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之父”梁诚改写“弱国无外交”

2011-11-02 |

梁诚 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梁诚曾孙回穗寻根 广州市召开纪念梁诚座谈会

  “开放、包容、务实、低调的广州人精神,在梁诚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梁诚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这位生长于海珠区黄埔村的爱国外交家,被称为“清华之父”,在清末国力最为衰弱时,曾任中国驻美国、德国等国公使,凭着卓越的外交智识维护国家民族的权益,争得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溢款,用于派遣留美学生(清华大学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赎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制止不人道的美国、墨西哥“华工契约”,改写“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昨日,梁诚的曾孙梁嘉邦回到黄埔村寻根,广州市社科联、市侨办、海珠区和中山大学举办了“纪念梁诚座谈会”,会上中山大学梁碧莹教授、朱卫斌教授等专家学者介绍了关于梁诚的历史研究成果,并呼吁在黄埔村建立梁诚纪念馆。

昨日,梁诚的曾孙梁嘉邦一行回黄埔村寻根。图/ 记者邱伟荣

  长于黄埔口岸 12岁时官费赴美留学

  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梁诚的权威。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曾出版专著《梁诚出使美国》,此后内地对梁诚的研究较少。梁碧莹教授的研究缘自在香港大学偶然发现的关于梁诚的珍贵微缩胶片。

昨日,梁教授向记者讲述了梁诚的生平。梁诚生长的黄埔村,有世界著名的黄埔港,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主要口岸。成长在这个涉外口岸的梁诚,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期的留学经历,是梁诚人生的转折点。1872年,中国发生了“古来未有之事”,“中华创始之举”,清政府首次向美国派遣官费留学生。12岁的梁诚成了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510月赴美。1881年在菲利普斯学校毕业,正准备第二年上耶鲁大学或阿默斯特大学,但因清政府提前召回留学生而未能完成大学梦。

六年的留学生活为梁诚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没有语言的隔阂。《纽约时报》后来还称誉他是一位“英语大师”。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是留学幼童们的好朋友,在世界博览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接见他们,梁诚在美国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

梁诚(前排右一)和他的美国棒球队队友。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任驻美公使 争庚子退款赎粤汉路权

  1903年到1907年,出任驻美公使期间,是梁诚对国家、对民族最有作为的时期。正是梁诚率先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把超额部分的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并用于派遣留美学生,他也因而被人们称为“清华之父”。

  根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规定,美国分得庚子赔款数达2444万美元。1904年底,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梁诚承认美国向中国索取“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梁诚立即主动要求美国退还超额部分,并多次向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争取。

  1905年,中美关系一度陷于低谷,美国政府也把该要求束之高阁。但梁诚仍然锲而不舍地努力,“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国用,即纾一分之民力。”

1907615日,梁诚接美方正式照会,声明美国总统答应将讨论退还庚款余额一事。19081228日,罗斯福发布命令,决定自190911日起,按年将款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美学生,款数共1196万美元。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庚款兴学”,梁诚的努力极大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昨日座谈会上,梁诚曾孙梁嘉邦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曾告诉梁诚后人,“没有你的祖父,就没有我的现在”。

  赎回粤汉铁路权益是清末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成功,梁诚的努力居功厥伟。中山大学朱卫斌教授说,如果没有梁诚在美国斗智斗勇据理力争,只凭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国内恐怕是难以收回粤汉铁路租让权的。

  呼吁建立梁诚纪念馆

  昨日的座谈会上,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说,梁诚的智慧与努力创出了“弱国也有外交”,应该做好整理和宣传,如拍摄以晚清外交为背景的电视片等形式,让更多人知道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梁碧莹教授呼吁,在黄埔村内的梁诚祖祠晃亭梁公祠内建立梁诚纪念馆,介绍梁诚的生平。“梁诚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态度、低调的务实,正是广州人精神的最佳写照,他的故事能够激励中国人。(廖靖文)

转自广州日报 201111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