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锦秋:天人合一筑“长安”

2011-08-11 |

张锦秋(右)近影。(资料图片)

坐落在锦绣湖畔的长安塔430摄。 (记者 郝小奇 摄)

  西安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它是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见证。在西安城墙的北门里,张锦秋已生活了45年。在很多人看来,城墙维系着这座十三朝古都的神韵,张锦秋则用她的建筑作品,与城墙一道守护着西安,延续着华夏建筑艺术的千年文脉。

  45年前,张锦秋怀揣“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的憧憬,从北京登上西去的列车。然而,沿途所见,满目疮痍,她看到的只有黄土高原的苍凉,更何来“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胜景?

  45年后,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陕西省图书馆、大明宫丹凤门、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长安塔……张锦秋设计的一个个古城新地标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西安呈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这期间,曾经青春飞扬的张锦秋已是两鬓斑白,但其人、其名已与西安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我们采访张锦秋,本是冲着长安塔而去。但在告别时我们发现,这位75岁的老人给我们的,除了一座塔,还有一座城。

  长安塔并非“天外来客”

  作为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长安塔从设计之初就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长安塔处于整个园区的核心位置,肩负着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大师。

  “世园会的建筑设计都需要进行招投标,而长安塔是政府直接让我做的,政府对我信任度很高,我的压力也很大。”张锦秋说,设计前,首先要对这座塔定性、定位,“当时已确定在园区的核心位置建一座塔形建筑,至于是建成古塔还是西洋塔,还没有定下来。”

  如何表现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它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这就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唐诗中“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等名句,使张锦秋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了灵感。

  另一方面,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张锦秋说,隋唐时期的塔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藏有宝物或佛经、佛像等的宝塔;二是观景塔;三是风水塔。有的塔则集三者于一身。隋唐时长安城的西南角曾有两座97高的木塔,都是“三者合一”型的方塔,这两座木塔就是当时长安城的地标。

  不愧为梁思成的得意门生,张锦秋并没有简单地仿古。“历史已经翻过了1000多年,浐灞(世园会址所在地)是一块充满现代感的土地,如果这个塔造得跟唐代一模一样,就不是西安的新地标了。”她在长安塔的设计中,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立柱和横梁固定。这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

  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这是园中塔、塔中树的生动畅想。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畅想终于成为现实。

  为古塔穿上“时尚”新装

  2009611,张锦秋的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99高的长安塔地上部分分为7层明层和6层暗层,加上地下1层,共计14层。

  所谓明层,就是四面玻璃通透,全自然采光;而暗层被屋檐遮挡,四面是墙壁,需要灯光照明。这样,从外观看,这仍是一座7层“佛塔”。

  200992,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的施工建设,项目部经理是36岁的钱辉斌。6天后,长安塔动工。钱辉斌坦言,这是他从业以来遇到的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程。小终南山是堆土而成的,土质极其松软,扎桩打地基很困难,时常面临塌方危险。在建造中,长安塔自身结构复杂,全部应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四面配以通透性极佳的超白玻璃,既要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还要体现出传统建筑特色……

  钱辉斌的“铁军”攻坚克难,顺利推进长安塔建设。201063长安塔结构封顶,12月中旬全部完工。举行落成仪式那天,张锦秋亲临现场,她说:“长安塔像个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最终建成的和我想象的完全一样,我很满意!”听到这个评价,站在她身旁的钱辉斌激动得泪流满面。

  长安塔采用了大量钢结构、玻璃和不锈钢,虽然先期投入大,但利于可持续发展。张锦秋说,这座塔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对环保的追求,科技含量必不可少,“钢结构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而且节能省地、可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小。”长安塔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的都市风貌,是生态建筑的实践和示范,已成为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被建筑界誉为21世纪“绿色建筑”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长安塔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全部来自地源热泵,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用电量只有传统中央空调的40%左右,并且几乎没有温室气体和“三废”排放。此外,塔上的景观灯,全部采用LED灯,不仅节能环保、寿命长,而且色彩变化丰富。

  世园会的理念是“绿色引领时尚”,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张大师的设计,为古塔穿上了时尚的绿色新装。”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王军说。

  用心灵砌筑“和谐建筑”

  世园会另外三大标志性建筑广运门、创意馆和自然馆的设计者是英国普拉斯马(Plasma)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伊娃。作为评委,张锦秋曾经投了伊娃一票。她说,伊娃设计的广运门、创意馆和自然馆,与园区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就像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伊娃被称为全球“景观都市主义”的领军人物,张锦秋认为,伊娃的设计虽然很“洋气”,但忠于主题、忠于环境,能与长安塔、与整个园区“和谐共生”。张锦秋用“中西结合、珠联璧合”8字概括四大标志性建筑的风格。

  “优秀的建筑应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张锦秋说,她一直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基于这个标准,她拒绝过很多“收益颇丰”的设计邀请。

  在西安,张锦秋是建筑领域的金字招牌。曾有一个开发商找到她,想请她在钟楼附近设计一组“新、奇、特”的建筑。

  “要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在钟楼旁边搞新奇特不是把钟楼的环境给破环了吗?出于建筑师的良心,我是不能这样做的。”她对开发商说。

  在张锦秋看来,“和谐建筑”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而不同”,她提倡不同元素的协调,反对千篇一律;第二个层次是“唱和相应”,就像作曲家一样,音调虽有高低之分,但只要有主次、有节奏、有旋律地加以组合,就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在长安塔的设计中,张锦秋“和谐”地维护了城市发展在历史文化上的连续性。

  读懂西安这本“线装书”

  对建筑师而言,西安好比一本内容浩如烟海的大部头线装书。徜徉其间,很容易迷失方向,毕竟它的历史是那么光辉熠熠,炫人眼目。但也有人孜孜不倦地从中吮吸养分,丰富自己,续写辉煌。张锦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开创的“新唐风”为“古都新韵”找到了最适合的表达路径,而长安塔正是这种表达的集中体现。

  1966年定居西安后,古老的黄土地积淀着张锦秋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她像一粒蓄足能量的种子,守候着春天来临的信息。

  上世纪70年代末,为驰名中外的华清池设计大门,这是张锦秋第一次设计唐代风格的建筑。但以此发端,她凭借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在西安这个舞台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1985年,她在设计大雁塔附近“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和唐代艺术博物馆时,向领导建言:“设计新建筑应该对周围的环境和历史有理解,‘三唐’应该和大雁塔相协调。”她的设计对大雁塔“关怀备至”,在唐华宾馆,客人不管从走廊路过,还是透过房间的窗户,都能眺望古塔雄姿。如今,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三唐”依然是西安一景。

  “新唐风”让张锦秋名动西安城。从1987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获准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评选中,她主持设计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榜上有名;2010年,斩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一奖项曾颁予钱学森、钱伟长等声震寰宇的科学家;最近,她又获得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张锦秋常说,“建筑是石头的书,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城市和一个社会发展的记录。”荣誉面前,她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专注登攀的行者,“在建筑创作的领域里,我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我期望的是我们建筑设计所创造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精神能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和发展社会的凝聚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这位幼时立志当作家的建筑师,用绘图的铅笔在西安这本大书里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而长安塔注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郝小奇)

转自 西安晚报 2011年5月31

相关新闻