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两位教师五位校友获得2018年何梁何利奖

2018-11-07 | 田阳 | 来源 校友总会 |

2018年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5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37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清华大学潘峰教授、聂建国院士,清华校友向涛院士、李立浧院士、杨志峰院士、周志成院士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清华校友吴蓓丽研究员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大会现场

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获奖校友名单

姓名

年龄

奖项

清华经历

工作单位

院士情况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向涛

55

物理学奖

1984届本、1986届硕,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2013)

李立浧

77

机械电力技术奖

1967届电机系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中国工程院(2007)

潘峰

55

冶金材料技术奖

1993届博,材料系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杨志峰

55

资源环保技术奖

1989届博,水利系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工程院(2015)

聂建国

60

工程建设技术奖

1992-1994博士后,土木系

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工程院(2013)

周志成

55

工程建设技术奖

1987届硕,力学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2017)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吴蓓丽

39

青年创新奖

2006届博,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潘峰,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83年在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长期在新材料领域从事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技术、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阻变存储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自旋电子学等研究,获四项国家级和十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一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2项。

聂建国,结构工程专家。1958年8月生于湖南省衡阳。1982 年在湖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4 年在郑州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1 年在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92 年11 月—1994 年11 月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研发了一系列组合结构新形式和新技术,发展了组合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拓宽了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领域,为实现组合结构体系层面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被多部国家及行业标准采纳并获得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首届钢结构杰出人才奖、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

向涛,物理学家。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1984年和198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动量空间密度矩阵重正化群、量子转移矩阵重正化群、以及基于虚时演化和二次重正化变换的张量重正化群方法,解决了多体量子模型的热力学量及其它物理量的计算问题;提出了高温超导电子层间相干运动的微观模型,正确预言了高温超导层间电子结构和超流密度等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求解基塔耶夫模型的约旦-维格纳变换方法和二维量子数分数化的机制。曾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李立浧,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1941年7月生,江苏省盐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电网建设,在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领域作出了成绩和贡献。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作为多条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主持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工程建设。编写重大工程技术报告1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专利8项。为推进我国电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直流输电技术与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

杨志峰,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1963年8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2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周志成,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63年6月生,北京市人。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型号总设计师,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博士生导师。

周志成是卫星总体技术专家,我国通信卫星工程、航天器动力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任我国新一代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四号)总设计师,是我国通信卫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打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者之一。30年来,长期工作在卫星研制一线,主持研制成功十余颗应用卫星。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军用、民用和国际商业卫星研制过程中,主持攻克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等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国卫星工程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

吴蓓丽,1979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取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开展基于其结构的药物研发。吴蓓丽带领其研究团队于短期内成功解析了6种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明了不同受体蛋白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揭示了不同类型GPCR对细胞信号的识别和调控机制,为深入理解GPCR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极大促进了针对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体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Cell发表8篇研究论文,其中通讯作者5篇。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并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和“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多个奖项。吴蓓丽校友是此次获奖者中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颁奖现场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与发展。这一奖项设置24年来,已遴选奖励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领军人才1306人,其中两院院士超过800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