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同方陆致成:创业教授宝刀不老

2012-07-26 |

教授也好,当企业家也罢,插队也好,当学生也罢,陆致成似乎从来没有被角色环境影响到他什么。他在中学的时候是金质奖章获得者,下乡的时候是劳动模范,当老师时成果辉煌,做企业家也风生水起。你问他有什么秘诀,也许就一句话——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要按照时代对你的要求,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同方大厦见到同方总裁陆致成的时候,正值三伏第一天,紫禁城的天气有几分热辣。陆致成穿着清爽的白衬衣和深色裤子,儒雅而沉稳。因为电话短信一直非常忙,他歉意地对记者笑笑:“今年是同方上市15周年,所以各种活动的事情会比较多。”

  没错,陆致成的名字是和清华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校办企业,到上市公司,陆致成带着同方一天天壮大,犹如看护着一个孩子,看着它今年15周岁。

  实业兴国梦

  1948年出生在上海的陆致成,可谓工科世家。从祖父陆绍云时期,目睹旧中国贫穷落后,即萌发了“实业救国”的心愿,在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技术。回国之后,陆绍云即投身中国纺织工业,先后在宝成、鲁丰、大成、维昌等纺织厂工作,供应抗战军需。后来由黄炎培、胡厥文介绍,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

  陆致成的父辈中有10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叔叔陆钟武、姑姑陆婉珍、姑父闵恩泽和舅舅邱大洪都是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秉承着科技强国的志愿,陆致成的父辈们在解放初期就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分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陆致成的家中收藏着先辈的一幅字:“行止无愧天地”。

  受家族精神感召,陆致成一直便有“实业兴国”的抱负和梦想。

  “我是文革下乡,然后工农兵学员回来上的学。”陆致成说。

  当时,高中毕业的陆致成,在20岁那年,响应中国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地图的东部沿海,到了地图的西部草原,陆致成在内蒙古艰苦的草原牧区呆了整整5年。

  那是一段知识分子回忆起来都饱含悲怆的日子,然而陆致成谈起它,却并无不堪回首的样子。

  “也许是因为那段日子培养出了我的一种生存能力。我是上海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那时候知道,夹着尾巴做人才能生存下去。你既不能跟农民一样,又不能不一样。当时我是站在社会最底层来看这个社会的。”陆致成很平静地说,“而且,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也去掉了我的不少幼稚病。”

  “其实我的这六十年正好代表新中国六十年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陆致成总结,“20岁之前受到非常正统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就是那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非常传统的教育;20岁到25岁,知识青年下乡,去真正当农民。看到了中国的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怎么干活,怎么生活,是什么样的思维;从25岁到清华,开始受到真正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学了很多的知识,也学了很多的科技东西;到40岁,开始搞企业,搞到现在60多岁。所以,实际上我这一生的经历跟新中国发展的烙印是一环扣一环扣在一起的。”

  陆致成的眼中是沧桑后的一种明澈,那些苦难的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印记,更多变成了一种厚重经历和世事淡然,正如他说:我们既不要创造一个时代,也不要被这个时代的东西给淹没。因为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己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我们家有很多人在那个时代,解放初期就受到了很好的大学教育,家庭环境是这样,所以很多人其实都走上了研究的岗位。到我这一代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后来我也是老师,我也可以走到科研的道路,但是这个血液里的东西让我走到的产业当中,所以做好一个企业是我固有的一个东西。我就是喜欢做这件事。”陆致成说。

  正如他所带领的清华同方,带着一种“科技实业兴国”的使命和情怀,一直与时俱进着。

  从教授到创业者

  1973年,陆致成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1977年,他顺利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暖通空调专业,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留校任教。

  “清华大学任教那会,研究的是人工环境计算机控制领域,靠学校的机制搞不了成果的推广,而我们的愿景就是把我们的科研成果放到社会上去推广。”陆致成说。

  陆致成在校时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可以说学术造诣很深。他在取得学术成果的同时,非常注重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所以一直致力于产学研结合与技术推广。

  为了把科研成果推广运用,1989年,陆致成和同事创办了北京清华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白手起家,却创造了连续8年年销售收入增长100%的业绩。

  我们不由会回想起1989年前后,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中国,体制内的大批公职人员开始创业经商,成为变革时代独特的烙印。与此同时,包括清华、北大、中科院在内的高校及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校办企业,将实验室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产业。

  就在这浪潮中,19976月,北京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发起设立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陆致成创办的公司并入清华同方,并成为同方产业的主力军。

  清华同方成立后,即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陆致成被任命为总裁。20014月,他当选为清华同方副董事长。依托于清华大学雄厚的研发实力,清华同方迅速成为了中国校办企业的代表。而这些高校背景的企业,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国家1988年正式改革开放开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我们明白的都挺晚,还好因为我们有技术,技术的应用前景很好,所以有了比较好的收益,虽然成立的时候花了几万块钱,但是上市的时候已经有上亿的回报,也就有了更好的资本平台。当我们把技术和资本嫁接,固守科技创新产业化的道路,没有理由不把同方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陆致成谈到当年梦想,眼中开始闪光。

  然而,较低的利润率、国家的政策制约、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的滞后,却让许多校办企业的发展遭遇诸多挑战。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和联想、爱国者集团,代表着他们最熟悉的中国高科技的自主研发品牌。然而,正当同期的校企,如北大方正和联想集团,纷纷将业务拓展到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时,作为清华同方掌门人的陆致成,却固守他最初“科技实业兴国”的梦想,坚持同方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路。

  如今,经过15年的发展,清华同方已经成长为资产300亿的中型企业,覆盖了包括信息系统、互联网、环保、建筑节能在内的12个产业。

  清华同方,从清华大学到同方股份,正如陆致成从大学教授到企业家,其实每一步都息息相关。

  “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我常说是十年划一段。二十岁下乡,三十岁大学毕业,四十岁干企业,五十岁上市,现在六十多岁,还是一位创业者。就像萨默·雷石东,他是律师,65岁开始创业,现在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媒体集团,我64岁,起码比他还小。”陆致成风趣地说。

  致力成功

  “我总说我的名字致成,爷爷给起的特别好,是致力于成功的‘致’,而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陆致成说。

  他认为做好一个产业和做好一个企业是血液里的东西。“我爷爷当时是上海纺织研究院的院长,现在说起来叫民族资产资本家。他不是中国的纺织行业第一个最大的老板,但是是第一个最有技术的人。现在纺织厂是‘四八三’运转,8小时工作制,这是他提出的工作法。实际上我们家族里面一直有一个工业报国的心,这么一个情结。但我认为致力成功就是每天好好做事就行了,做好每一天,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陆致成一直坚信工业报国。他认为,一个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实业是产业,所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运营都是依靠实业才产生的价值。“能用上的东西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剩下的东西都是为了做好实业的其他的一些手段,所以我坚信要做好实业。在这个所谓的时代烙印里面,有一点中国发展的时代的脉搏,包括我从上学到下乡都是跟着时代走,包括到后来的做产业,1997年上市,我觉得都是中国时代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也是一个验证。”

  最初同方让陆致成做上市公司总裁的时候,他不懂什么叫上市,也不懂资本市场。但他心里明白,我就是要做好一个小企业。当时大概只有一个亿左右的规模,但这个企业是他从小做到大很熟悉的。所以,即使资本和股票市场他一点都不懂,但是他特别明白“责任”两个字,踏实去做好一个企业,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

  “清华同方的未来是核心技术,只有在世界上占有了核心技术,你才是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陆致成说,“所以我既不是资源性的企业,也不是服务类的企业,也不是房地产企业,我们的愿景就是这个,但是这个愿景不是说给大家听的,是要我们在每一天做事情的事实都奔这个方向决策,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再干几年也有下台的时候,我希望未来的接班人,包括我们整个公司的主要干部和每一个人有这样一个愿景,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这样企业才可以致力成功,奔着100年走下去。”

  使命传承

  “其实我那时候当教授,对成绩第一名的学生并不感兴趣。我真的感兴趣的学生都是八十分左右的。”陆致成说。

  公司的未来和人才的传承,是每个企业都绕不开的命题。

  “过去我们比较多注重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大量的做产业化的问题,但是对技术本身培养不够,所以未来我们主要做的两件事就是对每一个已经形成的产业的顶尖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是我们要组织各个方面的人形成几个平台,这个平台是要做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关的重大项目,这是我们近期要做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对同方未来的十五年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陆致成说,“我们培养的专家,这个行业里,说起这个人是国内顶尖的三个人之一,同方要有一个,得做到这个程度。”

  陆致成和柳传志很熟,是好朋友。他一直认为柳传志在中国的产业界里面是最成功的一个人。

  “他的成功是在他的战略思想,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做了历史阶段最超前的事情,当时联想控股的成立,联想股权结构的设立,香港的上市到现在联想四个产业板块,到国际化,都是他非常成功的产业路径,是非常成功的一条路。”陆致成这样评价。

  但是同方走的路跟联想完全不同,同方的愿景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陆致成认为,“更多的其实是用人”。

  同方是以清华为虚拟研究院,所以在技术与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同方的员工里面,强调的是责任与价值等同。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是与他所承担责任的大小成正比的。陆致成希望同方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企业就要为员工创造这样的平台。

  “这几年由于技术上领军人物的培养上面的忽视,使我们有些行业没有站到新的制高点,所以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人。现在我们各个产业负责的老总在行业里面的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只是因为你的规模在那里摆着的,从技术上来讲很不够。比方说我们数字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连续快10年,都是工程总量和合同第一,我们也参与了这个编写,那个编写,但是在这个领域里面,一说出来公认的首席专家我们还没有,产业很好,有委员、理事,但是在专业上还没有。”陆致成说。

  谈起用人标准,企业文化,是陆致成非常坚持的一点。

  “使命,创造,情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这就是标准。我要求我们用的干部,我们主要的员工或者是我们所有的人要认同这个文化,谁认同这个文化,谁做的好就会受到重用。”陆致成说,“我一点也不觉得一个企业家谈情怀空虚。讲时代,讲使命,讲情怀,其实讲的时候好像是空虚的,因为人人都会讲,但是你做的每一个决定不是空虚的,那个东西就是一个事,这件事这么决定和那么决定就是看你的情怀。我始终坚持,做好每一天,那么做每一天事情的时候,你想的都是你所拥有的所谓的情怀和你的愿景,这样,你做的每件事情都会符合这种东西。比如企业有很多的资源要做很多的事情,今天给你100万的事你做的好,明天给你1000万的事,你还做的好给你1亿的事,做的还好给你10亿的事,一定是这么走的,这就是一个很踏实的文化的形成。”

  也许,花甲之年的陆致成已经过了“激情演讲”的年纪,但每句朴实的话都是他十多年来一点一滴汲取的经验和感悟。他说他最愿意看到的,是他从这个位置退下时,看到真正的“人才和使命的传承”。

  陆氏“四不象”

  教授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是外界对陆致成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然而也是他自己的“困惑”之一。

  “老觉得要站在一个纯教授的角度来讲,我不是一个好教授;从企业家角度来讲呢,其实我也不是一个好企业家。我管企业是很人治的,我总说自己是仁慈的投资者,没有过于苛刻。”陆致成说,“所以其实我这两方面都不合格,拿教授身份打分和企业家打分我可能都是60分,刚刚好及格好好做事的人而已。所以我有点儿像‘四不象’,两个角色都做的不好。”

  同方的员工告诉记者,陆老师特别爱说一句话:我六十几岁还在同方,是上市公司里面为数不多既不升也不降的人,也没升过官,也没退休下台。还在这里干?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事情,就是能够把我所谓的情怀也好,梦想也好,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一下。当不让我做这件事情,或者是别的事情可能需要我干,但是我觉得那件事情不如我干这件事情更能够实现我想做的事情,那件事不管有多少好我也不干。

  “其实我觉得这才是同方对他最大的吸引力,或者是唯一的吸引力。”这位员工说。

  教授也好,当企业家也罢,插队也好,当学生也罢,陆致成似乎从来没有被角色环境影响到他什么。他在中学的时候是金质奖章获得者,下乡的时候是劳动模范,当老师时成果辉煌,做企业家也风生水起。你问他有什么秘诀,也许就一句话——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要按照时代对你的要求,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他也会自嘲自己“四不象”——“我完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努力当好十三亿分之一,立足做好每一天。”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四不象”的平常心,才铸就了今天的陆致成和今天的同方。因为这份64岁的创业情怀,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早已经密不可分。(记者 刘可)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20127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