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个人的旅行:清华女生王尽超的“间隔年”

2013-11-19 |

编者按

“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

王尽超,2009年从我市考入清华大学,就读生命科学专业。她为了拥有自己的间隔年,选择休学一年,并于20133月开始间隔年之行,至今已走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

爱冲浪、爱潜水、爱登山、爱摄影、爱滑雪,学习优异,如果这么多词汇都放在一个女孩子身上,还不足以让你惊叹。还有,她决定开始自己的间隔年后,就选择休学一年,开始了完全属于她一个人的旅行,9个月游走9个国家,她挑战人们对一个姑娘的所有理解极限。

王尽超这个22岁的女孩,正走在她自己选择的一条路上。

出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王尽超,正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前几天刚刚经历了一次街头抢劫,在她轻描淡写的微博中让人看到一个“女汉子”的形象:“包太沉,那厮跑了三个路口就扔了,相机证件在最里面得以保全,不过手机已被顺走。俺背着包实在追不动了,20分钟才缓过神来。好在体力够好,1500米体测满分,感谢清华。”

为自己争取一个间隔年,开始一场“环游全球”的梦想,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迥异的文化气息,是王尽超一直以来的愿望。

一年前,王尽超就在一篇日志中写道:我需要找到让我满意的生活状态,以怎样的姿态活着,为了什么活着。显然,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出发。出发前半年的时间里,王尽超一直在筹划自己的这次游历。她规划了自己的出行线路,做好充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去哪里?做什么?”这是王尽超在出发前必须明确的。她选择了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去了解这些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情况以及这些活动带给当地的影响。理由是“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去做这些事,以后可能就更没勇气去了”。

王尽超的说走就走,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我父母太开明了,我说了我的意图和看法后,我爸妈说,想法很好。然后就成为我强大的精神后援和智囊团了!他们唯一担心的是安全。我最感激的是他们对我的信任。绝大多数父母都会鼓励和保护孩子,而能做到理解和信任的,却不多。”

经历,最好的体验和成长

说起环球旅行,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那要花很多钱吧?”王尽超说:“如果真的想要间隔年,只要你用得起触屏手机,一边打工一边旅行,反而还能赚钱。旅程可长可短,食宿可丰可简,只要用心规划,尽都可以实现。”

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游走一年。很多人都会担心,在异国他乡,遇到坏人怎么办?因为,不可控的意外因素太多了。

她确实遇到了很多意外:在大白天遇到了抢劫,一路狂奔追坏蛋;自动取款机故障,300多元人民币硬扛了一周,包括所有食宿交通,每天白水就白馍的生活,八天没洗澡;大巴坏在肯尼亚北部鸟不拉屎的大荒漠里,荷枪实弹的兵大爷绕着大巴转了整一天,乘客则像蹲监狱一样窝在座位上;还有最常见的骚扰,不胜其烦。

但这些问题,对于内心强大、生活能力极强的王尽超来说都不算什么事情。她从没想过退缩:“退回去麻烦还在前面呢,往前走就看不到它了。”一个人离家万里,凡事要自己解决自己承担。她说:经历困难,吃亏多了,自然改变不少,也多懂了一些和人相处的尺度分寸。

经历了9个月的行走,亲历9个国家百姓的生活,王尽超收获很多。“间隔年是一次历练和体验,这一年我要一个人应付生活和心理上的所有难题,问题会比正常生活中来得密集得多,所以成长也会更快。同时,跳出了我熟悉的生活圈子,接触到很多不同看法的人,现在对很多事情,我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认为通过间隔年这种方式实现“自我教育”非常好。“当然不一定要休学,也不一定是完整的一年,完全可以利用假期来实践。”

“经历各种,懂得和自己相处,妙不可言。”王尽超路上之境遇,此言得之。

(记者 岳娟红)

转自《太原日报》20131119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72007.12
  • 012017.04

    戎戈:一个人的士兵突击

    作为一名从清华毕业后直接进入基层连队工作的国防生,戎戈始终脚踏实地,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在挫折失败中不断前行。与很多基层的战友一样,他也经历了许多不....

  • 142017.03

    一个人和一个学科的命运——王康教授的社会学生涯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康,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王康教授191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44年毕业于西南....

  • 032019.07

    一个人的纸上电影——读《青藤画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班出身,连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于婉莹凭一管水性笔画誉清华,一本《青藤画语》堪称一个人的纸上电影。

  • 282007.11
  • 282016.03

    清华女生

    世界上不能没有清华,清华不能没有清华女生。亲爱的清华女生,你们是我最亲近的姐妹,是那一起喝啤酒、嗑瓜子、看足球的好伙伴。在我心里你们是高....

  • 062008.03
  • 162018.05

    顾苹:百年沧桑尽,一湾清华情

    光阴似箭,一晃我从清华工物系毕业已整整五十年了!回顾在五十年前, 六年紧张而快乐的母校生活,回忆踏上社会以后五十年来经历的各种风风雨雨,打心底里说,没....

  • 26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