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田野:不拒做小事,不畏做大事

2009-07-28 |

——记2002公管博士、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田野

田野,1973年生于辽宁沈阳。1992年至1998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2年获管理博学士学位。2002年始,历任天津市东丽区区长助理、东丽区旅游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东丽湖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旅游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东丽区程林街党委书记等职。2005年至今,任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青联副主席。

1998年,当田野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时,清华公管学院还未正式成立,但它已经­显露出了一股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学术和事业团体,并把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办院宗旨。

在苦读了四年顺利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后,田野面前展现出了宽阔的就业道路。一家大型民企向田野提出了邀约,虽然许多具体的事项还未商定,但已不无暗示地给出了可预期的百万年薪。

这份盛意着实让田野感到沉重。思考了两天后,一个初夏的傍晚,他来到清华园内的荒岛(近春园遗址),园内几棵树木枝头尚留的春花已无清新的香气,空气中那隐约的凉意还没有退尽,几天来因取舍选择而坐立难安的他此刻突然平静下来:当初进入清华时的理想是如此坚定,四年后怎能轻易迷失自己。人生的决策绝非一次偶遇的博弈,区区百万年薪就能让自己的积累和沉淀瓦解吗?就能让自己的高远之志动摇吗?若进公司,至多为了数百人的利益最大化添砖加瓦;若去地方、去基层,努力奋斗,或可造福一方百姓,二者器局的浅深,断不可同日而语。

入大流,从基层做起

田野做出了选择:要去基层。

田野的第一份工作是天津市东丽区区长助理。20027月上任后,他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尽量下到村镇等基层调研。

一到地方,田野便被委以要职,身居乡镇一把手。乡里来了个大学生,是个博士啊,还是清华的呢!田野来了没几天,清博士的名头已经­传遍了四邻八乡。虽然自己学历高,又是领导,可身边的助手都是老同志,论经­验、论阅历,个个都在田野之上,如何服众,如何理政?田野的压力可不小。

初来乍到,中国人都讲个以礼相待,先摆三分敬意在前面。可是暗地里,大家都在估量,看看清博士究竟有几分水平,按成绩论褒贬,那可是丝毫不含糊的事。田野暗自思忖:自己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大家认同你的学历,但学历是否就是能力呢?年龄与学历能给一个人带来优势,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怎样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经­过实践中的一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他终于找到自己的定位。

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学风和教育方针历来就以稳重、务实为特点。这对田野已然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层几年工作下来,田野对于“踏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将其归纳总结为三句话:

“不拒做小事,不畏做大事”——作为基层干部,经­常要面临大大小小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干部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做基层工作不能急躁,不要急于让群众马上接纳你。融入新的团体,并形成自己的定位,这是需要时间的。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基层干部更要坚持正义,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而且不事张扬,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处理。

这些都是田野在乡土实践中的切身体会,然而能将经­验提升为一种指导性原­则,便要得益于多年严谨的学术训练了。而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磨练,也使得他把书本上略显呆板的理论洗尽铅华,凝成更简要、更朴实、更和谐的为政之道。

2003年,当田野作为嘉宾回到母校做报告时,出现在清华学子面前的,已然是一位有着学者气质的基层干部了。当现场的同学请他一言以蔽之地谈谈工作经­验时,田野精炼地作了如下表述:“有个性,很团结;有能力,很勤奋;有权威,很民主。”同学们无不为之折服。

展大志,以踏实与创新为本

寒窗苦读十数载,对一个领域的研究深入到博士阶段以后,大多数人在选择工作时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和专长。田野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是工科,博士阶段读了管理,最后却抛开自己的专业,转而从事地方工作,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可惜,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大材小用”。

田野却从不这样看,基层工作在他看来绝非小事,再烦琐的事情他也会认真去做。而七年的学习经­历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他从事地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理工科与文科兼具的教育经­历培养了田野做工作的几种能力。

首先是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如何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如何进行组织协­调,怎样处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都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做支持。特别是做基层工作,当需要对一个环境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现象进行思考时,没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第二是管理能力。尤其是表达和沟通能力。沟通并不局限于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沟通的学问。表情和行动上的沟通在工作中常常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领导,在与下级的沟通中要用下级熟悉的措辞和说话方式,还要学会将自己所掌握的政策和所拥有的业务能力恰当地表现出来。

第三是业务能力。清华的教育无疑为田野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让他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田野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其实说来也很简单,不过是“踏实”与“创新”二词。踏实是田野的处世基调,而创新更是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立足点。从《尚书》一脉而来的“日新”传统,今日再次成为中国的主题。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全民皆务的大事。制度要创新,管理方式要创新,社会生活要创新…­…只有当创新成为一种切实的需求,而不是人为设定的目标时,在人们的头脑中才会真正培养出创新的意识。社会基层是政治的土壤,站在改革阵地的最前沿,身后是一个时代剧变的潮头,作为基层干部的田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基层的踏实工作中, 田野锻炼了自己的管理、领导能力,更在实践中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这些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使他对中国国情有了具体的认识。

­过一年多的调研学习,200311月,田野兼任了东丽区旅游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并担任东丽湖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和旅游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职务。在旅游开发总公司,田野初试身手,从管理着手,致力于班子队伍建设,不到半年就使总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效率大幅度提高,业绩迅速增长。田野把总公司打造成了一个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生命体。

20044月,田野正式担任天津市东丽区区长助理,程林街党委书记,继续为人民服务。几年时间过去,天津的工作经­历磨砺了田野的意志,也褪去了田野学生时代的书生气,为他增添了沉稳和睿智,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他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立大业,造福一方百姓

2005年,带着一贯的踏实与创新,田野调任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历史性地成为技工大省。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工大省却开始面临“技工荒”的深度困扰。“技工荒”不是“荒”在总量上,而是“荒”在结构性短缺上,即技工中高技能人才少、青年技工少。田野来到辽宁的那年,全省460多万企业工人中,35岁以下的青年技工有231万人,占企业总人数的50.2%,28岁以下的青年技工只有111万,占企业总人数的24.1%。

鼙鼓响,思良将。田野敏锐地意识到,人才创新是辽宁团组织工作的重点所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技工队伍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是一个地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核心要素。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大量能熟练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青年高技能人才。

在调研了辽宁省的青年工作现状之后,田野果断决定,筹集创业基金、壮大导师队伍、扩充创业基地,实施“青年技能振兴计划”,助推青年就业创业。

按常规,一名技校毕业生从上岗到顺利成为一名技师,平均需要18年时间。田野拿出他的创新精神,对这一“老规矩”进行了大胆突破。“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奖励政策规定,在省级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各工种第一名的选手,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由团省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辽宁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晋升为技师,原­为技师者晋升为高级技师。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青年职工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渴望,在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局面。

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田野深知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把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推广到青工培训上。“青年技能振兴计划”倡导企业及团组织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通过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流和绝招绝技观摩等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技术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学技成才。在一些试点城市,田野还尝试开展了“二元互动式培训模式”,一个徒弟分别有理论与技能两位师傅,对青工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用分数说话。

在田野的带领下,辽宁收获的不仅仅是为企业创造的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全省青年职工中形成了钻研技术、创优争先、矢志成才的滚滚热潮。在辽宁省进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这种氛围和热潮显得犹为珍贵。随着一系列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田野进一步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促进青年职工技能素质提升。让青年人在竞争中树立起方向感和成就感,并在不断追求更好成绩的种种努力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几年来,辽宁省建设了114家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各级青工技能培训3千余场,培训青工近20万人;组织市级以上竞赛210余场,参赛人数2万余人次;先后培养青年高级工2万余人,青年技师1800余人,青年高级技师400余人。沈阳市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全国惟一一家以城市为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这些成绩并没有让田野停下脚步,他看到,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培养青年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省委的工作也要继续创新深化下去。目前,他已对深化青年技能振兴计划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今后5年,培养青年高级工3万名,青年技师3000名,青年高级技师1000名。这意味着,辽宁省将造就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为辽宁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创新计划的实施,不仅影响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更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贡献。田野最初那朴实的,想要造福百姓的心愿,一直在不断变成现实。

现在,身为团省委副书记的田野,仍然一如既往地往基层走。他坚持认为,一个好的团干部,要常去基层看一看,要以认真踏实的态度解决问题。与人进行沟通是团干部的重要能力,更要具有务实工作的精神,不要浮躁,珍惜时间。他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殚精竭力,他戮力于切实地整合青年人才资源,他关心特殊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今天的田野回头去看当年的自己,博士毕业的时候面对众多可能,最后选择了挂职可以说是理性思考加感情冲动的结果。要去基层的念头更多的是源于社会责任感,这是理性思考。但年轻的田野记得有人说过,如果能做好县委书记,就能做好国家的书记。这点青春涌动的激情,不能不说是感情冲动。然而今天,当看到自己的努力工作使得成百成千的人受益的时候,田野说:“现在走过来感觉丝毫都不后悔,我很快乐也很欣慰,感觉在实现自我价值,自己能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管理是一门科学,领导是一项艺术。踏实体现了一个人博大的胸怀,创新更需要长期的智慧和勇气。田野的身体力行,令我们看到原­来行政工作亦可为一篇情文并茂的隽永美文。每每想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得地感到欣慰——教育在反哺社会,知识在改变命运。我们亦坚信,会有更多的清华学子,走进基层,为祖国奉献青春。

噫!咨尔清华人,国之大任在尔躬,戮力尽功!

(记者 黄婧)

转自《清华人》2009年第3

相关新闻

  • 292016.03

    一字班大事记

      1. 开学:1981 年9 月5 日《新清华》第832 期报道:来自祖国各地的一千九百多名新生,于八月二十六日开始报到,九月二日开始上课。一字班开学典礼于八月三十日在西大饭厅举行,本届新生绝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大都是十六到十八岁,女生比例占14% 以上。 2. 两则报道:全国学联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安徽芜湖召开,清华大学校学生会主席林炎志接替伍绍祖担任全国学联主席。高校手球邀请赛在上海举行,清华男队七战七捷荣获冠军。

  • 052016.12

    纪念陈省身:过于功利的研究成不了大事

    陈省身曾言:“数学最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相当长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过于功利的研究终究成不了大事。”

  • 122020.08
  • 242016.03

    清华大学1971年大事记

    12月11日 四川绵阳分校大体建成。本年 下半年校内进校战备挖防空洞施工。 注:资料选自《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 232016.03

    清华大学1951年大事记

    5月12日 教育部转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复,将厦门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三校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系,该设航空学院。8月 教育部下达本校1951年暑期各科招生名额为940名。9月24日 校委会...

  • 242016.03

    清华大学1973年大事记

    1月4日 校学术委员会成立,张维任主任。6月21日 全校2000多名三年级学员举行毕业前的综合训练誓师大会。9月11日 本校举行迎新大会。第三届工农兵学员近2000名到校。10月13日 本校举行新生田...

  • 232016.03

    清华大学1952大事记

    6月6日 教育部规定,自1952年暑期起,各高等学校一律废止以往一般性的招收转学生办法。9月19日 教育部批复清华、燕京、北大三校工科院系调整人事方案。清华大学原有的文、法、理三学院各系除留下20多人外...

  • 242016.03

    清华大学1958年大事记

    3月7日-16日 全校6500人(其中学生5800人)赴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3月下旬 本校开始进行大规模造林活动。8月15日 本校举行西湖游泳池完工典礼。该工程自7月1日启动,用时1个半月,由全校万名师生义...

  • 122020.08
  • 182016.04

    任继愈:大师小事

    纪念学者任继愈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