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明霞:我的父亲吴景荣

2019-12-23 | 金辉 | 来源 《温州都市报》 |

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的外交学院,校园不大可名气不小,当今世界外交舞台上一大批中国外交官就是从这里走出的。跨进学院大门,便可看到当年老院长陈毅的雕像。在瑟瑟风中,陈老总的风采如旧。

吴景荣的女儿吴明霞一家居住在父亲生前住过的宿舍里。她的先生黄余盈也是平阳人,在航天部任职。吴明霞是非常爽朗的女性,退休前是北京电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说起父亲时她的眼睛里洋溢着女儿对父亲追思的深情,动作中传递着自豪。

喜欢学生:一天没来坐立不安

金:我没有与你父亲见过面,但还记得1985年6月19日夏鼐先生在北京逝世时,是吴老先生提供的报料,我才写成报道的。在温州,人们仍在称赞他的人品与学术。不知在你们心目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吴:哦,我好像也知道此事,先父与夏鼐先生是同乡也是挚友,联系频繁,是他把夏先生的信息告诉温州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最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只要学生来了他就谈笑风生,格外高兴。如果学生一天没有来,他就坐立不安,要到学生宿舍去看看,每次生病住院,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学生。他平易近人,是很亲切的家长。我是他的独女,一直与他住在一起,他时常与我们晚辈开玩笑,没有家长的威严。平日吃饭时,常常就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要我们发表见解,有时还考考我们对时事的了解深度。他老人家不仅与我们平等相待,即便是学校里的一些工人也与他结下友谊。由于他在六七岁时,喝酱油而落下支气管炎,所以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生病,身体虚弱,但他坚持读书研究,一天也不落下。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学习外语:是因为喜欢西方文学

金:听说令尊年轻时就很喜欢英语。当时平阳地处东南一隅,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不易,他怎么会喜欢上英语的?

吴:是啊,父亲生前也曾谈起过这个问题。他说,人在年轻时可塑性大,谁学文,谁学理,谁学工,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学外语不是为了赶时髦,吃洋饭,而是由于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父亲11岁从平阳到温州中学读书,高中时期就读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爱尔兰文学家戈德史密斯的《威克斐牧师传》、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等。父亲说,《莎氏乐府本事》虽然写得不错,但毕竟不是莎翁原作,《双城记》也算不上狄更斯的代表作,但是《威克斐牧师传》却使人读得津津有味。这就是父亲对西方文学的初次接触。确实是因为喜欢啊。

少年联对:学不成名誓不休

金:我还以为是与你们爷爷家的开明有关。你爷爷家在平阳昆阳是个大户人家吧?他是在老家读完小学的吧?他在读书时有什么可说的故事吗?

吴:我祖父吴志谦,当年曾经在平阳县衙门里做过事,吴家算是个小康家庭,但对父亲影响最大的还是外祖父。外祖父王鼎铭为清末拔贡,见我父亲自幼聪颖,喜欢读书,便常给他传授古典文学,而父亲却能过目能诵,因此他对这外孙钟爱有加。9岁时,祖孙一起对诗句,外祖父曾出句:“书难读尽深如海”,父亲应声答对:“学不成名誓不休”,足见童年时的他便树立远大志向。他是在昆阳镇小读完小学,而后到温州读初中高中。17岁时考上了 清华大学 西洋文学专业。

平阳中学:他是创始人之一

金:听说,令尊还是平阳中学的创办人之一,他不是到 清华大学读书了吗?个中的原因是什么?

吴:1937年“七七”事变后,各校相继停课,同时他的气管炎病又复发,父亲只得休学回到了平阳。在家乡,他参与组织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积极投入抗日爱国运动。接着,他与原在清华、燕京、南开等大学回乡的同学王栻、刘昌镕、陈德煊等,在鳌江创办了临时中学。这是平阳历史上第一所中学。翌年临时中学停办,成立平阳中学,临时中学成了平阳中学的前身,他也成了平阳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当年他离开平阳远赴昆明完成清华研究院未竟的学业。抗战胜利后,父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入利物浦大学专攻英国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英留学期间,对英国著名作家奥斯丁及其《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深有研究,同时积极参加留英学生各种进步活动。

金:吴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前夕便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那可是老一代“海归”啊。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吴:是的。1949年祖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喜讯传到英伦三岛,父亲异常兴奋,他决心返回他日夜思念的祖国。当时有人介绍他到联合国工作,也有人高薪聘请父亲到我国台湾去,都被他婉言谢绝了。8月,他随同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抵达香港。当时广州尚未解放,为了应付国民党海军的盘查,他搭上了挂英国国旗的海轮,购买了去朝鲜仁川的船票,而当轮船停靠塘沽时他便弃船登岸,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北京。每当说起这些,父亲的脸上总是泛起自豪的笑意。我知道,父亲对祖国的深情,现在的年轻人是难以理解的。

我是1952年从平阳来到北京的,那时刚从平阳中学初中毕业。尽管我在北京女子十三中读高中,在北京邮电学院读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北京电信科研所,可是我与父亲一样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深有感情。家乡的山山水水总是令我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担任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评价甚高

金:你说得好啊。像你父亲那一代人对祖国的理解有其特殊的情怀,因为他们有亲身经历祖国耻辱的感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令尊与王佐良、许国璋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令尊主编的《英语基础教材》和许国璋主编的《许国璋英语》,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是中国人英语自学的经典教材,当年我们都曾读过。他还编了好几部词典,特别是《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词最多、内容最新的大型汉英词典,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吴:你说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是父亲去世前接受的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于1987年动工,计划199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百年时出版。由于父亲担任主编,尽管身体越来越差了,可是他仍坚持工作。他对词典中每个词条的释义和每个例句,都反复斟酌再三推敲,从来不让不满意的词条和例子从自己的手下漏过。他看过的稿子总是改了又改,不仅改别人的,也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稿子。为了便于他一遍又一遍修改,词典组规定每页稿子一定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修改之用,可是仍经不住他的反复修改,不得不用胶水把原稿纸接长后再改,一直改到满意为止。有时为了一个释义或一个例子,他不惜查阅几十本中外文字典,并且一连几天沉浸其中反复斟酌,甚至半夜起来伏案疾书,把刚想到的句子记下来,以免第二天忘了。

这本词典2000年才出版,父亲去世也已6年,但可告慰父亲的是,学界对此词典评价甚高,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金:学习英语,语言环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国外,有了英语环境自然可以学得更好,可是我们是在中国学习英语,其中有其特殊性,你生活在英语权威的身边,他有向你传授学习英语的秘诀吗?

吴:上世纪五六十时年代,各学校都提倡学俄语,英语不吃香,不像现在。因此,我读中学时,他叫我不要学英语,因此我去读工科的北邮了。

在他看来,中国人学外语很难超出母语水平,而外语口语的质量又很难超出外语写作水平。他说,一个人的外语写作水平提高了,是可以促进他的口语水平的。因此,他很强调研究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他就安排写作课,并亲自授课。这种方法大家都很肯定。

淡泊名利:对子女后人影响深重

金:像你父亲这样的学人,留过洋,有满腔的爱国心,又一心从事中国的外交学院的外语教研工作,回眸他的人生历程,他对你们后人的影响是什么?

吴:他对我们最大影响是他对名利的淡泊。他参加过好几本词典的编写,如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商务袖珍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选汉英词典》等,出版社要以他的名字署主编,可他总是不肯,其实论资格和名望他是理所当然的主编,可他坚持不同意。最后在稿费的分配上,他仍坚持平分。其实,得与失是平衡的。我们在前面不是说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他去世六年了,编辑组的同志仍把主编的头衔给他。这对我的启发很大。还有,他对朋友的热情至今仍影响了我,我也很爱热闹,家中仍是父亲健在时般的高朋满座,父亲当年的朋友现在仍然是我的朋友。

金:你父亲淡泊名利的品德特别可贵,令人高山仰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对一本书从来没做过什么,出版时却恬不知耻地挂上主编头衔的现象时有可见,这是学术腐败的扩散。学问并不是挂几个主编头衔就成的,而是需要几十年冷板凳才能获得。确实要向你父亲那一代人学习啊。

吴:谢谢。

阳光高照,文文静静的文笔塔下,平阳中学新校园的教学楼轩敞素雅,新教室窗明几净,空旷的草地上绿草如茵,周边的绿树苍苍郁郁。坐落在平中校园的吴景荣汉白玉塑像栩栩如生,清雅的脸庞上镌写着和蔼与智慧,不大的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远方……莘莘学子三五成群地来到塑像前,向这位学校的创办者行注目礼,为家乡拥有这样的先贤而自豪。

吴景荣1915年2月16日出生于平阳县昆阳镇一个小康之家。在当地读完小学,初高中从温州十中(今温州中学)毕业。193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研究院。1940年毕业后,任教于西北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43年冬,任重庆中央大学(即今南京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47年7月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入利物浦大学专攻英国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后,任北京外语学校教授,开始为新中国培养外事干部。1952年4月,奉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任教授、外语教研室主任。1955年人民大学外交系改为外交学院,任教授,二部(系)主任。文革期间外交学院停办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调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1980年外交学院复办,又调回该院任教授。1994年8月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吴景荣著述甚丰。主编《英语基础教材》于196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深受广大自学英语的读者欢迎。主编建国后第一部《汉英辞典》于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国内辞书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主编《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于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响广泛。另又主编《英语自学课本》(共四册),与人合编的《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等。此外,还从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英译和审校工作;参加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所著《印度对华战争》等书籍的译校,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诗金库》的翻译工作。以及涉及词典学、翻译学、语言学、英语教学、英国文学等的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翻译通讯》、《现代英语研究》、《外交学院学报》、《辞书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

吴景荣曾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外交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翻译学会理事、国家教委高校英语教材顾问等学术职务。

采访对象:吴明霞 著名英语教育专家 外交学院教授吴景荣之女(北京电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 232019.12

    纪念我的舅公暨恩师吴景荣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的舅公吴景荣(1915—1994)是著名英语教育家,《汉英词典》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主编。《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汉英部分主编)《汉英词典》是和北外....

  • 232019.12

    纪念我的舅公暨恩师吴景荣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的舅公吴景荣(1915—1994)是著名英语教育家,《汉英词典》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主编。《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汉英部分主编)《汉英词典》是和北外....

  • 312020.08
  • 132023.09

    吴景超的“执两用中”

    吴景超先生是著名社会学家,也是中国社会学的先驱。前些年,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民国热”,把不少近代知识分子推成了“网红”,吴景超的大众关注度却始终不温不火,一直没有冲上“热搜”,也没有成为“爆款”。有意思的是,这似乎也符合他“执两用中”的处世和治学态度。近日阅读吕文浩、严飞、周忱主编的《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吴景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23年),让我...

  • 242021.03

    纪念吴景超诞辰120周年

    为什么要重温吴景超的“两类农村”与城乡一体论;重提政商清白的理想;吴景超眼中的婚姻家庭;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

  • 222017.03

    社会学家吴景超(上):从徽州走向世界

    与胡适相似,才华横溢的吴景超亦出身于徽州茶商世家,早年也是在“贾而好儒”的皖南山乡,接受过初级的传统教育,此后则藉由徽商在全国的商业网络,随从父、兄辈....

  • 222017.03

    社会学家吴景超(下):清华才子的学术与人生

    吴景超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曾励志潜修,立身示范,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 262013.11
  • 232021.03

    观婚姻家庭之变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今年3月5日,是吴景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吴景超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早年就读于清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社会学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成就卓著。1949年后,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贡献了独特的理论思考;他的追求进步的言论,也在知识界、教育界造成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 232021.03

    社会学家吴景超诞辰120周年:不该被遗忘的,少数人在旷野中的呼声

    学人君按:今天是吴景超先生(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诞辰120周年。这位才华卓越的社会学先驱,在多个领域有开创之功,而其见解却极富前瞻性,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的相关研究,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过时。然而,斯人独憔悴,吴景超生前命途多舛,死后又被长期遗忘。今天学人scholar整理了吴景超先生的相关影像,以期缅怀这位不该被遗忘的前瞻性的社会学家。感谢吕文浩先生提供相关图片。吴景超在美国,约拍摄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