新,不能停留在原有知识水平上。教育的意义就在这三个方面。

  真诚的教育家办教育,这也是我们的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为祖国服务,这是我为清华百年校庆题词的一个深义;另一个含义就是要表扬清华大学的校长、老师和工作人员,他们都是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清华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里有两个要点:一是有教无类,这就是说,所有受教育的人,不能人为被分成三六九等;一是不拘一格,在我的教学生涯里面,我不在乎学生有什么问题,重点是把他们培养成才。对清华大学的题词饱含了我对他们的希望,也是我一生的教育理想。从事教育的人,终身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我的老师们都是真诚的教育家,我从他们那里学习了很多,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真诚的教育家。

  电脑技术 服务教学

  记者:您这些年都把自己的心力都放在了化学改革上,引领我们的化学改革不断推进。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化学学科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趋势吗?

  申:过去人们都认为化学是一种实验科学, 到上世纪后叶,量子物理应用于化学,发展成为量子化学,解决了分子体系内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此使化学摆脱了仅仅依靠实验探索未知奥妙的时代。

  量子化学这一学科非常深奥,对物理、数学知识要求很高。对很多同学来说,它犹如一座大山挡在那儿。到了 1998 年,两位量子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解决了计算方法问题,他们的计算方法如今编已成了计算机程序,并且已经更新了好几版,推动了化学研究的深入。

  记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您领导的化学改革就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在当时的高校中也是走在最前面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计算机技术是如何服务于教学的吗?

  申: 在课堂上,计算机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对学生来说,它是学习的工具。我们将动画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看到化学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如今,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以及化学里面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化学反应,计算分子体系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进行化学理论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物质结构内部是不是这样,得通过实验去证明。光有实验还不够,我认为,化学的现代化是高层次的化学实验、高层次的量子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技术这三驾马车的融合体。我们之所以要组织老师和同学去参观天河一号计算机,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学里占有的重要位置。

  我现在培养的研究生是做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他们每个人都精通计算机。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科,哪怕是中国的古代文学都应该学计算机,用它来整理古籍和古代文化,将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而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这也对我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承特色 改进体制

  记:您本身也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学生,后来又在化学院任教多年,一直传承张伯苓老校长的教育理念、弘扬南开传统,并倡导我们新一代的南开人,将此继承和发扬下去。

  申:南开大学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化学学科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张伯苓老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这也与我们"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相一致。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1921年化学系成立,后来又增加了化工系,我们也是全国最早建有化学系和化工系的学校。南开大学化学化工系"产、学、研"相结合,在当时就承担了建设一个年产5 吨硫酸的硫酸厂的任务,外国人承包还要很多钱,而交给我们做节省了一半还多。在南开大学的化学化工系的支持下,天津市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酸碱盐俱全的化工基地之一。

  在化学学科方面,南开大学跟北京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在国家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工作评估中,我们的教学工作得了满分。

  记: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在您看来,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重中之重。钱学森院士曾经几次问温家宝总理,我们办了这么多大学,怎么不见出现创新型人才?实际上我们是年年出人才的,我们年年评选新院士。照这样说,我们不是不出人才,但是要出真正的、像钱学森那样的拔尖人才是困难的。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解答"钱问"而办特别班,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吗?我认为值得考虑。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拔尖的学生,必须先有创新型的、杰出的教师。解答"钱问",不光是""的问题,还有体制问题。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都是跟培养拔尖人才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关键是看我们的办学体制能否适应这几个方面。此外,创新型人才还要具备勤奋、有广博的知识等特征,而且要精通最先进的技术,只有这些都具备了,我们才能培养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高颖 武东翔 童丽丽)

转自《中国研究生》2011年第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