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12-29 | 来源 校友总会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1950级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现场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郝吉明

“研究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服务国家发展。”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郝吉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业给水及废水处理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放射性三废处理专业后出国深造。当郝吉明回国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问题,如何控制酸雨成了他的研究方向。郝吉明带领团队开展了华南和我国东部地区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对策和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增多,郝吉明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近些年,他又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郝吉明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书稿、论文和讲义。他说,推动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自己还有好多事要做。

陈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1950年进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1952年进入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回国。1959年,广东新丰江发生水库地震,当时年仅27岁的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此后,他致力水工抗震研究60年,带领团队在该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为填补水工抗震设计空白,1972年他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定出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为突破地震研究能力的瓶颈,1980年起,他带领团队历时7年建成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

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陈厚群,2011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

  • 162021.06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1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1950级土木系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 062021.01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我的责任

    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要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献身研究。”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选我,不是因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更美。”虽已年过古稀,郝吉明依然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专业,我的责任,也是我应该有的担当。”

  • 142023.08

    一位“海归”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让无碳能源早日普惠

    为了实现“把技术变成产品,让更多人可以使用”的愿望,李全(清华大学电机系1999级本、2003级硕)选择全职回国工作,任新奥集团首席产业技术创新总监、新奥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082010.12
  • 302023.01

    陈清泉院士:香港的科技工作者要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耄耋之年仍奋斗科研和育人一线。大湾区之声在新年伊始特别策划《湾区·腾飞之光》,邀请陈清泉畅谈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香港创科发展。“虽然我86岁了,但是很有奔头”2017年6月,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

  • 162021.06

    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当选2020年度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1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4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2005级博,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等。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教授杨天若(1987级计算机),研究范围包括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嵌入式和普适性计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刘学(1992级数学;1996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王昱(1993级本、1998级硕,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白帆(1994级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车载网络与移动建模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名华(1994级本、1999级硕,电子),研究兴趣包括在线优化和算法、能源系统(如智能电网和节能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IBM Almade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蕴瑶(1995级自动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教授童行行(1998级本、2002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尤其是图形和多媒体数据)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教授张洪宇(2006—2014教,软件学院),研究领域是通过利用从软件数据中挖掘的知识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

  • 022008.12
  • 172021.06

    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揭晓

    2021年1月14日,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结束,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10条新闻入选“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按照发生时间排序):1. 在抗击疫情中坚守教书育人职责,在线教学及融合式教学铸就教育教学新气象。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一大批科研成果有效助力疫情防控。3. 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冯富珍担任学院首任院长。4. 成立五个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人清华大学2020 年十大新闻揭晓才培养,首批录取 939人。5.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全面助力脱贫攻坚。6. 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实现《自然》类脑计算领域“三连发”,2020年清华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7.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致辞祝贺委员会成立20周年。8. 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单位,校长邱勇当选联盟创始主席。9. 综合改革顺利收官,“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10. 第十四届党委校内巡察全覆盖。

  • 252020.09

    两位清华校友当选2020年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9月22日,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了2020年新选院士名单,新当选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华人学者,两位清华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英国肯特大学教授闫勇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罗...

  • 162022.11

    2022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揭晓!6位清华人入选!

    11月14日,2022 世界科技青年论坛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新一届“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揭晓,6位清华人榜上有名,他们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林星(2010级博,自动化)、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王润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吴嘉敏(2010级本、2014级博,自动化);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EO裴颢(2006级机械)、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2017—2020博士后,计算机)、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