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居里夫人惟一中国弟子施士元走完百岁人生

2007-09-30 |

上世纪九十年代精神矍铄的施大师。

“常言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而我习惯于泰然处世,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这是919南京大学在庆祝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百岁寿辰暨文集首发式上,施老的一段讲话。那天,由于天气原因他未能到场,而是由他的大女婿、著名学者俞邃先生代为宣读。但这位老人的长者风范与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动并感染了到会的每位嘉宾。令人扼腕的是,就在9天之后,928520分,施士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但是,正如施老形容自己的一生“无忧无虑”,他虽离去,却已圆满走完这百岁人生。今天上午,施士元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

作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惟一的物理学博士,施士元开辟了我国的核物理事业,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的猜想。施士元在科研与教学领域专心致志地辛勤耕耘了近60年,不仅科研硕果累累,而且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物理人才,这些学生中迄今已有1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相当一批人成为我国“两弹”研制的骨干力量,这其中就有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的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

17岁成首届清华学子

施士元,又名公岛,笔名万乙,1908年3月18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20年夏,施士元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崇明三乐小学,旋即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六年学制,他五年完成。学习期间,凡遇数理化难题,他不是远而避之,而是锲而不舍,千方百计地求得其解。对待难题,养成无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1925年夏,施士元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清华大学首届学生。施老在回忆录中写道:和我一同进校的清华大学首届学生共有120人。只有男生,没有女生。入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到学校医院进行体格检查。120个学生中有3个因有某些缺陷,当即退学。后来这剩下的117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退学、休学的有三分之一。所以最后实际上只有80个学生毕业。那时,退学率很高,考试三门不及格就要退学,身体有病也要退学。在清华大学的大部分时间,施士元在图书馆看书、做题目,或到林间草地上读外语,或偶尔到校园附近的圆明园散步。四年间,他学习认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居里夫人让他免考读博

在回忆录中,施士元说:“居里夫人对我的影响最大,她那不屈不挠的性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让我终身受益。”1929年底,施士元来到巴黎大学,当时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都分散居住在城市的各处,巴黎大学外面有一条马路叫做学生路,路边有个小旅馆,当时他就住在三楼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仅有一床、一桌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当时施士元在那里生活了近四年。

在巴黎大学注册时,施士元收到了一叠教授名册打印件,上面排列着数十位法国学者和各国移民科学家的名字,其中有居里夫人。在清华大学四年级学习的《近代物理》最后一章“放射性”中曾介绍过居里夫人,这位法籍波兰科学家是举世闻名的镭发现者,于是施士元就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尊敬的居里夫人: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于192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国内江苏省官费留学来到法国。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工作,不知能否接受?”这封信是周三发出的,星期五施士元就接到居里夫人的亲笔回信,约他星期六上午8点去她的镭研究所面谈。当见到那位满头银发的西方科学巨匠时,施士元把清华大学校长的推荐信交给居里夫人。通过简短的交谈,居里夫人说:“按规定,到我的研究所必须通过考试,但因为施先生通过了国内的考试,所以可以免考,直接来工作。”就这样,施士元成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惟一的物理学博士。

在施士元的眼中,居里夫人是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的师长。在施士元做实验时,居里夫人经常站在他身边,反复提醒必须注意的事项,叫他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身体,要屏住呼吸,防止把放射气体吸入体内。留法期间,施先生和居里夫人及其助手一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发现了α射线精细结构的能量与一些γ射线的能量严格相等。

施士元的博士论文答辩是在巴黎大学理学院阶梯教室进行的,由居里夫人等三人组成答辩委员会。施士元的博士论文答辩很顺利,答辩结束,居里夫人宣布休会20分钟。一会儿,三位大师从会议室里走出来,居里夫人满面春风地宣布:“论文通过,很好。”并向施士元伸出手,祝贺他论文答辩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25岁成全国最年轻教授

1933年,施士元婉言谢绝了居里夫人希望他留法的要求,虽然那里有居里夫人这样一流的老师指导,有世界上最好的实验设备,还有许多重要课题等着研究。但施士元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当年学成报国的宿愿。他应中央大学之聘来到南京,成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他只有25岁,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19331952年的19年中,他每学期开2门课,有时开3门课。除无线电课程以外,其余课他都开过。

由于当时只有外文参考书,没有中文教材,因此他在讲课过程中,常常自编讲义,先后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光学等讲义。他一般在开课前半年或者几个月,参考国内外相关的书籍、编写讲稿。第二天有课,他前一天半夜醒来就会考虑把第二天课怎样讲好,以求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在他的教诲下,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人才。

创建中国核原子物理专业

施士元为了配合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在校领导支持下,创建了原子核物理专业。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以后,苏联来我国几个大城市,进行原子能和平利用图片资料巡回展览。

施士元和南京大学一批师生到上海苏联展览馆参观学习。会上来了十几位苏联专家作学术报告。翻译人员没有专业知识,牛头不对马嘴,听者茫茫然。为弥补僵局,施士元作辅导报告,深入浅出,听众恍然大悟。出版社得知此讯,索要施士元讲稿,成书出版。《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就这样于1960年出版。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过后多年,这书依旧是从事反应堆设计的学生们的入门教材。

作为居里夫人的学生,施士元开辟了我国的核物理事业,成为中国核物理研究最早的开拓者,施士元成名很早,但因种种原因,解放后未能参与我国核发物理的一线研究工作,未能成为“两弹一星”的功勋。但他在科研与教学领域专心致志地辛勤耕耘了近60,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物理人才,这些学生中迄今已有12人之多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相当一批人成为我国“两弹”研制的骨干力量,更有后来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的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

80岁学油画写唐诗意境

79岁时,施士元退休。退休以后,他做了两件事:第一是编写了130万字的《汉英物理学词汇》,从1982年着手到1987年完成,1993年出版,历时10年;第二件事是无师自通学油画。80岁时,施士元开始学油画,十多年间,共创作了一百多幅油画,内容主要是风光和人物,其作品《雁归来》还参加了1993年中国油画展。虽然油画是西方人的,但施老的油画意念却完全是中国化的。在他看来:“自然界丰富多彩,因此油画的内容也各色各样。我是结合了唐诗和宋词来画油画,油画的内容与唐诗和宋词结合起来。”柳宗元的《江雪》、王勃的《滕王阁序》、《诗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孟浩然的《春晓》等名篇里的意境都曾化作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跃然纸上。

(来源:扬子晚报 转自 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

  • 122007.10
  • 192017.12

    陆士嘉:做中国的居里夫人

    陆士嘉是国内外很有名望的流体力学家,是现代流体力学大师和奠基者之一普朗特的学生。她参与创建了北京航空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办者。她被列为....

  • 272010.12

    校友总会看望“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院士

    12月24日下午,清华校友总会理事、《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到中关村家中看望了何泽慧院士,并向何泽慧院士送上新年的祝福。

  • 062007.08
  • 192012.01
  • 182019.10

    居里夫人后人追忆钱三强:他是我父母学生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个

    “钱三强从1937年到1948年在法国生活了11年,关于他的记忆永远不会从我们家人的心中抹去。他是我父母最亲近的一位学生,也是他们的一位朋友……”

  • 232022.06

    中国物理界的首位女院士,不仅仅是钱三强的夫人

    她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物理领域第一批女院士。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何泽慧院士。 她以满腔的热忱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积极推动了祖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何泽慧(1914.3.5-2011.6.20),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1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她的科学人生,表达深...

  • 262021.07

    百岁院士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7月26日,王希季迎来100岁生日。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时间倒回到1950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上午,驶向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几十名中国...

  • 022008.06
  • 052021.08

    百岁人生的“美”与“乐”

    在北大畅春园许渊冲先生的书房中,悬挂着一幅墨宝:“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这正是他一生工作的写照。在清朗明媚的初夏,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在灯下展卷翻译的背影。但是,许渊冲先生毕生追求、创造的“美”与“乐”,将一直烛照着后辈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共同创造更辉煌的翻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