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潘时龙:28岁推开微波光子学大门

2019-09-11 | 张晔 | 来源 《科技日报》2019-09-06 |

测量几百米光纤长度仅有0.1毫米的误差,与国外产品相比,测量分辨率提高了4000倍,相位精度提高了15倍……

近日,中航光电、航天电器、长飞光纤等多家光电领域著名企业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种基于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的系列仪器引发他们的强烈关注,经过试用后纷纷增加订单,用在研发或生产高端光电产品,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

这种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的研制者,正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时龙。作为国内微波学子学科的“创新大咖”,他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在国内组建一流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矢量分析仪、研发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时龙(清华大学2000级电子系)

白手起家组建微波光子团队

2008年,潘时龙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博士后,正式与微波光子学结缘。

当时,微波光子学概念已经被提出十多年,但大多是基础研究,没有太多实际应用。潘时龙意识到,带宽已经成为微波发展的瓶颈,把微波与光结合,可能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2010年,潘时龙回国。凭着自己发表的数十篇微波光子学论文,他几乎可以随意挑选去处,但他却偏偏选择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和校长助理亲自与我对接,人事处处长花2小时听我讲学术,院长力荐我成为教授,他们的一片真情打动了我。”潘时龙说。

一间由会议室改造的临时实验室,三四名从考研本科生中筛选的助手,区区50万元科研经费……潘时龙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微波光子学的浩瀚海洋。

起步之初,科研经费让他捉襟见肘,为买实验仪器他能省则省。

“一台20几万元的光谱仪砍到半价买回来,全新的示波器要100多万元,我们就买二手的,还有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误码仪,是从邻校借的。”团队成员、学生傅剑斌告诉记者。

潘时龙至今还记得那间会议室的房号是614。当时,他用房号的谐音激励大家:“我们的科研要‘牛得要死’,也要‘新(New)得要死’。”什么研究才是最“牛”的?“首先得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其次也要贴合南航特色,构建出带宽大、重量轻、体积小、能耗低的高性能射频系统,解决目前航空航天信息系统面临的关键问题。”

潘时龙教授指导研究生科研

为赶时间成了移动办公达人

双肩包、笔记本电脑和书,永远是潘时龙外出的标准装备。

“他只要一上出租车就打开电脑,回复邮件、修改报告,在高铁和飞机上就更不用说了”,学生张亚梅回忆起与潘时龙一起出差的经历,只有一个字“忙”。在学生们眼里,最让大家折服的就是他的那股拼劲和一丝不苟。

在实验室刚成立的几年里,潘时龙只要不出差,早上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晚上一直工作到十点多才回家,学生给他发邮件,夜里零点以前都是“秒回”。

虽然科研任务重、时间紧,但是潘时龙十分重视科研作风建设。每个新加入团队的成员,都要签订一份科研诚信协议,确保实验不造假、数据不出错、论文不夸大。

潘时龙教授与寒假加班的师生合影

科技成果“中看”也“中用”

微波光子学是个交叉学科,大量采用光纤通信中的器件和仪器,潘时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少称手的分析测量工具。

此前,国际上仅有一家公司提供光矢量分析仪,价格高昂,分辨率还不满足科研需求。于是,“任性”的潘时龙决定自己研制光矢量分析仪。

他独辟蹊径,采用“以微波测光”法,把光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将大大提高测量分辨率和精度。团队先后掌握了光频梳通道化测量技术、杂散/噪声相干对消技术和新型线性化电光调制技术。在相关难点逐一攻克后,我国首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终于问世。

但潘时龙并未停下脚步。“微波光子学是个新兴交叉学科,我们专门做研究的人不去做成果转化,别人去做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他说。

为了成果尽快落地,他鼓励博士生傅剑斌成立公司推进产业化。如今,相关技术和产品已经为长飞光纤、中航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工、华为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和院所提供服务,有力支撑了新型光器件、光系统和国家核心型号的研制和生产。

潘时龙最新研发的宽带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成功地突破了微波成像难题,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论证了微波频段的小目标实时高分辨率视频成像。“采用该技术,未来的智能装置不仅能实现全天候工作,而且可以看到隐藏目标,比如突然从树丛中蹿出来的人、动物等。”潘时龙说。


相关新闻

  • 102020.08
  • 262022.05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潘时龙:为雷达装上“智能眼” 让小尺寸目标“无处遁形”

    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在国内组建一流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矢量分析仪、研发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他叫潘时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5月3日揭晓的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8岁推开国内微波光子学的大门2008年,潘时龙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博士后,正式与微波光子学结...

  • 132022.10

    击败NASA夺冠的清华学霸姜宇,28岁时就解决过行星探测难题

    姜宇(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2级硕、2014级博,2014-2016博后)这两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极端轨道力学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80后”负责人姜宇火了。他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首位仅用1年9个月就取得博士学位的“学霸”,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7篇。2019年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姜宇所在团队以较大优势击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等对手,荣获冠军。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卫星测控领域,姜宇早已“...

  • 292022.04

    叩响宇宙探索的大门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18.07

    打开历史精神的一扇大门

    西南联大只是一个代表。而认识与研究西南联大,应该成为打开那个时代历史精神的一扇大门。

  • 222016.03

    国立清华大学1928年大事记

    1月11日 外交部批准曹云祥辞职,任命严鹤龄为清华学校代理校长。4月16日 教育部批准代理校长严鹤龄辞职。外交部派温应星充清华学校校长。6月6日 外交部准温应星辞校长职,派余日宣暂行代理校长。6...

  • 092022.08

    潘时龙:从“0”到“1”的创新拼搏

    潘时龙在实验室 光明图片6点起床,跑步、吃早饭,8点前到达办公室。改论文、与学生讨论科研和思想,和同行论证国家重大需求或对国计民生有价值的项目——马不停蹄,一直忙到晚上11点左右回家。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时龙的“一日作息”。“青年科学家要勇于扎根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成果。”潘时龙说,青年学者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善于从重大需求中提炼基础问题,让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相...

  • 222021.02

    西南联大老学长陈雨波逝世 享年98 岁

    西南联大老学长陈雨波逝世 享年98 岁

  • 112019.01

    曹良才、潘时龙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

    近日,国际光学工程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SPIE)公布了2019年....

  • 162021.06

    清华大学的主校门及题写的校名

    二校门,西校门,东南校门,叶赫那拉·那桐,毛泽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