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慈爱如父的严师——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

2011-09-29 |

这是一双苍老而依然灵巧的手。

  这双手,曾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记录叶企孙的思想,曾在哈军工的黑板上写下E=MC2,曾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造出中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

  这双手,属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

  “当高院士的学生,太难了”

  高伯龙作为激光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慕名学子数不过来。然而,高伯龙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国防科技大学是出了名的,他指导的博士生读六七年是常事。

  “高院士的学生,太累了。”

  攻读博士学位,加班加点是常事,而高伯龙的学生却尤其多。20106月,某系统样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高伯龙带领博士生们昼夜讨论问题、分析数据、确定方案。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彻底以实验为中心。有一次修改实验方案,他们从下午一直讨论到晚上8点才确定新实验方案,开始启动系统进行实验,然后就各自回家吃饭。晚上11点半的时候,正在准备论文的博士生小王接到高伯龙的电话,要他马上到实验室。他们观察新取得的实验数据后,觉得不太理想,决定重新实验。直到得到了理想的数据,他们才离开实验室,此时天已经快亮了。而这样的事情,他的学生都曾遇到多次。

  “高院士的学生,太苦了。”

  在学术期刊上多发表论文,是许多研究生的重要任务,而高伯龙并不要求他指导的博士生多写多发文章。他要求他的学生没有原始创新的论文不要发,阶段性成果的论文要少发,把主要精力放在工程应用研究上,把问题彻底研究清楚了再写文章。结果,他的学生往往从材料准备到最终完成文章,需要一两年甚至更多时间。

  高伯龙院士所培养的学生数量之少,与他和他的学生取得的成就之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有的成为激光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有的虽然年纪轻轻,却已崭露头角。

  “高龄”编程高手

  1954年,由于工作需要,年轻的高伯龙被选调到哈军工任教,这位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一头扎进物理教研室,在他钟爱的理论物理世界中遨游。

  然而,历史却最终让他改变了人生轨迹,将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标定在祖国的需要上。

  上世纪60年代,在激光诞生后不久,“环形激光器”作为新型导航设备的核心,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项科研竟会如此之难。

  1971年,在钱学森建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并调入高伯龙从事相关研究。依靠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其他人还在研究国外环形激光器设计思路的时候,他就提出全新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

  1978 , 高伯龙率领团队研制成功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1984 年又研制成功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解决了大量理论和技术问题。

  然而,要使原理样机过渡到实用阶段, 还需进行工程化处理,而其中的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根据我国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要突破这道难关几乎不可能。高伯龙却认为,作为当时国内唯一坚持研制工作的实验室,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因此,他毅然决定,放下多年的理论研究, 把研究方向转入基础工艺。

  高伯龙把实验室变成了“生产车间”, 潜心搞起基础工艺研究。为了研究的需要,近60岁的高伯龙重新当起了学生,开始自学计算机相关知识。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他很快成了编程高手,编写的计算机程序解决了研究工作中的大问题。

  1993 年初,国内某重要装备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有关部门督促国防科技大学在1994年底前完成环形激光器工程样机研制。此时,他们的攻关卡在了镀镆这道世界性难题前。高伯龙决定背水一战, 在实验室成立攻关小组。为了突破技术难关,高伯龙像着了魔,更加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老伴把饭送到实验室, 他却埋怨老伴打断了他的思路, 心疼他的老伴委屈地说: “以后再也不给你送饭了。”

  在高伯龙的率领下,实验室经过连续奋战,终于在规定时间前研制成功某型号环形激光器工程化样机,并于当年11月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鉴定。在此期间, 高伯龙还率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制造技术的国家。

  他把学生当亲人

  在外人看来,高伯龙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眼中心里只有激光,平时不好打交道。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高伯龙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关爱同事家人,工作起来严肃认真,生活中却和蔼幽默,至情至性。

  在科研上,高伯龙是永不停歇的发动机。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长沙,电力供应极其紧张。那段时间,实验室只有晚上有电。当时学校已经放假,课题组的同事都开始准备欢度春节了。但是高伯龙却没有丝毫松懈的念头,为了工作,他白天睡觉,晚上做实验。博士生小文回忆,“那段时间,校园里积雪很深,高老师穿着解放鞋小心翼翼地走着,坚持每晚到实验室来观察数据,指导试验,而且总要一直工作到清晨停电后,才步履蹒跚地回家。即将满80岁的老人了,我们这些学生看着既钦佩又心疼”。

  高伯龙在学术上极其严谨细致,学生撰写的论文,他往往仔细推敲,提思路、出观点、改论述,却从不在论文上署名。

  高伯龙虽然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平时却把学生当做亲人一样,关爱有加。博士生小韩有一段时间肠胃不太好,高伯龙听说了之后很担心,催促他赶紧去医院检查,并多次询问病情,直到小韩痊愈。后来高伯龙了解到学生们平时容易耽误就餐时间,经常到外面的小餐馆解决吃饭问题,立刻要求学生以后不要图方便,要把卫生放到第一位。

  在生活中,高伯龙是一个慈祥而又不失幽默的老人。除了醉心于激光研究,高伯龙还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年轻时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书中典故至今能信手拈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很熟悉,有一次跟学生聊天,提起《聪明人、傻子和奴仆》,他还开玩笑地给在场的人对号入座。

虽然年事已高,高伯龙仍每天坚持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而且喜欢与当过教师的老伴讨论,写时评。他的象棋下得好,经常与家人、朋友对弈,赢了固然高兴,偶尔输了却也非常开心。

(张楠 马金铭 陈明)

转自科学时报201192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