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何祚庥院士:核电的不安全系数还不是零

2012-03-13 |

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开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是“内陆建核电”的坚决反对者。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呼吁,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内陆地区建造任何核电站。根本原因是:现在的核电站设计者根本无法保证其“不安全系数”接近于零。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反对在内陆地区建立核电站,主要依据是什么?

何祚庥:主要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核电站的最佳防御体系是安全壳,把整个的放射性都包起来。这样即使出了事故,只要安全壳不毁,就能把放射性包在里面,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但是设计的安全壳是不是足够安全?如果出了事故以后,反应堆里面的热量是在不断释放的,这是放射性核,如果热量放得越来越多,压力总会不断增长,如果增长到壳吃不消,就会爆炸了。这最后的安全屏障也就损坏了。下面再连续多次的较小的后发事故也不能防御了,小事故也会变成大事故。在内陆建核电站,我们必须反思的是,人类对核事故的严重性认识够不够?是否已经有足够的对策?这个对策是不是经受过考验?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发展内陆核电是大势所趋,您怎么看?

何祚庥:不见得。完全可以有别的办法解决,比如说,发展水电。水电开发要钱,核电也要钱,而且可能更贵,水电开发可能要移民,核电也要移民啊。核电周围按照现有的规定,5公里范围内不能住人,5公里是半径,变成直径就是10公里,加上核电厂占地2公里,方圆12公里,这样建一个核电站就要占去100平方公里,面积也不小。

《中国经济周刊》:据了解,在国外,像法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已经高达70%,中国的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才1.12%。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国家的核电发展是不是远远不够?

何祚庥:法国的核电比重的确很大,但已经背上了包袱。他们也担心恐怖分子袭击。过去,我们就没有把核电当成一个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就是1%,甚至于连1%都不到。法国是因为居里世家大大地推动了法国核电的发展,但是法国核电发展的推动比我们要慎重得多。法国人在后处理的技术方面是高投入和比较先进的。我们的后处理才刚开始。再加上法国是风调雨顺的国家,而中国又是水灾又是旱灾的,历史上的三年大旱仍然记忆犹新。

而且,核电站会造成热污染。法国的核电站也是建造在内陆,污染排到水里去后,热量很大,气温很高。到了夏天,法国也要关闭核电站,停止发电,否则这个热量大得不得了。

据说长江流域已经有22座核电站在申报,总功率可能是2800万千瓦,或者3000万千瓦。从武汉到南昌再到重庆、南京,都是火炉地区。这么大的热量往长江流域里排放怎么办?重庆本来是打算建的,但现在停了。法国有法国的国情,不能说法国建了核电站,中国就可以建。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提出在内陆建核电站的原因是什么?

何祚庥:首先是利益驱动。核电站如果放到海边,要防止海啸,但防止海啸的成本很高,需要一个很大的防波堤,而且还要比较高,这笔投资是很大的。而放在内陆则相对便宜。其次,沿海地区的地价都高得不得了,内陆地区地价比较低,补偿标准也可以低一些。但是,如果中国背上这个大包袱,最难对付的是恐怖分子袭击。如果“9·11”袭击的是一个核电站,核电站的壳子吃得消吗?

(郭芳)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2012313

相关新闻

  • 132023.02

    范维澄院士伉俪捐赠支持安全学科人才培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22.10

    唯贤知贤,明德树人︱范维澄院士伉俪捐赠支持安全学科人才培养

    10月24日,“范维澄唯贤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和夫人肖贤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出席仪式。

  • 122021.05

    范维澄院士:世界性公共安全危机只可能在公共卫生领域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5月8日,作为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为我国应急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建言。同日,范维澄院士在接受澎湃新闻记...

  • 192021.07

    林皋院士:年近八旬,他亲往汶川地震灾区,只为守护大坝安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得知地震的消息,林皋院士忧心如焚,寝食难安。此刻位于灾区的紫坪铺水库大坝就像悬在成都百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已是79岁高龄的林皋院士,毅然六次赴震区参加紫坪铺水库大坝会诊,察看受损程度,对大坝的抗震能力、检测标准、加固措施等提出权威意见,确保了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作为我国大坝...

  • 122020.08

    专栏:安全飞行的背后

    专栏:安全飞行的背后

  • 092021.04

    顶天立地 方显本色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92013.09
  • 182024.11

    张迪:做一名核安全的守护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11.09
  • 292022.04

    如何预治生物安全危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