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吴良镛、郑哲敏获得小行星永久命名

2016-01-06 |

命名仪式现场

为奖励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仪式于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领导出席命名仪式。

刘延东与科学家谢家麟(右2)、吴良镛(左2)、郑哲敏(右1)、张存浩(左1)合影(屠呦呦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命名仪式)

郑哲敏院士作为科学家代表进行了发言。郑哲敏在发言中说,这项活动既体现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我是学力学的,对这份荣誉有特殊的亲切感。因为正是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探索,建立了力学运动的普世规律和万有引力理论,并创造了微积分,从而开辟了精确科学的时代。”郑哲敏表示将怀着敬意呵护这份荣誉,一如既往地关注科技领域发展。

刘延东向吴良镛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

编号为9221的小行星命名为“吴良镛星”。吴良镛,1922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创始人。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以及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延东向郑哲敏颁发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

编号为12935的小行星命名为“郑哲敏星”。郑哲敏,1924年10月生于山东济南。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电机系,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1948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5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55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郑哲敏是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荣誉。

此次以五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截至目前,我国有数十位科学家(包括2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获得小行星命名。


相关新闻

  • 162021.11

    太空翱翔的清华之星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和无数颗小行星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天体系统。难以计数的小行星都是太阳系中体积相比“八大行星”要小的天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日夜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构成了太阳系中动态的炫丽风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旅客,不仅跟随着这颗伟大的星球在宇宙中遨游,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1801年,人类在宇宙中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从那之后,二百多年来对于...

  • 142019.05

    光学专家潘君骅院士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苏州大学发来贺电,祝贺国际编号为216331的小行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

  • 112024.10

    郑哲敏留下的“爆炸传奇”

    “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10月2日是两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的百年诞辰。在近期举办的纪念活动上,郑哲敏的人工智能(AI)数字人跨越时空如是说。郑哲敏做过很多不平凡的事,但这些事在他看来都是简单且自然的。他最擅长的事,是从别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中,抽出足以牵动全身的那根。而他最在意的事,是自己“能为国家尽...

  • 262021.08

    “驯服”炸药的郑哲敏,走了

    郑哲敏被人们称为“驯服”炸药的人。爆炸,是巨大能量在一瞬间的释放。这种方式很有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被掌控——人们只能在爆炸后评估它的威力。郑哲敏迎难而上,用简洁优雅的数学语言概括出爆炸的规律。钱学森欣喜地将这个新学科命名为“爆炸力学”。

  • 262021.08

    郑哲敏院士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哲敏同志,因病于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同志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核爆炸、穿甲破甲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国防应用。他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

  • 242022.05

    吴良镛:一生为谋万人居

    圆圆的脸上总是挂满微笑,平易近人、和蔼友善,两院院士吴良镛给人的印象一贯如此。5月7日是吴良镛的百岁生日,期颐之年的他每当谈及城市、人居时,眼里仍会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因为这是他毕生挚爱的事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墙壁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四个大字“匠人营国”。作为建筑界的泰斗,这位老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崇高理想。立志学习建筑,毅然回国建设将建筑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这与吴良...

  • 262024.02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科学,让中国建筑...

  • 102019.06

    吴良镛: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吴良镛的人生写照。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汪菊渊....

  • 172022.08

    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

    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最新一期公告(WGSBN Bulletin),公告称,经小天体命名工作组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王大中星”的命名公告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2022年第11号公告封面图王大中院士王大中,1935年生人,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

  • 302021.11

    郑哲敏:力学家的报国之“力”

    郑哲敏(1924.10.2—2021.8.25),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