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清华大学程京、吴良镛、吴佑寿3名教授获首届“京华奖”

2014-07-02 |

 

  清华新闻网5月13日电(特约记者 郑 妍)5月8日,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暨首届“京华奖”颁奖大会举行。我校医学院程京教授获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电子系吴佑寿教授获“特别荣誉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为获奖者颁奖。

  为肯定和鼓励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为首都建设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促进优质侨务资源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京华奖”,作为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首届授予10人“京华奖”、19人“特别荣誉奖”。

  程京教授今年51岁,美国归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在生物芯片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创立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以及国产生物芯片技术首次向美国的出口转让,企业在北京纳税总额超过6000万元。应用其生物芯片技术,北京市首次开展了全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受检人数已逾20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并担任北京华侨科技创业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吴良镛教授今年92岁,美国归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佑寿教授今年89岁,泰国归侨,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数字通信与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数字通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的SCA型数传设备应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监测系统,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编辑:襄桦

 

 

吴佑寿,教授。广东潮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4年入西南联大,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淀粉闰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中方成员。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研究,领导研制的SCA型数传设备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监测系统。负责研制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和国内第一台TJ--82图像计算机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单路集成化PCM编译码器》、《二级印刷体汉字的识别》等论文,主编《高频电路》。系统地研究了编码、数据压缩、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微弱信号接收等通信领域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机,为开拓、发展中国数字通信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

相关新闻

  • 102019.06

    吴良镛: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吴良镛的人生写照。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汪菊渊....

  • 162004.04
  • 042004.06
  • 242022.05

    吴良镛:一生为谋万人居

    圆圆的脸上总是挂满微笑,平易近人、和蔼友善,两院院士吴良镛给人的印象一贯如此。5月7日是吴良镛的百岁生日,期颐之年的他每当谈及城市、人居时,眼里仍会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因为这是他毕生挚爱的事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墙壁上,挂着他亲手书写的四个大字“匠人营国”。作为建筑界的泰斗,这位老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崇高理想。立志学习建筑,毅然回国建设将建筑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这与吴良...

  • 262024.02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科学,让中国建筑...

  • 182024.09

    吴良镛:人民建筑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5.02

    吴良镛:我的求索之路

    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一个人的一生不能不思考到底想要做什么,立志是人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志向往往并非一蹴而就,是伴随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一步步确立下来的。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方向,与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吴良镛先生我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祖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

  • 122020.08
  • 072011.01
  • 11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