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家卓越工程师王仁坤:与时代同行,勇攀水电“珠峰”

2024-02-20 | 撰稿:陈万涛、邱云 | 来源 公号“电建微言”2024-02-01 |

1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此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

在首次表彰中,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王仁坤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回忆起进京领奖的情景,王仁坤无比激动和振奋,“这是对我们千千万万工程师的肯定和礼赞。”

“荣誉不只属于个人,归根于成都院和无数水电建设者,更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王仁坤一直感恩伟大时代和团队的传承协作。

“国家卓越工程师”王仁坤(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02级博士校友)

王仁坤,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能源水电工程高混凝土坝分中心和地下工程分中心主任。主持攻克了300米级特高拱坝结构、抗震及地基处理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创建了特高拱坝设计方法体系、安全控制成套技术及配套设计标准,填补了多项国内国际空白,引领了筑坝技术攀登水电珠峰,支撑了由其主持设计的金沙江溪洛渡、雅砻江锦屏一级、大渡河大岗山等多座巨型水电站成功建成,代表当今世界水电技术最高水平,被誉为我国特高拱坝设计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立志图强:潜心研学矢志科技报国

结缘水利,立志治水兴能。1986年,王仁坤硕士毕业进入成都院工作,参与设计上世纪中国规模最大水电工程——二滩水电站,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作为我国首座突破200米大关的高坝工程,二滩工程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引领了中国水电技术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的是,二滩所积淀形成的完整成熟体系,为后来拱坝设计提供了二滩模式

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成都院以溪洛渡、锦屏一级等为代表的重大水电工程加快了前期研究论证进程,为王仁坤及成都院工程师团队提供了更广阔舞台。

王仁坤在叶巴滩水电站现场勘察地质条件

“水电人大展拳脚的时代到了。”王仁坤倍加珍惜,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攻克难题和创新应用中锤炼本领,也更加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为全面系统提升自己,王仁坤带着工程中的问题和思考,师从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水平能力、思维方法更是有了质的跃升。在近40年职业生涯中,先后主持或设计了国内外20多个大中型水电工程。其中,溪洛渡、锦屏一级等巨型工程都已建成投产,摘得了全球工程领域最高荣誉,为引领水电技术进步、推动水电事业长足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创新:高坝优化成就“大国重器”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王仁坤干事业的匠心“密码”。在特高拱坝工程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优秀的设计离不开超前的设计思维和系统的设计理念。拱坝是适合狭窄河谷修建、安全性与经济性均较优越的坝型。溪洛渡水电站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双曲拱坝高285.5米,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王仁坤与潘家铮院士在溪洛渡工程现场

作为设计总工程师,王仁坤经常问自己:“我们设计的拱坝是不是既安全又经济?”“建基面抬高,减少开挖和混凝土,能保证安全吗?”类似这些问题,经常在他头脑萦绕。但他明白,主导设计的总负责要有主心骨,不然什么事也做不成。

夜深人静,王仁坤仿佛又听到了遥远江河的呼唤,又看到了那昼夜奔流的大江,他决心走一条新路,闯一片天地。于是,他从最具挑战性的拱坝建基面下手。以查清坝址地质条件为基础,紧紧抓住大坝与地基相互作用及影响的辩证关系,经过巨量数值分析和物理模型验证,在无数次摸爬滚打之后,创新性提出了特高拱坝合理建基面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力求锻造出安全可靠、环境和谐、资源节约、经济合理的精品工程。

这一创新成果运用于溪洛渡设计优化,较可研批准方案节省直接投资约6亿元。溪洛渡拱坝优化设计报告被潘家铮院士称为高坝设计宝典,为锦屏一级、大岗山、叶巴滩、孟底沟、白鹤滩等一系列特高拱坝设计及优化提供借鉴。

系统突破:筑坝技术领跑全球水电

坝高变化,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拱坝被认为是坝工界最复杂的建筑物。而300米级特高拱坝,挡水荷载巨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震和枢纽泄洪等要求,给设计带来许多世界级难题。

水电界素有“三峡最大、锦屏最难”的说法。锦屏一级虽坝址处河谷狭窄,但地质条件复杂,且左岸中上部地基条件极差,解决不好将卡住锦屏“脖子”,30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坝便无成谈起。王仁坤带领团队,紧盯影响大坝抗裂牛鼻子,大胆突破国际常用的安全论证方法,将大坝与地基作为一个整体,创建了特高拱坝安全控制方法体系与成套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坝基处理工程。锦屏一级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它和溪洛渡水电站作为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里程碑工程,荣获工程界诺贝尔奖”——菲迪克杰出工程奖。

突破关键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大岗山坝址区地震基岩设计水平峰值加速度为大坝工程世界最高。高坝遇到强地震,能否“泰山压顶不弯腰”呢?王仁坤通过专题研究论证,确保了300米级特高拱坝结构抗裂和工程抗震,为高地震烈度地区高坝建设探索出重要成果。王仁坤率领团队完成的300米级特高拱坝安全控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发生时,刚浇筑完成110米的大岗山大坝安然无恙;2022年,泸定突发6.8级地震,距震中仅21公里的大岗山正常发电。

王仁坤与团队研究论证工程方案

有标准才有话语权。工程规模和技术不断突破,对适用于200米内坝高的原规范进行修编,显得刻不容缓,拱坝设计工匠王仁坤再次挑起重任。在系统总结吸收新理论、新方法、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基础上,他主持修编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拱坝设计新标准。

追求卓越:“水风光储”服务双碳战略

“双碳”战略科学有序推进,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能源转型正深刻加速变革,风、光、储等清洁能源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敬业奉献的操守,追求卓越的自觉,王仁坤在清洁能源领域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如何将“间歇性”的风光新能源从传统的“垃圾电”转变为稳定经济的清洁能源,成为他需要攻克的又一能源“卡脖子”工程。

王仁坤带领成都院水风光储规划研究团队,从2010年开始研究水电、风电、光伏和蓄能电站的特性,创新性提出水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方案,共享水电工程水库的调蓄功能及电力外送通道,成功解决了西南新能源开发的难题,并促进川藏地区四个清洁能源基地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国其他流域。

王仁坤持续深入西藏地区查勘论证有关工程

依托西南水电“大国重器”建设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水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经验,将领航国内清洁能源开发,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面升级电力基础设施。

家国情怀:牢记初心不负伟大时代

王仁坤在水电建设上造诣深厚、贡献突出,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在灾害治理、护卫安全等方面,他同样展现出可贵品质和高尚情操。

谦逊可亲,是王仁坤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而当谈及成功处置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时,他神情淡然,仿佛只是做了应该去做的事情。

2018113日,白格滑坡再次堰塞金沙江。堰塞坝高达百米,满蓄库容达到7.7亿立方米。王仁坤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加处置,下游将遭受巨大损失。

“国家有难,我们不上谁上!”王仁坤在应急抢险会议上动情又坚定地说。为了更全面、及时了解第一手资料,他顾不上高寒缺氧,紧急奔赴现场调查研究。这种风范和力度,既与他几十年工程建设积淀有关,更与他多次参与包括汶川大地震在内的抢险排险经历有关。

王仁坤(讲话者)研究讨论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方案

经过科学研判与充分论证,王仁坤与团队提出堰塞体开挖泄洪槽、降低溃堰损失方案并被采纳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胜利。在国家安危面前,王仁坤十余天少眠不休,再次以身体极限、深厚功底,一腔爱党报国热情,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本色。

对待工作,王仁坤虔诚投入;面对荣誉,他总是推辞。他常说,虽然自己是院技术总指挥、总决策,但这些成绩,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王仁坤已到退休年纪,但永远是个赤诚“战士”,始终守望壮阔无比的山川,守望无比热爱的事业,持续为重大工程和国家战略工程建设,尤其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水电项目关键技术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江河上游,峡谷深处,高原腹地,依旧有他忙碌的身影。

江河奔腾不息,攀登历程不止。这就是王仁坤坚定践行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永不褪色的赤子江河情怀。


素材来源:成都院


相关新闻

  • 202024.03

    追逐更高“中国速度”——记“国家卓越工程师”王军

    1985年,中国中车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王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硕士校友)刚刚22岁,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去报到时,他从老家湖南衡阳乘坐时速40—50公里的火车,1600公里的路程颠簸了两天两夜才到。此后近40年,中国铁路速度不断跃升——时速从几十公里“巨变”到350公里,王军一直亲历并参与其中。不久前,王军荣...

  • 282024.02

    用创新突破书写“双奥”传奇——记“国家卓越工程师”李久林

    “很多人都被‘鸟巢’的外围钢结构所吸引。其实,它内部的混凝土柱子长短不一、倾斜各异,而且与钢结构穿插在一起。如果一眼就将尺寸、颜色相同的柱子和钢结构分辨出来,那么你对‘鸟巢’工程的了解就很深入了……”1月30日,在北京城建大厦的办公室里,刚刚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李久林(清华大学2018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校友)热情地为记者推介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两座北京奥运的地标性建筑是...

  • 312024.01

    矢志创新,勇攀工程科技高峰︱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工程师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重大工程、铸就大国重器作出了突出贡献。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景来...

  • 072023.05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清华大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4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在主楼后厅举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并致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袁洁,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邹磊出席并作为工程师学院理事单位代表发言。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出席并致辞。校长王希勤致欢迎辞。副校长杨斌、党委副书记过...

  • 202024.01

    祝贺,致敬!清华大学1个团队、11位校友被授予“国家工程师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尤政院士领导的智能微系统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王军、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仁坤、中建科技集团...

  • 202024.02

    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叶浩文:敢为人先,勇攀“中国建造”科技高峰

    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深耕建筑行业四十年,从事建筑工业化和超高层施工技术研究,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一路走来,叶浩文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工程建造领域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 312024.01

    国家工程师薛峰与他建的“好房子”

    1月,中建集团中国建筑大师薛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校友)每周都要来到门头沟沿河口村,检查洪水灾后异地安置房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提出细致的设计意见,这里离北京城区大概有2个小时的车程。7月底,门头沟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沿河口村的96户村民的房子被冲毁,将近200位村民都等待着入住新家。从11月底开始,在被冲毁的村子旁,围绕近30棵天然的核桃树,一片诗画乡村开始建造。这将是一个新的建筑奇迹——从启动到完工...

  • 202024.03

    点亮温度计量的“灯塔”——记“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张金涛

    凭着对基础研究的热爱和对原始创新的坚守,张金涛将继续带领这支挑战人类精密测量极限的科研团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将精密测量的极限一步步向前推进。

  • 212023.0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厚群——为筑就巍峨大坝添砖加瓦

    陈厚群,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主编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国家标准,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模拟地震振动台,攻克东江、二滩、小浪底、三峡、龙羊峡、小湾等众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陈厚群在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长江三峡,大坝卧江;南水北调,翻山越...

  • 162018.04

    物理系校友赵鑫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4月3日,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SME)公布了2018年“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