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怀念恩师王继明教授——文革中的一件事

2019-01-14 |

左起:赵雨舟、王先生、程声通(1987?雨水道鉴定会)

研究立题 举步维艰

1975 年,建工部立题研究大面积工业厂房雨水排除不畅的问题,由清华大学主持,一机部作为协作单位派人参加。

研究项目由王继明教授挂帅,研究组成员有清华实验员徐冲、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工程师赵雨舟,我作为一机部八院的代表,又回到阔别了七年的母校。当年,王先生已经年过花甲,不仅要制订研究方案、安排人力、组织研究,还和我们一起上上下下安装仪器、测量数据。

研究初期的任务是建设一个试验台架,安装实验管道系统。我从北京变压器厂(我以前工作过的甲方)借来电焊机,在给排水实验室大厅里摆开战场。徐冲和我是台架建设的主力,徐冲的动手能力令人惊叹,车工、钳工、焊工、钣金工的活,样样拿手,而且活计漂亮。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建起一个20 多米长、3 米多高的钢架,安装上有机玻璃管道和各种形式的雨水斗、汽水分离器以及各种测流、测压装置。台架建成以后,做了一些实验和测试,取得一批宝贵数据。

雨水道研究项目可以说是生不逢时,1975 到1976 年,是国家的多事之秋,清华园是重灾区。无休无止的“批林批孔批周公”、“反击右倾翻案风”,严重干扰了研究工作的进展,加之伟人逝世、唐山地震等,致使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直至1978 年,全国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王先生才又带领新招收的研究生完成了此项研究,1980年代中期进行项目鉴定。

时局诡谲 师生情真

1976 年清明节,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四五事件”震惊世界。事发当天早上,我送过小孩去幼儿园,就去到广场瞧热闹。只见广场上聚满了人,有游行的、有演说的、有唱歌的、有举牌站着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和对“四人帮”的憎恨。我亲眼见到有人在诵读那篇荡人心魄的诗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在周总理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传说天安门广场很热闹,今天总算见到了。置身那样的环境中,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油然而生,我被人们的热情、执着、胆略、睿智深深吸引,十分投入,竟然忘记了时间。约莫10 点钟,有人拍打我的肩膀,回头一看,原来是八院的一个同事,他告诉我,广场外圈好像有便衣围上了,赶紧走吧。于是我就乘车来到清华,见到王先生、沈英鹏、徐冲和赵雨舟等人正在吃午饭,我就将在广场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向他们介绍。我自己能感觉到,介绍是带有感情的,语言有加工色彩;在座各位听得也很投入,还不时问问情况。

不出所料,广场当晚就出事了,群众集会被残暴镇压。在之后几天,各单位都要按规定清查与天安门事件有关的人和事。八院北京工作队的人很多都去过广场,“学习”气氛比较轻松,大家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议论一番就都过了关。在“四人帮”淫威下的清华园却陷入一片恐怖,每个人都被要求交待揭发:事发当天,你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谁去过广场?甚至发给每人一支铅笔一张纸,要求背靠背写出来。那些天去过广场的人,在清华简直就是反革命嫌疑犯。

在八院“学习”几天之后回到清华,老师们看到我神情轻松,都感到很释然。他们在清华,一个个如惊弓之鸟,也为我捏一把汗。当他们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王先生轻轻地说:你放心吧,那天的事我们谁也没说。王先生这里说的,就是清明节那天我向他们转述天安门广场见闻那件事。王先生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心里飘过一丝丝暖流。要知道,他们这么做需要多大的勇气,承担多大的风险啊!在当时的气氛下,包庇一个去过天安门广场的人,就相当于包庇一个反革命;万一遭人揭发,他们所受到的冲击,可能比我还要严重,因为他们身处漩涡中心。

几位师长的举动,表现出对学生的挚爱,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原载《八院十年话沧桑》,2016年5月

2019年1月11日修改


相关新闻

  • 142019.01

    沉痛悼念清华大学王继明教授:师爱无疆,百年风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继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10日18时48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3岁。

  • 262015.04

    祝王继明先生百岁寿

    2015年4月26日,晴空万里。今天是清华大学104周年校庆,也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百岁寿星王继明先生祝寿大会。 祝寿大会是环境学院主办,王继明先生的....

  • 102020.08
  • 192022.10

    单霁翔:这辈子,我做的是一件事

    每次我去,老师们都会问我:“最近都读了什么书?你来谈谈你的体会。”张忠培教授甚至会在我去之前写好要问我的提纲。等我到楼下,他的茶已经沏好,我知道,两个小时之内,我不会离开他的家门

  • 272021.08

    他是杨振宁的老师,回国后“只做了一件事”

    “全国科学大会号召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样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愿再一次申请加入党组织,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献给党,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听从党的调配而竭尽全力。”——摘自张文裕1978年5月《入党志愿书》

  • 042024.01

    徐良亮:一辈子只为办成一件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62023.06

    张礼:一生只为一件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13.12
  • 202021.10

    刘永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

  • 162009.06

    “文革”期间二三事

    孔祥应(1964土木)“文革”期间工宣队进校后,我在校机关工作,有几件事件回忆于后。(一)五位大师同游清华园1974年11月初,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组织在京的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含人大常委会委员、副委员长1人)和全国政协委员(含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1人)视察北京第一机床厂,顺义县天竺人民公社,驻杨村解放军某部和清华大学等单位。清华大学全国人大代表4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也随之参加,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