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建筑师林徽因:把烽烟与山河看遍

2020-04-16 | 张九龙 | 来源 《齐鲁晚报》2020-04-04 |

每年清明节,北京八宝山的林徽因墓总是摆满了鲜花。这座墓是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仅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陈新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林徽因的传记很多,陈新华的《风雨琳琅》侧重于林徽因和她的时代。林徽因是“逆时代的力量”,这意味着事倍而功半,意味着痛苦和磨难,也意味着可能会淹没在时代洪流中。

还好梁、林有彼此,在共同热爱的建筑学中,已经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彼此的人生,融为共同的人生。

特殊的蜜月

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礼后双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

这对新婚夫妻把蜜月旅行当成了实习,他们变身相约一起考察的同学,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验证一切所学。旅行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只有大量的照片、素描、水彩,成为他们日后建筑史教学与研究的素材库。

她影响他,他又促成她,他们一起,成为那个年代的探路人。

几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求学。他们选定的学校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该校建筑系是美国建筑学界古典主义学术的大本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学界有“北有梁思成、杨廷宝,南有陈植与赵深”的说法,这“四大天王”,全部出自宾夕法尼亚大学。

然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求学时,国人还不知道啥是建筑学。盖房子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匠作之事”,顶多算门手艺,哪有什么学问。

两个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年轻人,却立志以此为一生最大的事业。这当然不是小说里的才子佳人、科举及第,然后花好月圆。他们的路,注定寂寞而艰辛。

遗憾的是,该校建筑系从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的学生经常熬夜绘图,女同学无人陪伴不甚方便。林徽因只好和其他女学生注册了美术系,可性格倔强的她,并不会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

入学第一年起,她和梁思成选修了同样的课程,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第一个“编外女学生”,并一度担任建筑设计课的助教。有趣的是,这名“编外生”的成绩比“编内生”还好,每门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学建筑也不是没前途,相反,镀金归国的建筑师们完全可以去为达官显贵设计洋房,赚得盆满钵满。只是,这对年轻的恋人志不在此。

当时,欧洲各国对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中国却还是一张白纸。两人暗自发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幸运的是,有人理解并支持他们。1925年,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收到梁启超寄来的重版古籍: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营造”是建筑的古称,这是部纪录宋代建筑施工技艺的古籍,刚重见天日不久。

在扉页上,梁启超郑重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这一“宝之”,就是一生。

两人的婚期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李诫墓碑上刻的日期。他们日后为儿子取名“从诫”,也是取“跟随李诫”之意。

1949年,18岁的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以两分之差落榜。“我父亲是建筑系主任,但是他没说话”,许多年后,已是垂垂老者的梁从诫提起往事,仍羞愧不已:“我的名字是纪念李诫……但是我没出息。”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场特殊的蜜月之旅,路线是梁启超精心安排的。英国、瑞典、挪威、德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土耳其,足以把欧洲的建筑精华看个遍。有这样的家长,何止是梁、林之幸。

古代的“匠作之事”第一次遇到有现代学术眼光的知音,那些静静的建筑不再是冷冰的石头。无语的对话中,风流不再被雨打风吹,人与建筑,相看不厌,彼此都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别样的“七七”

1931年秋,梁思成、林徽因应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一个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民间学术团体,只存在于1930年到1946年间,却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法式部,顾名思义,最大的任务是研究《营造法式》。古代的营造,完全是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该书对留洋归来的建筑师们来说,无疑是部“天书”。

想要弄清中国古建筑的流变,想要破解“天书”密码,还需更广泛的田野调查,用实物来对照“翻译”。在乱世的喧嚣中,他们如行者般,寂寞地穿行在山林、庙堂、乡村、江湖所构成的传统中国、被遗忘的乡土社会。

身体不好的林徽因,参加了绝大部分的田野调查。那几年当中,他们一起坐火车,坐汽车,坐独轮车,骑毛驴,风尘颠簸。

北京八大处,山西大同、太原、文水等地40多处寺庙阁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江苏苏州三清殿、云岩寺塔,浙江杭州六和塔、金华天宁寺、宣平延福寺,河南开封繁塔、铁塔、龙亭,山东历城神通寺、泰安岱庙,陕西西安布政司署、药王庙……

林徽因把这样的考察称为“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赖以食宿之处的肮脏和臭气”往往弄得人“毛骨悚然、心灰意懒”,然而一旦发现精美奇特的构造,看到“艺术和人文景物的美的色彩”,又疲劳顿消,有置身天堂般的快乐。

佛光寺的发现,将他们的田野调查事业推向了巅峰。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

几年的田野考察,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次经历古籍中记载的古建筑被重建、改建甚至毁灭的失望,也绝望地想过壁画中的那些唐代寺庙都已荡然无存。每一次出行,他们总不免怀着一丝侥幸,希望在远离尘世的大山深处,能找到唐代木构建筑的残迹。

五台山佛光寺地处台外,香火冷落,寺僧贫苦,无力装修建筑。这或许是一线生机,他们决定去试一试运气。

1937年6月,他们第三次前往山西考察。从北京坐火车到太原,之后换乘汽车行百十公里到五台县的东冶,骑骡子入山。这样又走了两天,才见到佛光寺真容。

接下来,是寻找证据。殿顶黑暗无光,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如同行走在棉花上。用手电探视,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无法驱除。

工作到第三天,林徽因突然发现大殿梁下有隐约的墨迹。殿内光线不足,字迹被土掩盖,审视许久,才认出“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

林徽因想起在大殿外经幢石柱上,也看到过类似的人名,前往核实,果然有同款文字,并刻有“唐大中十一年”的字样。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大唐的木构建筑,还坚强矗立于华夏大地上。

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一片红光。他们在这古庙中,激动不已,将带去的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一番。

佛光寺东大殿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中最辉煌、最鼓舞人心的发现。而这一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1937年7月7日。

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身处闭塞的环境,他们并不知道外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直到1937年7月15日,梁思成、林徽因由晋北到代县,拿到了前几日的报纸,看到赫然在目的大标题:日军猛烈进攻我平郊据点。

战争爆发已经一个星期。他们只有匆匆返回北平,并在两个月后流亡西南。

国破山河在

离开北平前,夫妻俩曾前往协和医院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常常背部疼痛的梁思成,被诊断出患有颈椎软骨硬化和颈椎灰质化症,从此要在衬衣里穿上一件金属背心,用来支撑他的上半身。

和梁思成相比,林徽因病情更严重:医生在她的肺部发现了空洞。她清楚地知道,“寿命是由天的了”。

从长沙到昆明再到李庄,一路上,建筑师更能体会到什么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抗战以来辗转几千里的逃亡途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几乎丢掉了所有的家当,而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一张也没有遗失。多亏了这些资料,后续研究工作才能够继续进行。

林徽因不再是北总布胡同三号管着“两个保姆、一个听差、一个洋车夫、两个厨师”,笑语盈盈、衣食无忧的太太。梁思成也不再是在北平开着1928型雪佛兰汽车、丰神俊朗的先生。生活重压下,他们成了患难夫妻,拖着羸弱的身体,彼此搀扶着往前赶路。

菜油灯的微光里,梁思成撰写着酝酿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以来,他们走遍千山万水,进行了一次次考察,测绘、摄影、绘制了2000余件建筑与文物,解读大量的文献,关于中国建筑演变的宏伟巨构,在彼此心中有了粗略的轮廓。

病榻上的林徽因没有闲着。她负责收集汉、辽、宋的文献资料,同时还承担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润色工作,并执笔写了书中的第六章,即宋、辽、金部分。

梁思成这时身体大不如前,日益严重的颈椎灰质化病,常常折磨得他抬不起头。画图时,只好找个小花瓶撑住下巴,以便继续工作。

即便是这样,他仍梦想着战争结束后,再到全国各地去考察。梁思成对林徽因说,如果今生有机会去敦煌,就是“一步一磕头”也心甘情愿。

林徽因肺病愈发严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可她稍微好一点,就坐在床上翻阅各种资料典籍。一张小小的行军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外文书籍,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大量的文字记录。

经过两年的艰苦编写,《中国建筑史》终于在1944年完稿。在林徽因撰写的第六章中,不足两万字的篇幅里,她旁征博引,参考有关史籍和著作50多种。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更丰富,仅砖石塔幢,就列举了百余处。史料之翔实,论证之精到,不仅是前人所不曾做过,就是后来者,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当他们拖着残病之身,在李庄辛苦著述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不惜生命的努力,他们也没有预期会有什么样的荣耀。他们只是凭着满腔热爱和心中的理想去做,也许,还遗憾做得不够好。

1945年,梁思成陪同林徽因前往重庆就诊,被告知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他把医生的话深藏在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

时也,命也,遗憾,又不遗憾。次年,林徽因这样写道:“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


相关新闻

  • 122012.12

    管鸣宇:看建筑师的水彩画

    由无锡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市美协联合主办的管鸣宇水彩画展,10月15-20日在无锡书画院举行。管鸣宇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建筑和绘画是分不开的,学建筑的管鸣华对绘画兴趣浓厚。由于特殊的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与一般画家迥然不同。他不走当代画家们所青睐的抽象之路,而是坚守着造型生动准确的特点。此次展出的这些水彩建筑风景画...

  • 122020.08
  • 062023.12

    建筑师俞挺:创新的“双重”隐喻

    “以书为城”打造全新的上海书城、解读徐家汇书院“中国套盒”的室内空间、设计“上海最美地铁站”、重塑伪满皇宫博物院之眼艺术宫、爆改百年学区房、设计国内首个建筑模型博物馆、贡献最美书店钟书阁和最高书店朵云书院、将菜场和公厕改成最美民宿和办公室,20 天内让旧校舍变身广州新地标……建筑师俞挺(1990级建筑)的名字已成为城市建筑创新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标签,让俞挺多次成为建筑界甚至文化界争论的...

  • 122021.03

    杨廷宝:他的名字叫建筑师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来自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

  • 292020.03

    纪念∣建筑师童寯诞辰120周年:将园林与建筑合拢于双手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曾设计过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100多处建筑,所著的《江南园....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乡村建筑师”

    建筑师无论是不是做乡村,和情怀没有太多关系。我不会说自己是全部为了村民这么高尚的话,这不现实,我们那么竭尽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损害....

  • 132017.09

    中国建筑师张轲首获阿尔瓦•阿尔托奖

    中国建筑师张轲12日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成为获颁这一国际建筑界重要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 272019.11

    中国建筑师董功获颁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证书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授证仪式11月26日在巴黎举行。作为新当选的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建筑师董功接受了院士证书和证章,并发表题为《回归建筑》的演讲....

  • 142004.04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现代设计集团校友报告会暨奖学金颁奖仪式侧记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现代设计集团校友报告会暨奖学金颁奖仪式侧记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现代设计集团...

  • 012008.06

    崔彤获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5月下旬,“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评选结果揭晓,清华校友、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院设计院)总建筑师崔彤获此殊荣,这是继“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等重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