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史学大家 书生本质——喜见《周一良全集》出版

2016-07-27 | 荣新江 | 来源 《光明日报》2016年7月26日 |

周一良这个名字,对于当今中国历史学界来说,大概无人不知。同时,他也是欧美、日本中国史学界几乎人所共知的人物。后一点,并非中国现代史学家都能胜任,因此我说周一良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代表人物,应当大致不错。

《周一良全集》 赵和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先生早年负笈燕京大学,受教于邓之诚、洪业两位先生。因为治魏晋南北朝史,所以旁听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课程,深受寅恪先生的影响和赏识,毕业后被推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后来周先生曾经跟我们说,这在当年是最好的去处,也造就了他写出一批优秀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论文。1939年周一良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学习,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兼修梵文和佛教,五年后以论文《唐代密宗》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国文系,翌年转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佛典翻译文学、敦煌学和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与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周一良被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听从组织分配,转而从事亚洲史的教学和研究,也参与新中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建设。“文革”以后,重操旧业,继续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兼整理考释敦煌写本书仪。1986年退休后,开始翻译新井白石自传《折焚柴记》,研究江户时代日本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晚年以读书自娱,撰写或口述自传、回忆录、序跋、书评、纪念文及学术小品,以各种方式提携后进,推进中国学术发展。

近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周一良全集》,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周一良对史学研究方方面面的贡献。其中,第一编“中国史”包括两册《魏晋南北朝史论》和一册《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撰写的54个词条;第二编“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包括相关论文和《日本》与《折焚柴记》两种译著;第三编“佛教史与敦煌学”包括所有能收集到的有关佛教史与“敦煌学”的论文,也包括哈佛博士论文《唐代密宗》的英文原稿及译稿。周一良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除魏晋南北朝史之外,对于中国史的许多方面,如中外关系史,也都有杰出的成就。同时,他创建亚洲史学科,并且与吴于廑共同主编《世界通史》,影响深远。

周一良夫妇在燕东园24号寓所内。资料图片

周一良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经史子集,触类旁通;特别是经史、小学,下过苦工。同时,周一良又受过严格的西式教育,从燕京到哈佛,从学术规范到各种语言文字的把握。因此,周一良做学问,可以随时转换课题,甚至进入亚洲史、佛经翻译文学等新的领域。周一良治学手段也多种多样,除论文之外,也写有很多书评。由于小学的功底好,所以他也采用札记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对于文字、训诂、名物、礼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见地。

由于具有较为全面的学术训练,周一良也能胜任许多重要的学术主持工作。除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外,他也为中古史中心的筹建贡献了聪明才智,而且主动承担整理研究当时少有人问津的敦煌写本书仪。他还主持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各分册的统合工作,他当时就让我把不同分册的“丝绸之路”条目整合补充成一个条目,现在我才发现,他自己亲自动手,补充或改订了54个条目。他也曾代表中国任联合国“人类文明史”的编纂负责人,并亲自用英文撰写了《早期朝鲜》和《早期日本》两章。

周一良不仅仅做自己的学问,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奉献良多,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史学界的人物。

周一良出身的建德周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又非同一般,是一个典型的从清朝的军政大臣变成书香门第的大家族。其父周叔弢以实业立家,以藏书著称于世,子女都以读书为尚,而且大多数都学有所成。周一良为周家长子,继承家族门风,坚持学术本色。

《周一良全集》第四编为“自传与杂记”,收录有周先生晚年撰写的《毕竟是书生》《中国文化书院访谈录》《郊叟曝言》《钻石婚杂忆》,这些著作虽然以周一良本人为主角,但也给学术界、读书界留下了有关周家和周先生本人丰富的资料。周先生的成长、求学和治学经历,在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因此,周先生对自己的自传式记录,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而言,弥足珍贵。

周一良善于采用各种题材做学问,从《周一良全集》里收录的各种论学杂著、读书题记和书信,读者既能看到周先生为学的严谨,也能看到周先生为人的作风。所附色纸,更是独具特色,这是周先生有意增进学术交流,同时保留一份知识分子书与学交谊的原始文献,我们看到其中启功先生给周先生写的诗,不尽感慨系之。

周一良的家世也使得他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周一良全集》无疑对此做了很好的展现。

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五卷本《周一良集》,编次为周先生手订。今天的《周一良全集》基本上保留了《周一良集》的体系风貌,而篇幅增加一倍以上,是有关周先生学说和建德周家历史的最佳合集。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新闻

  • 022016.09

    师友信札日记中所见的周一良先生

    纵观周一良先生在解放后的经历,他的选择、他的遭遇、他的自处,都与他的家庭不无关系。他既有出身资本家的负罪感,也多少有一些红色民族资本家的光环。他在新政权下,总的来说是积极上进的。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周一良全集》收入了《中国文化书院访谈录》。这是第一次发表。这个访谈是在1989年夏《毕竟是书生》完稿两年后的1991年秋天开始进行的,比《毕竟是书生》有更多的细节,也更为生动。出版座谈会上,一良先生...

  • 132016.12

    论莎写诗 点化后学——写在《王佐良全集》出版之际

    在纪念一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杰出专家、莎学家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的2016年,出版《王佐良全集》格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外国文学界、莎学界的一件盛事。捧读装帧....

  • 162023.02

    一代文史大家刘盼遂先生印象记——写在《刘盼遂著述集》出版之际

    刘盼遂(1896—1966),名铭志,字盼遂,河南信阳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以一甲名次考入。1928年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师、清华大学、燕京、辅仁大学。1946年起任北师大教授。——编者注《刘盼遂著述集》,朱小健、周笃文、刘小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本文作者珍藏的《文字音韵学论丛》案桌上排放着刚出版的精装五卷本《刘盼遂著述集》,摩挲翻阅...

  • 262019.02

    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缅怀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

    这位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用自己60多年的兴趣、执着和好奇心,穿梭在历史的迷雾中,奋力找寻着中华文明....

  • 152013.05
  • 302023.11

    求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金宝祥先生的史学研究

    金宝祥(1914—2004),浙江萧山人。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后曾在艺文研究会担任特约编译,在云南蒙自、昭通两地中学任教。1941年任四川大学讲师,1947年任浙江英士大学副教授。1950年调入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1951年被评为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兼任《历史教学》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著有《唐史论文集》等,主撰有《隋史新探》...

  • 192008.09
  • 032008.03
  • 312016.08

    那代学人的“弦歌”与“绝响”——读《王佐良全集》

    代学者在历经坎坷之后,是自省,是醒悟,是“奋起直追”,是“路在脚下”,而不是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甚至近墨者黑。这才是他们最可贵的地方……

  • 122022.08

    历史学家——吴宓被忽视的身份

    吴宓在中国首创比较文学学科,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文学上的成就已是国际公认。可能是因为文学成就的光芒过于耀眼,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几乎被掩盖,吴宓历史学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视。除一二学术掌故偶有提及外,学界对这位大学者在历史学研究上的贡献往往语焉不详。笔者在准备撰写历史学家林志纯年谱时,偶然从《吴宓日记》中读到大量有关他在历史系任教时的记录,知道吴宓先生曾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