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刘宁:在唐家山的153小时

2008-06-12 |

——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

徐文青

刘宁,1962年生,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现任水利部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刘宁

刘宁指导武警水电官兵施工

  53122,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全面打通,原定高方案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61一早,水利专家、武警水电抢险部队开始陆续撤离。

  热火朝天的唐家山堰顶趋于平静。搭上毛巾,走出帐篷,刘宁和岳曦照例来到泄流槽察看。在通畅的渠道里,这两位唐家山上的最高指挥官谁也没有说话。刘宁走得很慢,时而踱步丈量渠道宽度,时而摸摸边坡是否牢固。渠道的端口,连接着的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临湖而立,看着平静的湖面,环顾两侧被刀削过一样的高山,刘宁疲倦的脸颊上露出坚毅的神情,长舒了一口气。6118,刘宁登上飞机离开唐家山。

  从5269来到唐家山,他已经在此战斗了153小时。

上山

  油料上来了,我们就踏实了。5月29,记者乘直升机飞抵唐家山堰塞湖,这是第一次见到刘宁时,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话语中满含欣喜和激动。刘宁是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他带领水利专家们,负责整个唐家山堰塞湖抢险避险方案的设计、修订以及施工指导

  接到上山的命令时,刘宁还在震损水库大坝上勘查。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刘宁迅即赶赴绵阳,与长江委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们紧急汇集。

  521,在突破重重困难后,直升机首次飞抵唐家山,然而,留给刘宁等人勘察的时间却只有短短1个半小时。在对堰塞湖进行实测后,水利专家表示,如果蓄满水,库容量将高达3亿立方米。而1亿立方米的洪水,足以吞噬一座50万~1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

  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温家宝总理乘直升机查看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并于当晚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了处置原则;回良玉副总理多次询问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水利部部长陈雷、副部长矫勇、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多次飞抵唐家山排险现场检查指导。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刘宁感到沉甸甸的压力。为尽快拿出方案,刘宁和专家们一起,昼夜奋战,一天基本上就睡3个小时左右。在此之前,刘宁还担负了处置紫坪铺、都江堰险情的重任,片刻也不得休息。来不得半点犹豫,把险情、灾情降到最低,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刘宁的话掷地有声。

  525日凌晨,唐家山应急排险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完成。526一早,简单收拾行囊,刘宁开始了唐家山现场工作之行,9时,刘宁踏上唐家山的土地。

思路

  上山之后,刘宁和专家们发现,唐家山堰塞湖的结构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施工实际与原定方案也存在很大不同。更大的难题是,因为地震滑坡导致深山峡谷中交通中断,施工机械进场无路可循,唯一的通道就是空运。然而,那几天却很不凑巧,天气非常不好,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尝试,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

  值得庆幸的是,26日,云开雾散,天空放晴,飞机可以降落了。当日1113分,随着第一台挖掘机的顺利投放,600名水利专家与武警官兵欢呼雀跃。

  然而,刘宁此时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他深知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他们只有短短10天的施工时间,在没有图纸、计算机、打印机等最基本的工具下,如何让所有抢险人员统一认识,让普通的武警战士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形,理解施工要求,高效率展开施工,这是刘宁深夜里还在思忖的问题。

  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镇脚。在反复研究之后,刘宁把方案的中心思想编成了顺口溜。一看就懂,很好记,战士们领会起来快,施工忙而不乱。武警水电部队挖掘机操作手徐杭伟说。

  为了掌握施工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刘宁每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泄流槽施工现场去勘察,一天至少要走五六趟,从堰体下游走到上游,反反复复。

会战

  27日,随着挖掘机、推土机以及油料、物资给养的陆续到位,唐家山堰塞湖会战全面打响。

  为了在短时间内降低泄流槽底部高程,让湖水泄流出去,有效减少上游对堰体的冲击,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要求是:停人不停机,风雨无阻。别无选择,只能跟时间赛跑,跟老天爷拼速度。刘宁说,工程早一天完工,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少一分威胁。

  施工强度如此大,但施工环境却是异常的艰苦。余震不断,山体滑坡严重并一直在继续。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危险的还是在我们的脚下。我们不知道这下面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溃坝不是不可能,这才是最可怕的。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岳曦神情凝重地说。

  然而,作为水利部的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7天来,刘宁始终坚持在堰顶,与战士一样,住帐篷、吃干粮。因为所有物资都是空运,给养相对紧张,水更是金贵。上山以来,刘总就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服。因为长时间持续工作在工地,他的皮肤被晒得红黑。秘书刘斌一直陪在刘宁身边,他告诉记者,刘总每天只睡不足4小时,因为过于劳累,加上所住帐篷潮湿,他的腰酸疼得厉害,有时在梦里疼得惊醒。同行的光明日报记者说:刘总憔悴了很多,看到他依然和蔼地笑,我的鼻子一阵酸楚。

  刘宁不心疼自己,却心疼战士们。28日,风雨飘摇,战士们顶着大雨抓紧施工,作为副总指挥,刘宁冒雨相陪。在结束数次会商后,已是深夜,繁忙一天的唐家山恢复平静,只有沙沙的雨声,和一个彻夜难眠的身影。

  后记:53122,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比预定时间提前3天完成高方案目标任务而结束施工。在将600多名抢险人员安全撤离唐家山后,刘宁与现场指挥部主要负责人再次察看完泄流槽,最后撤离,安全地返回绵阳市驻地。在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见到刘总时,他正赶赴机场,准备再上唐家山查勘堰塞湖监测情况。看着刘总匆忙的身影,一句诗句不禁在耳边响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转自:中国水利网站 200867

相关新闻

  • 012008.06

    【抗震 清华人在行动】第一线的清华人

    林皋:79岁院士为紫坪铺水库大坝“会诊”林皋,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我国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 182020.08

    2015年 第04期, 总第53期

    2015年 第04期, 总第53

  • 152016.03

    系运会精53班造型

    精仪系运动会精53班的造型。

  • 232016.03

    清华大学1953年大事记

    1月15日 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委员成立。在本校石油系的基础上,北京石油学院于9月成立。4月2日 校刊《新清华》第一期出版。4月21日—24日 全校学生举行“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制”)测验。7月4...

  • 292023.05

    机械、动力两系1953届毕业70周年交流座谈会举行

    2023年4月29日上午,机械、动力两系1953届校友毕业7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李兆基A407举行,14位校友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机械系1953届校友,原机械系党委书记陈丙森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机械工程系党委书记熊卓对老校友回到母校表示欢迎,老校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一生,通过返校交流,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清华精神。随后,各位老校友发言。最高龄的校友叶庆荣回顾了自己在县城学习、不断努力考入...

  • 132020.08

    1953

    原校长陈吉宁参加机械类1953届校友毕业60周年纪念会和校友们亲切交谈(2013)。1953届本专科毕业生665人,研究生4人。本年招收本科生1703人。

  • 182020.08

    2015年 第03期, 总第52期

    2015年 第03期, 总第52

  • 172022.08

    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

    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最新一期公告(WGSBN Bulletin),公告称,经小天体命名工作组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大中星”。“王大中星”的命名公告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2022年第11号公告封面图王大中院士王大中,1935年生人,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

  • 282016.03

    15年后重聚

    毕业15年后的聚会(发42)

  • 182020.08

    2015年 第03期, 复72辑

    2015年 第03期, 复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