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朱邦芬院士:提出好问题是创新第一步

2012-09-12 |

“要想创新,就必须学会问问题。问得越深越透,就说明你对某个学科越具有想象力、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在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院士著作馆举办的院士报告会上指出,鼓励和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问了什么好问题”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是使孩子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最主要途径,但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似乎也在一点点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平衡这两方面功能时,国内教育做得稍差一些。”朱邦芬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更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传授和积累,而轻视对知识的思考、质疑和创新。

朱邦芬把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进行了比较:两个民族都非常勤劳,并重视教育,但在人口仅有2000多万的犹太民族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高达160多个,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接近14亿,却仅有8位华人荣获诺贝尔科学奖。

缘何反差会这么大?

朱邦芬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曾于194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犹太人拉比,小时候每天从幼儿园和小学回家,他妈妈都会问他:“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

“而我们呢,则更喜欢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朱邦芬认为,两个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两个民族对知识的不同态度,“其实,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思考之后,才可能提出好问题。”

良好环境六要素

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

“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是要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好的环境,使优秀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冒出来。”

朱邦芬解释,良好环境至少要包含以下六个要素: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一流且献身于学生培养的师资、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必要的国际化交流、较好的软硬件设施。

“优秀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励,往往对于其成才有重要影响。”朱邦芬说,正如杨振宁先生从自己读书和教书的经验中体会到的一样,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产生深度不一样的理解。

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朱邦芬看来也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本来就欠缺的‘潜心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风气和人文环境更不容易建立”。

朱邦芬坦言,当前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胜过对学问的追求;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多于对人才培养的追求;教育环境对短期指标的追求大过对立身之本的追求;许多高校领导对当官的追求高于对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追求;由于教育收效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关心也远远低于许多短期可见业绩的项目。

越优秀,越松绑

“学生从导师那里收获的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和学术品位,所以良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邦芬觉得,虽然国内做得好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花心思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却并不多。

朱邦芬认为,中国教育统一模式、统一学制和统一规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倾向于把教科书上的论断和权威的意见当成真理来接受。

“我们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做习题、考试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程往往排得很满,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少。这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去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因而,朱邦芬主张,越是优秀的学生,老师越应该给他们减负,多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钻研、学习。

“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尽量把好学生集中在一起,培养出好的学风,让这些学生接触名师,自主、自由发展,同时还要有适当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软件与硬件条件。”

朱邦芬相信,未来几十年国内肯定会涌现一批世界级的杰出人才。

(张思玮)

转自《中国科学报》2012912

相关新闻

  • 182010.06
  • 282011.12
  • 062023.1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恩东:创新一定要敢于直面问题

    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频繁提到创新?因为只有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在基础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我们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的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唯有依靠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在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关键...

  • 122021.11

    姚期智: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

    “我发现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深刻、大胆和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你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就一定会做好研究,得出对学术界来说实用且有重大意义的结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京都奖颁奖典礼演讲中表示。京都奖是由稻盛和夫创办,旨在表彰在科学和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的深化与提高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士,每年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这三个部门各颁发一个奖项,每位获奖者会获得证书、奖章和1亿日元(折...

  • 012017.06

    张钹院士:人工智能当前最大问题,不可解释和不可理解

    当前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可解释和不可理解,就事论事,缺乏推广能力,遇到新的情况一筹莫展。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102022.06

    朱高峰院士:“东数西算”不可忽视的两个问题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有了总体布局设计并开始行动。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内涵予以清晰科学的理解,以免再现一哄而起的局面。“东数西算”属于信息领域范畴,目标是形成一张算力网。当前我国已建成相当发达的现代信息网,比如通信网、互联网,且形态、技术手段...

  • 172019.07

    朱邦芬院士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诞辰100周年。在7月10日举办的第22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上,中科院....

  • 132019.12

    朱邦芬院士:我在清华本科教学的19年

    朱邦芬长期关心国内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成才,自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以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曾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

  • 192022.09

    91岁院士为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已坚持60余年

    9月16日,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杨士莪(1947-195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步履稳健走上讲台,为本科生开讲《振动与声基础》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