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5级

清华、自行车和我

2016-03-29 | 刘日鹏(电机系85级校友) | 来源 摘自《清华人》1985级1990届毕业20周年纪念专刊 |

考清华一直是我高中时的梦想,但在入学前,除了她的大名鼎鼎,对清华其实了解得并不多。就连清华五年学制,也是在入学前才知道的。更不用说,在清华,还有一件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自行车。

1985年9月3日下午,经过一夜颠簸,坐火车,转校车,终于来到了清华园大礼堂前。清华园大得惊人,礼堂前的大草坪上,三三两两或坐或卧着一些高年级学生,享受着开学前难得的休闲时光。当时已经接近下午五点左右,大部分接待的老师和同学可能都吃饭去了,只剩一个4字班的学长把我送到1号楼的宿舍前就匆匆离开了。宿舍里,几位先到的同学在躺着休息,我当时满口乡音,和别人说话别人也听不懂,晚饭也不知道怎么吃,多亏我老娘有先见之明,临行前在我包里塞了几个鸡蛋,就权当晚餐了。由于到时已是傍晚,行李还没有到,于是就和衣躺在光光的床板上睡了一夜。

刚来到大城市的我,总是怯生生的,对大城市既充满渴望,又充满恐惧,就连去食堂怎么吃饭都不知道。好在我班耿一兵同学古道热肠,亲自带我去第六食堂吃了在清华的第一顿饭。买饭的流程和以前高中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但一顿饭下来,流程基本熟悉,生活问题解决了,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就稍微好点了。

上课后很快发现,在清华园里没有自行车是寸步难行的。入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有先见之明,在入学的行李里就托运了自行车,其他有准备的同学也在开学一二周内相继购买了自行车,眼看走路上课的同学越来越少了,于是赶快跟家里申请资金,备述没有自行车而降低竞争力之苦,家里的钱很快到了,但一再叮咛,出门别遇上了骗子。

其时,北京有两个自行车市场,一个在西四,一个在北新桥。据说北新桥那个可以砍价,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下午,耿一兵、赵群主动陪同我一同奔向北新桥。由于这是我进入北京后第一次出校门,心里十分忐忑,非常担心丢失了同伴。北新桥那条街上,人头攒动,我们三个人不时被人挤散,又不时合拢。当时,赵群戴了一顶军帽,帮了我大忙,每当我找不到他们时,就跳到高处找这顶帽子,由于北京人秋季大多不戴帽子,所以,那顶帽子很显眼,我一下就找到他们了。

转了半天没有找到车市,于是我们三人停下来围在一起查地图。一会儿过来一位老者,花白头发,穿夹克,面容慈祥,上来就问:“小同学,你们找什么地方?”我们说:“找自行车市场。”他说:“你们不用查了,从这往前走两个胡同,右拐就是。”我们连忙道谢。他又说:“你们年纪小,出来买东西前一定要打听清楚,最好先给人家打个电话,看看人家有没有东西,万一人家没有,你就白跑了。我平时买书就是这样买的。”

根据老者的指引,我们很快找到了地方,并和一个人谈好了价钱。这时候,突然从旁边杀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提醒我们说这个车带有问题,回去后肯定不能用。车主一听就急了,但那个年轻人并不害怕,说你不能这样害他们,他们都是学生。听了这话,我们马上表示不要这辆车了,那个车主尽管生气,但很无奈,只好拿出了一条早已备好的车带送给了我们,看来他内心也是知道车的毛病的。那个年轻人拿过车带说,这条带还差不多,我们这才付了钱,向年轻人道谢,一路春风得意,回到了清华园。

买车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影响。直到如今,那个老者和年轻人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他们让我感到了北京人的热情和仗义,这种热情和仗义又传递到了我的身上。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也经常主动为别人答疑、指路,特别对那些刚到北京的人,我有时还会主动送上一程。每当看到这些人在我的指引下,解除了对北京的陌生和不安,我就想到了当年的我,想起了那位老者和年轻人。尽管我不知道他们如今身处何方,但我仍在内心祝福他们:感谢您,北京人!

有了自行车,生活便如鱼得水。骑着自行车,我们班的同学分别去过长城、野山坡、十渡、云水洞、龙门涧……北京的很多景点,都留下过我们的欢歌笑语。我们还学会了修理自行车,班级利用班费购买了修车工具,我们还曾经多次组织起来,义务为校内同学修理自行车。能够帮助别人,内心感到很充实、很快乐。

1986年五一假期刚过,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早晨起来上课,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寻遍一号楼的边边角角,毫无踪影。我是我们班第一个丢车的人,大家当时都很不理解。堂堂清华学子,都是来自祖国的精英和天之骄子,这么高尚的人,怎么会偷车呢?所以,大家当时都怀疑是校外人干的。自行车是我在清华里最大的家当,损失很惨重,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班赵群同学主动在班级会议上倡议大家给我捐款,大家共计给我捐赠了大约三十几元,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我内心充满感激,心想:将来我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各位同学。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发达的可能性离我越来越远,尽管我毕业于清华大学,但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现在能报答大家的,就是多参与班级聚会,利用人在北京的便利条件,做好迎来送往工作,以实际行动来感谢大家当年对我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借毕业二十周年活动这个机会,向电5班所有同学说一声:谢谢啊!

清华丢车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 慢慢变得可以理解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学习好和品德好,完全是两码事。学习好,并不能代表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在清华园里经常会听到老教授讲,要学会做学问,但更要学会做人。这句话,当时不甚理解,但现在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正因为现在理解了,而且感到重要了,所以,希望把它送给现在的学弟学妹。这句话,尽管现在不一定理解,但要记住。


相关新闻

  • 162021.06

    化学72班的“骑士”们

    清华是一个偌大的园子,如果不骑自行车的话,是没法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的。然而,十几年前,在我刚进清华园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受伤却让我在好几个月里没法骑自行车。回想起那段岁月,回想起那些在困境中默默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我的心中时常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 192024.02

    清华精神30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

    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镕基老学长的话表达了清华人共同的心声。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来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难忘的,为每一位学子打上了深刻的清华印记,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回首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中就会涌起无数的怀念、热爱、感恩、祝福和期待。

  • 272010.05
  • 052010.08
  • 172017.07

    曹景行:清华园住了三千天

    一个老新闻人能够退下来到大学教书,才算是完整的专业生涯。

  • 032016.03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

    忆起清华生涯,我对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印象最深,好多事情历历在目。也许是因为初到一个新集体的新鲜感和兴奋劲使然吧。

  • 282015.01
  • 282016.03

    青春之歌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如今我们的孩子们都在描摹他们的青春岁月了。他们可能不会理解那时的我们为吃米饭还是吃馒头天天纠结;他们绝对想象不....

  • 26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